古代中原指现在什么省 我国古代中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我国古代中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我国古代中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关于中原的范围,我以为得从历史上说,不可一言概之。由于古代交通工具所限,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能力所及的范围即为中原。 殷商之前,中原仅以今西安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以西的西歧,商称之为西戎,出了潼关称东夷,秦岭以南为南蛮,陕北高原称北狄。 到了秦汉,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中原的范围扩大了。西扩到甘肃,东至河南,北至燕赵,南至长江。 唐宋以后,在中原再扩大,西到青海宁夏,东到海边,北达辽东,南至南岭。以后基本固定下来。 补充: 一是平原、原野。《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对于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中州。 狭义上,指河南一带。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着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一些夏、商时期尚属夷蛮狄的周边地区,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纳入中原文化区。实际上两周时期的中原地区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还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豫,就是河南。
三国时期中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秦代开始,中原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可以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包括今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25] 例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
到了晋朝
中原
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晋书》中涉及“中原”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
雪域高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雪域高原指的就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有些地方常年积雪,故名雪域高原。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
黄土高原具体指的是哪里?
在我国北方,耸立着一块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它就是以面积巨大、地形崎岖、黄土深厚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古代三公指的是哪三公?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我国古代关外指的是哪个地方?
长城以北~
我国古代的“海”指的是哪些地方?
夏、商、周时,我国东北、东南沿海生活着擅长航海的夷越族人,他们的海洋文化开始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所以关于海的记载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古籍《竹书纪年》中便有夷越人“巢山潜海”和帝芒“命九夷,狩于海,获大鱼”的记载,指的都是夷越族人的航海及捕鱼生产的事。在先秦时期,人仃丁已广泛地认识了海,并开始探索为何海在接纳了江河之水后仍能不满不溢。但那时,人们对海的概念还仅仅是目力所及的海,海也只是泛指我国东部的大海。.
战国时,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一前240年)提出··九大州”说,把世界分为八十一州,每九州为一群。中国在“赤县神.州”内,又自分为九州,是小九州。而大九州之间有“裨海”环绕隔开。在这之外,还有大瀛海将大九州包裹起来。这里,我们可以把裨海与大瀛海当作两种地理概念理解,它ff]已经很相似于现在的海与洋了。尤其是裨海这一概念,在亨代,一直是我国边缘海的统称。后来,根据方位,把环绕零县神州的海依次称为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东海泛指我国东方的大海,尤以黄河入海口以东的海域为东海,它包弩了现在的渤海及黄海。至于渤海,古时又称勃海、渤『解、辽海,个别的时候也称北海。南海的范围包括了今天的东海和亨海,甚至北部湾海域也在其中。但在古代,今天的南海更多地被称为“涨海”,它的名称早在晋代写的《后汉书》中就已出现了。涨海这个名称还用来指我国南海诸岛屿。至于北海,现在地图上位于我国北方的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和里海’都曾被认为是北海。有学者认为,古时的西海可能指位于我国西方的今阿拉伯、红海或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