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疫情情况 疫情之下,能否宅出勇氣?
疫情之下,能否宅出勇氣?
中華雷鋒號
1761
2月13日,新華社發布應勇同志出任湖北省委書記,網上一片熱評,也出現了“應勇救役”的說法。同一天“濟南人民也捐出了自己的市委書記”。感歎漢語的博大精深和網友的詼諧幽默外,我們也能看到國家又抽調大量軍職醫療人員支援湖北。
這些衝在疫情前線的逆行者,是有大勇氣的人。對於更多的人,尤其是大學生來說我們只需服從統一安排,宅在家裡,並按時參加網絡授課即可。那麽,我們宅在家裡的狀態如何呢?是整日感覺無聊、盼望著開學,還是因為擔心傳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我們能否宅出應有的勇氣與樂觀的精神呢?
我想帶領大家看看中國歷史上的瘟疫。
中國自古就有瘟疫。
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的記載。
瘟疫,在生理上讓人們虛弱甚至死亡,在心理上使得人們驚慌失措。《周禮》《禮記》中都有“以索室毆疫,大喪”“民必疾疫,又隨以喪”等記載。
到了秦代,“疫病”更為可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
漢朝,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
東漢末期到三國初,有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發生了14次,人口從6000多萬驟減到1500萬以下。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傳染病。

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唐代史料中記載的255年中共爆發21次瘟疫。瘟疫時而與自然災害並行,如《舊唐書37·五行志》記載:“關中初雨,麥田澇損,後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並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籍於路。”
兩宋時期,瘟疫發生比較頻繁,北宋的168年裡,至少有59年發生過疫災,南宋的152年裡,僅都城臨安一地就爆發了15次大瘟疫。《宋史62·五行志》有:“江南頻年多疾疫。”
明朝從朱元璋稱帝至崇禎殉難的277年裡,共爆發大規模瘟疫75次,甚至還有一年爆發多次瘟疫的慘狀。
清朝從入關至鴉片戰爭爆發的196年裡,有78年爆發了大規模瘟疫。至光緒二十一年後,爆發了京師直隸大疫、1902年黑龍江璦琿霍亂流行、1910年東北鼠疫三場大瘟疫。
(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
與中國古代的瘟疫相比,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還是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都顯得不是那麽可怕。在我們已知的情況中更沒有出現類似“十室九空”、“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淒慘場面。
為什麽都是瘟疫、全國範圍的流行,但結果卻不同呢?
答案很顯然,因為我們現在有強盛的國力、有較高的生產力水準和科技水準、有高水準且勇於擔當的醫療隊伍、有發達的交通和通訊網絡等等……
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無論縱向與歷史比較還是橫向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們有了一個更優越的制度。所以,我們才能戰勝各種災害,撲滅大興安嶺火災、戰勝“非典”疫情、汶川抗震救災等等……我們才沒有出現澳大利亞無法撲滅的山火,沒有出現類似卡特裡娜颶風應對失措的嚴重問題……
說完國家、制度,我們再來看看我們這個民族。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承五千年而不絕,是與我們這個民族的特質分不開的。我們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我們能夠包容一切願意共同生存在一起的任何人。這個民族湧現出許許多多的英雄,也出現了很多叛徒、漢奸。歷史過往的戰亂、分裂以及近代100多年的屈辱歷史和奮鬥歷程都讓我們這個民族深刻認識到“一盤散沙”將落後挨打。因此,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時刻實踐著“團結就是力量”這句再普通不過的至理名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唐山大地震的震後重建、2003年的抗擊“非典”、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還有這次的新冠病毒的戰“疫”!
因此,當我們相信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制度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有勇氣面對一切問題。
“宅”也要“宅”出勇氣!
作者:寶景春 遼寧輔導員
本期主編:關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