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惠州西湖的历史
惠州西湖的历史
1.有关惠州西湖的历史、景点、问题
1.东坡与朝云 惠州西湖传说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风景极似杭州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
一座小山依傍湖边,也叫孤山。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可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
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长眠在六如亭下令苏东坡“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
要了解王朝云的为人、长相,可先回味苏东坡一首脍灸人口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为描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
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此后苏东坡对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
不久,续娶了王闰,是前妻的二堂妹,是一位庄重能干的大家闺秀。现在在杭州又纳王朝云为妾,此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耿直豪放的人,喜欢在人前口无遮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更无所顾忌地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抒发自己的不满,“如蝇在食,吐之为快。”正是这种性格屡屡为他惹祸招灾,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甚至几乎赔上性命,然而他终不悔悟。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
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
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苏东坡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
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一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说来令人费解,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这位续弦夫人为主;夜深人静时,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曾有小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然而,只不过风光两年而已,苏东坡再度被排挤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
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为了不孚众望,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此次前来,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
当时,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带饥荒与瘟疫并作,于是,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大济灾民;还调遣了大批民间良医,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并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帮助人民度过了大灾之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整修西湖,取湖中所积葑草、淤泥堆筑成堤,以沟通南北;广种菱角、荷藕于湖中,。
2.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
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
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
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 。
3.惠州西湖的简介
惠州西湖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区内,原名丰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
惠州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以山水资源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游览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4.惠州西湖的变迁~~急~~
惠州西湖 位于惠州之西。
原称丰湖,由丰湖、鳄湖、平湖、菱湖和南湖等组成,统称 西湖。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4公里,面 积约20多平方公里。
宁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谪居惠州3年, 留下小妾朝云墓、六如亭 (亦称还魂亭, 所谓六如即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 露和如电) 和苏东坡捐俸筑的苏堤、西新 桥、东新桥等遗址。湖周有苏东坡手迹与宋、明、清历代名人题咏的摩崖 石刻。
湖内洲渚交错相密,沿着竹岸杨堤,可风掩映着的点翠洲、泗洲塔 和九曲桥等景物。湖边山景,倒映水中,烟云聚散,深具曲折变之妙。
点翠洲在西湖的西山,又名玉塔,是湖上的最高建筑物。始建于唐代, 是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建。
北宋苏东坡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塔系 砖木结构,屡毁屡修。
登临高塔可远望惠州全景,山川明丽,绿树成荫, 五湖如镜。 有趣的是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都与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结下了不解之 缘。
5.谁知道惠州西湖的资料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市区内,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品评西湖,人称杭湖为“吴宫之西子”,惠湖为“苎萝村之西子”。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胜”。这些,不约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点。当然,这三个西湖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曾经是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到过的地方。“东坡到处有西湖”,苏东坡给西湖留下胜迹,而胜迹更因东坡而倍添风采。
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环抱,北依东江。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浅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个别水深3至4米。
西湖由五湖、六桥、七山、十六景组成。
①五湖指: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
②六桥指: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
③十六景指: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云飞、榜岭春霖、留丹点翠、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荔莆风清、西新避暑、孤山苏迹、花港观鱼、飞岭览胜、芳华秋艳、丰山浩气、南苑绿絮、准堤远眺。这些景点品题精趣、与现实较为接近,更为淅外人士和国内游客所赞誉。
西湖景区自然布局甚佳,其特色是山川透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城妙在天成,与杭州西湖相比,清朝雍正初年惠州知府吴骞有《诗西湖》诗云:“西湖西子比相当,浓抹杭州惠淡妆,惠是苎萝 里质,杭教歌舞帽君王”。故有杭州西湖为“吴宫之西子”,惠州西湖享有“苎萝村之西子”美誉。1993年12月,西湖风景区成为全国评选的六个“环境卫生达标风景名胜区”之一。
资料:
6.惠州西湖传说,主要内容
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风景极似杭州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一座小山依傍湖边,也叫孤山。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可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长眠在六如亭下令苏东坡“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
要了解王朝云的为人、长相,可先回味苏东坡一首脍灸人口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这首诗明为描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
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此后苏东坡对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不久,续娶了王闰,是前妻的二堂妹,是一位庄重能干的大家闺秀。现在在杭州又纳王朝云为妾,此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耿直豪放的人,喜欢在人前口无遮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更无所顾忌地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抒发自己的不满,“如蝇在食,吐之为快。”正是这种性格屡屡为他惹祸招灾,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甚至几乎赔上性命,然而他终不悔悟。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 “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苏东坡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一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说来令人费解,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这位续弦夫人为主;夜深人静时,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曾有小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