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安石最后的命运 历史王安石

火烧 2023-04-16 21:32:51 1037
历史王安石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

历史王安石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一大背景 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1、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2、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4、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

二、王安石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王安石可以说是一位奇才,同时也堪称一位怪人。说他是奇才,因他自幼就天资聪慧,写文章落笔如飞,见了的人无不佩服他的文章。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更是对其大加赞颂。王安石的议论也是高深新奇,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议论同样深受当时世家大族的一致称赞。正因为此,王安石的声望才日渐显著,以至于传到了最高统治者宋神宗的耳中。

然而,王安石的“怪”却也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据说,王安石日常起居饮食极其俭朴,俭朴到了“邋遢”的地步。衣服脏了不洗,甚至于脸上有很多污垢也不清洗。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随手抓到什么就吃什么。最为可笑的一次是宋仁宗设宴,王安石竟面不改色的吃掉了茶几上一盘鱼食。诸如此类的事情,王安石不知做了多少。当时世人都称赞他贤德,唯有苏洵认为王安石是个不近人情的人。事实上,王安石的确是一位不近人情的人,这从他的脾气上就可以看出来了。

王安石的脾气很是厉害。脾气厉害的人,大多很固执。而王安石的固执是出了名的。宋代有篇故事叫《拗相公》,说的就是王安石。“拗”,是固执、不驯服的意思,如执拗、拗脾气等。王安石的执拗劲一上来,不但会和人争得面红耳赤,就是他的顶头上司皇上,他也毫无畏惧。如果换了一个人,还不吓得半死?

在一年上元节的傍晚,王安石陪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皇上回宫。在骑马进入宣德门时,守门的保安大声呵斥阻止王安石,并鞭打王安石的坐骑。这下子惹恼了王安石,上奏章要逮捕和惩办这些保安。实际上,保安这样做并无过错。人家职责就是保护皇上,你一个臣子在应该止步的地方就该止步,怎能无视最高领导的权威和安全?可王安石就是不管这些。脾气上来了,管你是对还是错。最后弄得皇帝也没有办法,还是杖打了那些保安。即便如此,王安石依然生气了好几天。

王安石的脾气不好,那么王安石的儿子脾气如何呢?或许是继承了老子的遗传基因,王安石的儿子和他的老子几乎没什么区别。王安石的儿子叫王雱,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载,(王雱)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王雱的聪明由此可见一斑。他在20岁前,就已经著书数万言。

王安石最后的命运 历史王安石

王雱和王安石一样,不仅自幼聪明且志存高远。他积极支持父亲王安石的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还亲自参与修撰了《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可以说,王雱在当时是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但是,由于父子两人的脾气都很大,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悲剧也就由此产生。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吕惠卿和王安石是生死对头。王雱为了帮助父亲,和他的手下将别人列举吕惠卿的事项夹杂在其他文书中,下达给皇帝批准审讯的制狱,而王安石对此并不知情。当其他官吏将此事告诉了吕惠卿后,吕惠卿立即报告皇帝,控告王安石违背君命欺骗皇上等,还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上“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皇帝将这些材料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心中恼怒,对皇上说根本没有这些事。回了家,马上问儿子王雱。王雱说了这些事的情况,王安石听了,火气一上来,就狠狠的臭骂了儿子一顿。

可王雱也不是什么好脾气。心想自己招谁惹谁了,我不是一心一意的帮你吗,你竟然还骂我?老子毕竟是老子,儿子是无法和老子争辩的,只能憋着一肚子的火。而王雱背上正长着痈疽,心中的怨气无处发作,最终导致痈疽发作,竟然就此一病呜呼而死。当然,也有史书传王雱是因政治抱负受挫而犯了精神病。但《宋史》的记载较为真实可信。王安石后来也因丧子之痛不堪承受,多次托病请求辞职。神宗那时也开始厌恶王安石了,于是再次罢免了王安石的职务。

三、王安石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021 - 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宋仁宗庆历年间中进士。曾做过几任地方官,皆有政绩。

嘉祐三年(1058 年)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培养人才,变法革新,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又上书列举各项弊端,力主改革,与神宗意合。

熙宁二年(1069年)升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史称“王安石变法”。次年,升任宰相。

新法遭到保守派反对,他曾两次被迫罢相,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他擅长诗文,文风古朴,笔力险峭奇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进步的思想家,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强调“新故相除”的辩证思想,反对因循守旧。有《临川集》流传。

四、历史上的 王安石变法 是怎么回事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间 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 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 资料回放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富国之法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变法目的 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情景再现 资料回放 理解概念 这些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尤其是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实现变法目的 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图片展示 学思之窗 问题探究 这些措施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现象 取士之法 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及积极作用 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图片展示 历史纵横 联系比较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 。

五、什么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

治平四年(1067 ),宋神宗登上皇位,为了改 $ 变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决定改革。

第二年春天, 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京城,任命其为宰相。熙宁二年g (1069),宋神宗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施行变法,同时设立了 “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作为变法的执行机 构,该机构由王安石直接领导。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 水利法、免行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即 保甲法)、将兵法等。新法实行了近二十年,推行期间积极效果开始显 现出来,农业发展开始有起色,国家财政税收也开始 增加,兵力也开始变强。

然而由于新法触犯了贵族和 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此外,由于王安石在实施变法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再加上用 人不当,致使危害百姓的状况出现。

宋神宗驾崩之 后,神宗幼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司马光任宰相 之职,新法被尽数废除。

六、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是怎样的

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字介甫)于熙宁二年(1069 年)开始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长达16年,又被 称为 '熙宁变法改革是从经济方面切入的,为了避免商人囤积,施行 均输法;在每年夏秋前,百姓可向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 助耕作,即青苗法。

此外还有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梁启超称赞王安石变法是•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但在当 时变法却遛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其中就包括苏轼。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都 不得意,就与王安石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王安石当政时,苏轼反对新法, 当元祐元年(1086年)变法失败,司马光执政时,苏轼又反对将新法全部 废除,很显然,苏轼仕途失利在所难免,但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却成就了 他旷达的性格以及亵放的词风。

七、历史上王安石曾几次罢相

王安石二次罢相 交趾的战事平定了,王安石却遇到了麻烦. 吕惠卿贬出京城,出任陈州知州以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对吕惠卿加害父亲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欲置吕惠卿于死地而后快,恰好御史中丞邓绾也想讨好王安石,两人一合计,决定分头上表,请求皇上重新审理吕惠卿的案子. 吕惠卿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当他得知王雱与邓绾上表欲置他于死地时,便提前下手,向王安石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吕惠卿与王安石是多年的朋友,两人过去有很多书信往来,在这些书信中,当然说了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话.吕惠卿是一个有心人,他将这些书信都完好地保存下来,预备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当他得知邓绾和王雱在背后做他的文章时,他便想起了这些书信.于是,他便把这些书信都呈交给皇帝,并控告王安石在背后图谋不轨. 在这些信中,有几封信上有“无令上知此一帖”、“无使上知,勿令齐年知”之句,就是说,不要让皇上知道此信中的内容.至于“齐年”是谁,当时却没有深究. 赵顼对这些纷乱如麻的事情早已厌倦,看了这些信后,第一次冲王安石发了脾气. 王安石回家之后,痛骂自己的儿子,骂他不该背着自己去招惹吕惠卿.父子二人为此大吵了一场. 王雱显然不知道吕惠卿手中藏有这些信,并且握有父亲的把柄.深悔自己行动鲁莽,给父亲带来灾难.受父亲的斥责后,心中憋气,以致抑郁成疾,立即就病倒了,不久,背上生出一个恶疮. 王安石遍请郎中医治,终究没有挽回儿子的生命,王雱撒手归西了. 老来丧子,是人生之大不幸.儿子的猝然离世,对王安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肝肠寸断,萌生退意,上表请求辞职. 御史中丞邓绾担心王安石一去,自己失去了靠山,禄位就不保,上表奏请赵顼挽留王安石. 赵顼认为邓绾身为御史,竟然为大臣请恩,免去邓绾之职,贬往虢州去为知州.王安石去意更坚,力请解除职务,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赵顼第二次罢免了王安石的相职. 王安石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满腹的伤悲离开了京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退居金陵,潜心学问,不问政治. 王安石既退处金陵,经常书写“福建子”三字.福建子是指吕惠卿,因为是深悔被吕惠卿所误. 王安石罢相后,赵顼提拔吴充、王珪为同平章事,冯京知枢密院事,蔡确参知政事. 吴充与王安石是儿女亲家,他一向不赞成王安石的所为,经常向赵顼奏陈新法不良,赵顼喜欢他不党附王安石,故提拔为宰相.冯京与王安石是同年,王安石致吕惠卿私书中“勿令齐年知”一语中的齐年,指的就是冯京.赵顼事后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冯京是个贤者,召他知枢密院事. 吴充当了宰相后,欲对新法有所变革,但他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奏请赵顼召回司马光、吕公著、韩维等人,又举荐孙觉、李常、程灏等数十人. 赵顼采纳了吴充的建议,召吕公著同知枢密院事,进程灏判武学. 程灏自扶沟县进京,任职才数日,李定、何正臣便劾他学术迂阔,趋向僻易,赵顼仍命他回扶沟县任原官去了.吕公著上疏谏阻,并没有改变赵顼的决定. 司马光在洛阳,得知吴充为相后,颇有更正弊政的心志,便给吴充写了一封信,介绍一些救济时弊的方法,并建议他全面废除新法. 吴充并没有采纳司马光的意见. 蔡确曾经依附王安石,王安石罢相后,他又到处说王安石的过失,显示自己与王安石不同.吴充想要革除新法,他又说应该萧规曹随,遵守以前的法律.所以,王安石罢相以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仍然在继续执行. 王安石罢相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并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然而,变法的阻力仍然很大,很多人对新法还是喋喋不休.失去了王安石,他本来就很伤心,如今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心烦,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更容易发火.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因不满新法而贬出京城、现任湖州太守的苏轼,不幸成为了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