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各王直属兵力,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共有多少兵力?
太平天国各王直属兵力,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共有多少兵力?
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共有多少兵力?
鼎盛时期:定都天京(南京),兵力五十万人。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
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太平天国武装力量鼎盛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占领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对日后反清革命有一定影响。
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
封“左军主将翼王”。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
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
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
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
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

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
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
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
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
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
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
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
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
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
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
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
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
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
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
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
31、英王陈玉成
32、干王洪仁玕
33、请王(威王)林凤祥
34、求王(毅王)李开芳
35、辅王杨辅清
36、赞王蒙得恩
37、幼赞王蒙时雍
38、章王林绍璋
39、侍王李世贤
40、顺王李春发
41、补王莫仕睽
42、戴王黄呈忠
43、首王范汝增
44、正王徐广琛
45、佐王朱一波
46、慕王谭绍光
47、遵王赖文光
48、纳王郜云官
49、诸王黄文金
50、烈王方成宗
51、宁王张学明
52、随王杨柳谷
53、听王陈炳文
54、庄王(祝王)吉志元
55、翰王项大英
56、奖王陶金曾
57、以王陈金刚
58、顾王吴汝孝
59、松王陈得风
60、慰王朱兆英
61、扶王陈得才
62、康王汪海洋
63、宁王周文康
64、对王洪春元
65、襄王刘官芳
66、奉王谷隆贤
67、来王陆顺德
68、护王陈坤书
69、启王粱成富
70、导王陈仕荣
71、孝王胡鼎文
72、航王唐正财
73、相王陈潘武
74、古王蓝成春
75、比王钱桂仁
76、从王陈得德
77、康王汪安钧
78、保王康容海
79、归王邓光明
80、会王蔡元隆
81、谐王谭体元
82、淮王邱远才
83、敬王林大居
84、畏王秦日南
85、直王林得英
86、趋王黄章桂
87、爱王黄崇发
88、善王陈观意
89、匡王赖文鸿
90、循王魏超成
91、梯王练业绅
92、金王钟万信
93、荣王廖发寿
94、挺王刘得功
95、佑王李远继
96、乐王谭应芝
97、享王刘裕鸠
98、昭王黄文英
99、感王陈荣
100、潮王黄子隆
101、凛王刘肇钧
102、拱王杨张安
103、湘王黄子澄
104、广王李恺顺
105、武王汪有维
106、纪王黄金爱
107、祥王黄隆芸
108、贵王陈得胜
109、扬王李明成
110、守王方海宗
111、利王朱兴隆
112、显王袁得厚
113、志王陈志书
114、然王陈时永
115、粱王凌国钧
116、邹王周林保
117、柬王赖桂芳
118、怀王周春
119、献王王文发
120、养王吉庆元
121、佩王冯真林
122、跟王蓝仁得
123、沛王谭星
124、誉王李瑞生
125、稽王吴玉堂
126、陪王谭富
127、幼陪王谭标
128、赞王赖阿养
129、报王秦日富
130、奏王苗沛霖
131、端王蓝大顺
132、文王蓝二顺
133、周王汪麻子
134、卫王杨雄清
135、成王陈聚成
136、贡王粱凤超
137、穰王黄绍忠
138、列王黄明厚
139、萧雅泗黄宗保
140、奋王罗大纲(追封)
141、沃王张乐行(捻军)
142、鲁王任化邦(捻军)
143、荆王牛宏升(捻军)
144、魏王李蕴泰(捻军)
145、粱王张宗禹(捻军)
146、勇王龚德树(捻军,追封)
扩展资料: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 ,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
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
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东王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3、西王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
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4、南王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5、北王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太平天国各王实力排行,哪一个人才是太平天国第一名将?
个人以为太平天国第一名将非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达开莫属。
石达开,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父亲石昌辉,但在石达开幼年就去世,幼年丧父的石达开八九岁即独撑门户,13岁时就因处事稳重、侠义好施,被乡人尊称为“石相公”。16岁被洪秀全、冯云山求访出山,19岁统兵,20岁封王,牺牲时年仅32岁。
自金田起义开始,特别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牺牲后,石达开率部屡当先锋,围长沙,夺岳阳,占武汉,略金陵,曾经28天挺进600公里,战胜攻取,所向披靡,清军闻风丧胆,称之为“石敢当”。
建都天京后,翼王更是成为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顶梁柱。西线战场危急,他奉命主持西征,湖口一战逼得曾国藩跳水,遂困湘军于江西,并遣军西进三占武汉,使西征达到全盛。
天京危急时,又是翼王率军往救,与秦日纲等攻破围困天京3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危。旋即武汉告急,他又奉命往解武汉之围。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到天京,发现韦昌辉杀戮太重,就进行劝阻。已经杀红了眼的韦昌辉顿起杀机,石达开虽然得以逃出天京,但其在城内的家人与部属却惨遭杀害,于是他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要求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并得到全体军民支持。洪秀全只得下诏杀掉韦昌辉,并于1856年11月诏石达开回京主持军政大计,尊其为“义王”。
然而,经历变故之后的洪秀全,疑心更重。对石达开并不信任,洪秀全因此对他处处提防、事事掣肘。石达开不得不于1857年5月再次避祸离京,前往安庆。之后,他率部独立作战,转战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但战事并不顺利。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畔,面对骆秉章的诱降,石达开舍一己性命以保全部属,后被押往成都施以凌迟酷刑。在刑场上,石达开从容就义,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在天国领袖之中,石达开是少见的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务实的政治头脑的人物。他在主政安徽期间,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材,建立地方行政体系,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
李秀成在被俘后总结太平天国“十误”时,把石达开率军出走作为一项极大的失误。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石达开又能如何?在出走与坐以待毙之间,这其实是最好的抉择了。
天国诸将中,石达开声誉极隆,不论敌友,都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秀成在谈及各王优劣才能时,“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陈玉成认为太平军将领“皆非将才,独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也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者”。直到石达开死去近40年后,“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太平天国里有几王??都是那几王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太平天国永安封王六人:天王、东西南北翼五王,“天京事变”后,封王达两千七百多人。
1853年太平军攻占清朝南方重镇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的国都,之后的太平军相继北伐和西征,实力和地盘不断扩大,但是真正的危机也在逐渐逼近。
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看到形势一片大好的东王杨秀清便开始另有图谋,频频假装天父下凡挑战洪秀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已愈发不可收拾。最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无奈率部出走,后在大渡河被清军杀害,这便是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一度宣称永不封王,但是却又屡屡食言,他的族弟洪仁被封为干王后,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有功的将领也被一一封王。为了平衡内外权力,洪秀全又相继加封了自己的一批亲属为王。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是清朝道光年间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自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到1864年首都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共历时十四年。
到了1861年春天,太平天国的封王有十几个之多,后来更是越封越多,到天京失陷前太平天国的封王达到了惊人的2700多人。太平天国的滥封王爵,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混乱和军队战斗力的下降,从而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给腐败的清王朝送出了一记致命的打击,对于这次农民起义运动的失败存在着很多的观点和说法,比如农民起义本身的局限性、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等等,其中封王过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破,被俘的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在自己的自述中也说“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各王
不是,太平天国的王都住在天京(南京),除了自己的王府和管辖的军队,没有藩国。
太平天国一开始是五个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后来又封了燕王秦日纲和豫王胡以晃。到后期太平天国封了三千多个王,最有能力的是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像干王洪仁玕、赞王蒙得恩和侍王李世贤都是洪秀全的心腹。太平天国的各个王都是什么王,叫什么?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
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天王五子洪天佑承嗣,称幼东王九千岁,天京陷落后,下落不明。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西王长子萧有和袭爵,称幼西王八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云山,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称幼南王七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昌辉,以罪诛,爵除。
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
燕王:秦日纲,以罪诛,爵除。
豫王:胡以晃,豫王长子胡万胜袭爵,称幼豫王强千岁。
扩展资料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神权与政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平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
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政权之上。
太平天国忠王是谁?
太平天国忠王是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这年二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武宣东乡建立,是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1年)。
这年八月,太平军在桂平突破清军围困,经平南、藤县向永安州进军,路经李秀成的家乡,沿途召集拜上帝会人马,李秀成就在这时加入了太平军,当了一名圣兵。
扩展资料: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而对其痛恨有加。曾国荃动用割其臂股肉的残酷刑罚,李秀成痛楚斥他:“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英雄之气丝毫未减。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就义,终年42岁。在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秀成
太平天国所有封王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 封“左军主将翼王”。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 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 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 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 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 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 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 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 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 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 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 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 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 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 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 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 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 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 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 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 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天王 洪秀全 幼天王 洪天贵福 东王 杨秀清 南王 冯云山 幼南王 冯炳文 西王 萧朝贵 幼西王 萧有和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英王 陈玉成 忠王 李秀成 豫王 胡以晃 燕王 秦日纲 干王 洪仁轩 安王 洪仁发(后改封信王) 福王 洪仁达(后改封勇王) 恤王 洪仁政 巨王 洪和元(洪仁发之子) 崇王 洪利元(洪仁发之子) 定王 洪钰元(洪仁达之子) 请王(威王) 林凤祥 求王(毅王) 李开芳 辅王 杨辅清 赞王 蒙得恩 幼赞王 蒙时雍 章王 林绍璋 侍王 李世贤 勤王 林启荣(追封) 顺王 李春发 补王 莫仕睽 戴王 黄呈忠 首王 范汝增 正王 徐广琛 佐王 朱一波 慕王 谭绍光 遵王 赖文光 勇王 罗大纲 纳王 郜云官 诸王 黄文金 烈王 方成宗 宁王 张学明 随王 杨柳谷 听王 陈炳文 庄王(祝王) 吉志元 翰王 项大英 奖王 陶金曾 以王 陈金刚 顾王 吴汝孝 松王 陈得风 慰王 朱兆英 扶王 陈得才 康王 汪海洋 宁王 周文康 对王 洪春元 襄王 刘官芳 奉王 谷隆贤 来王 陆顺德 护王 陈坤书 启王 粱成富 导王 陈仕荣 孝王 胡鼎文 航王 唐正财 相王 陈潘武 古王 蓝成春 比王 钱桂仁 比王 伍贵文 从王 陈得德 康王 汪安钧 保王 康容海 归王 邓光明 会王 蔡元隆 谐王 谭体元 淮王 邱远才 敬王 林大居 畏王 秦日南 直王 林得英 趋王 黄章桂 爱王 黄崇发 善王 陈观意 匡王 赖文鸿 循王 魏超成 梯王 练业绅 金王 钟万信 荣王 廖发寿 挺王 刘得功 佑王 李远继 乐王 谭应芝 享王 刘裕鸠 昭王 黄文英 感王 陈荣 潮王 黄子隆 凛王 刘肇钧 拱王 杨张安 湘王 黄子澄 广王 李恺顺 武王 汪有维 纪王 黄金爱 祥王 黄隆芸 贵王 陈得胜 扬王 李明成 守王 方海宗 利王 朱兴隆 显王 袁得厚 志王 陈志书 然王 陈时永 粱王 凌国钧 邹王 周林保 柬王 赖桂芳 怀王 周春 献王 王文发 养王 吉庆元 佩王 冯真林 跟王 蓝仁得 沛王 谭星 誉王 李瑞生 稽王 吴玉堂 陪王 谭富 幼陪王 谭标 赞王 赖阿养 报王 秦日富 奏王 苗沛霖 端王 蓝大顺 文王 蓝二顺 周王 汪麻子 卫王 杨雄清 成王 陈聚成 贡王 粱凤超 穰王 黄绍忠 列王 黄明厚 徐朗 林彩新 金友顺 傅振纲 李万才 刘得义 邱国文 萧雅泗 黄宗保 洪桂芳 李清青 朱义得 沃王 张乐行(捻军) 鲁王 任化邦(捻军) 荆王 牛宏升(捻军) 魏王 李蕴泰(捻军) 粱王 张宗禹(捻军) 勇王 龚德树(捻军,追封) 太平天国(26)兵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