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致我最在乎的人 马原:我最在乎的是真实

火烧 2023-02-21 03:54:09 1079
马原:我最在乎的是真实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今年7月推出当代著名作家马原的藏区小说精品系列:《冈底斯的诱惑》和《拉萨河女神》,这两部作品都是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原笔下的西藏不是某种给人

马原:我最在乎的是真实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今年7月推出当代著名作家马原的藏区小说精品系列:《冈底斯的诱惑》和《拉萨河女神》,这两部作品都是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马原笔下的西藏不是某种给人刻板印象的“圣洁神域”或“淳朴乡野”,而是一片极具包容性的广阔天地:冈底斯山是一座神秘的、象征着生与死角逐的神山;喜马拉雅山巅的冰雪覆盖着孤寂的灵魂;拉萨河水托起此起彼伏的笑闹声;八角街向熙来攘往的人群敞开双臂。掀起神秘面纱,西藏有着平实亲切的面容——它可以是每个人的家。马原以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最真切的生活为底本,以深具灵性的语言叙写着“藏族人千百年来所过的那种生活”。

8月16日,在上海书展现场,马原与评论家程永新,作家宁肯,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马原简介,就马原的两部藏区小说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和《拉萨河女神》展开对话,作家宁肯说:“马原的出现是横空出世的出现,而且这种横空出入感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读马原,好像这些作品都是刚刚写出来的,而不是三十多年前。”

书写藏区生活

马原在自己的小说《虚构》里称:“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

马原生于1953年,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也正是从此时起,马原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84年发表《拉萨河女神》,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先河,后又创作了《冈底斯的诱惑》《虚构》《西海的无帆船》《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极具个人风格和文学张力的中短篇小说,一举轰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坛,甚至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的“西毒”,与“东邪”余华、“南帝”苏童、“北丐”洪峰、“中神通”格非并称文坛射雕五虎将。

在小说《虚构》中,“我”为了写小说,前往西藏玛曲村寻找素材。在村里,“我”寄住在一位会说汉语的藏女家,每日与她聊天或外出游逛。一位每天爬山的“哑巴”老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试图发掘他身世的奥秘,却因他神秘阴郁的气质和不合常理的举动而深受惊吓。

《拉萨河女神》讲述了一群文艺工作者在盛夏时分前往拉萨河野营。大家各尽所能,在拉萨河边扎营、准备食物野餐、游泳洗衣、讲有关毛人的故事,并在其间与藏民们愉快互动。嬉戏中,伙伴们用沙塑起一尊写意派女性塑像,并将之命名为“拉萨河女神”。

马原的中短篇小说使读者得以重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辉煌时代,在一睹藏区生活风貌的同时,充分体味到语言艺术本身的趣味。这些故事中流淌出的是对生活温柔的爱,是对西藏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朴实地生活着的人们最真实的表达。马原想要告诉我们:“他们本身的生活整个是一个神话时代。”

我有一点羡慕 写这两本书的马原

记者:您的小说是先锋的,但又是写实的,您怎样看待小说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马原:我们写小说的人没有人不在乎真实。很多年以前,刚写虚构的时候,那是在传统看来很魔幻或者很特别的题材,写出来的东西,当时自己很满意。

当时小说写出来的时候,王安忆有一次在聚会时说,马原你别笑我,我明知道你那个是假的,虚构的,但是我怎么看了以后觉得就像真的似的。

我做小说家做了将近50年,我写小说特别早,从1971年开始写到现在,49年,没有间断过,我从来不能直言我是一个写实作家,但是我又最在乎的是真实。

真实对小说家来说,其实是构成小说的质感的那部分,我在小说里说这个杯子是瓷杯,一定要有瓷杯的重量、光泽、手感,这是一个塑料杯,塑料杯就是塑料杯,不具备瓷杯的光泽、手感、重量,在我的个体写作经验里,我一直在乎的就是质感,人物的质感和故事本身的质感。

记者:这两本西藏小说,都是您写于三十多年以前的小说,您现在看有什么感受?

马原:我说这家伙写得真好,比我写得好。三十多岁的马原和六十多岁的马原其实不是一个马原,我可能对我现在的写作能力、经验都还有一定的自信,但是我没有的就是我三十岁时候那种昂扬、激情、青春的面貌,我现在是一个六十多岁,快到七十的人。我还是有一点羡慕写这两本书的马原。

我在海明威那里得到的最多

记者: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马原:海明威是文学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的实践者。

因为在海明威之前,文学有一个黄金世纪,文学活了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产生的文学名著超过了以前数百年的总和,确实在19世纪世界诞生了太多杰出的泰斗级的作家。所以有一个伟大的黄金世纪铺垫的时候,其实20世纪初的作家千难万险马原简介,其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作家,开始在文学之上加东西,心理学另外一个分支——意识流,在20世纪初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用意识流,不是给文学卸载,而是给文学加载,把文学弄成不能读的东西,有几个人读完过意识流的作品?就是搞文学的人也没有几个人读完,译者可能读完过。

我之所以崇拜海明威,因为我们在海明威之后是大幸运。文学已经不堪重负了,海明威出现以后,当时有一个特别有名的说法,海明威是一种板斧写作,把文学枝繁叶茂的巨树用板斧修掉了,只剩下主干和几个主要的枝干,其他东西都不见了。海明威的语言叙事,经常见到主语。他做的事情太伟大了,我们在海明威之后的作家,20世纪的作家,他们的写作一下变得轻松多了。要不然想想雨果,以及雨果之前更繁复更汪洋知识,更矫揉造作的,文学在一步一步加载,一步一步复杂化,一步一步面目全非,到海明威,他教会我们重新看世界。

我一直视海明威为第一位老师,我在海明威那里得到的最多。

希望三百年后还有人看我的作品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马原:在文学观念上,在我的文学价值论里,我一直觉得永恒才重要。

我一直觉得文学最高的妙处是藏,或者是隐,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一个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1/8,7/8是在水下的。海明威是最典型的,水面上的部分做到最小,而把最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纪德也是这样,包括我个人特别崇拜的19世纪的小说巨人霍桑,都是属于文学历史上少数最关心灵魂的作家。这些作家作为我的价值判断的标杆。

记者:您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希望?

马原:我个人一直不觉得一个作家应该红,我对自己上世纪80年代走红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那时候媒体不出现照片,我们还是会被拦住,读者要跟我留影,甚至签名。有的女孩子没有地方签名,就让我写到胳膊上。上世纪80年代,文学就这么狂热,而我自己本身心理准备都不够。我内心希望我的小说十年后有人看,三十年以后有人看,甚至三百年以后还有人看。这是我作为小说家自身的愿望,我能不能做到不知道。

作家简介

马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后赴西藏担任记者、编辑。现定居云南。

致我最在乎的人 马原:我最在乎的是真实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虚构》《西海的无帆船》《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牛鬼蛇神》《姑娘寨》等。

作为“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马原以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先河。他极具革命性的叙事方式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冈底斯的诱惑》

《拉萨河女神》

这两部作品都是作家马原在西藏生活时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冈底斯的诱惑》收入《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山的印象》《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等八篇;《拉萨河女神》收入《虚构》《拉萨河女神》《喜马拉雅古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等八篇。

《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这两部小说集围绕“我”或“我”的内地文艺工作者朋友、藏族朋友在雪域高原发生的故事展开,“我”和朋友探寻野人,穷布孤身猎熊,小小牧羊人翻越雪山朝圣,老猎人在沉默的山林间倾吐心声,闹市中的乞者随身携带奇闻秘宝,陷于日常琐事的年轻人不知不觉走入宿命……

(燕都融媒体记者 宋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