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框架图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框架
1.七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走进社会,探索时空,拥抱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在社区里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第二课 山川秀美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综合探究三 游历华夏 第四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课 傍水而居 第四课 草原人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综合探究四 来自家乡的报告 附录一 本书主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网站推荐 后记。
2.七年级上册历史大框架
七上历史总的分为三大部分
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一部分又分为远古居民,原始农耕生活,黄帝炎帝尧舜禹,夏商西周的兴亡,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大变革的时代。
第二部分分为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两汉经济的发展,匈奴的兴起于汉朝的和战,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三部分分为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文化
3.义务教育版初一上册历史知识体系
我的更加全面一些,祝你学习进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
3.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4.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远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
5.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 氏族:是由 血缘关系 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7.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
9.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 干栏式房子 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 住在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11.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2. 黄帝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 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 “家天下”。15.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 战胜桀,建立商朝。
16. 商王盘庚 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17.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
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 镐京。18.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19.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
20.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 成都平原 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2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发明瓷器 的国家。
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22. 东周分为春秋 和战国 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3.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和越王勾践。
24.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25. 战国七雄是指 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雄并立的局面。26.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 春秋时期; 28.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 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 成都平原 成为的“天府之国”。29.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30.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 商朝 开始的。
31.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32.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 哈雷彗星 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33.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 战国时期。34.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 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 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36. 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珍贵的整套编钟。
37. 孔子的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里。38. 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是 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39.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王赢政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0. 秦长城西起 临 、东到 辽东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41.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 西 ,北至 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2. 公元前209年,陈 胜 和 吴 广 领导了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43.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民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随后,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44. 公元前202年刘 邦经四年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 安,是为西汉。
45. 汉文帝、景帝时期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46.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情况表。
时。
4.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1.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灭陈,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2.开皇之治(1)措施: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二、贞观之治1.隋的灭亡与唐的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高祖),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1)措施: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一、女皇武则天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2.措施:(1)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亲自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3)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4)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5)减免赋税和徭役。
(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1.措施:(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2)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3)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4)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创立: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二、科举制的内容:1.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3.程序:州府初试—尚书省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1)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1.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三、唐与回纥的关系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中日关系1.遣唐使:(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2.鉴真东渡:贡献: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中印关系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2.玄奘西行:贡献:掌握佛教理论,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 辽、宋、夏、金的并立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国家 民族 建立政权 灭亡辽 契丹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为辽。
1125年,金灭辽北宋 汉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127年,金灭北宋西夏 党项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银川) 蒙古灭西夏金 女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 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 汉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元灭南宋二、各政权间的关系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1)战:澶州之战,1004年(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3.南宋与金的对峙:(1)岳飞抗金(2)宋金和议:1141年,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
5.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二单元框架怎么办
2010-03-20 01:01 网友采纳
朱自清《背影》 写他父亲的《背影》原文:(作者: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2010-03-20 01:01 网友采纳
朱自清《背影》 写他父亲的《背影》原文:(作者: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