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虫二颠 "虫二"的典故(要详细点的)!

火烧 2021-09-19 14:30:41 1073
"虫二"的典故 要详细点的 ! "虫二"的典故 要详细点的 !早在登临泰山之前,就听说过“虫二”的掌故。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个大字。“虫”

"虫二"的典故(要详细点的)!  

"虫二"的典故(要详细点的)!

早在登临泰山之前,就听说过“虫二”的掌故。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个大字。“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一样。日本客人问这是何意,导游答不上来,当时颇为尴尬。后来辗转
问到郭沫若那里,他哈哈一笑,说这实际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繁体“风月”二字拆去边框即得“虫二”,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
一向对郭沫若聪明广博颇为折服。“虫二”作“风月无边”讲,细想确实绝妙无匹。
后来屡次去泰山,都是直接把车开到中天门,坐索道空中来去,从无缘见“虫二”一面。直到1998年夏,与爱人一起攀爬,才不经意间在万仙楼北侧盘路西面发现这方石刻,于是两个人乐呵呵做“二虫”状请人帮忙照相留念。匆匆鉴考,方知这两个约摸一尺见方的行楷是光绪二十五年历下刘廷桂题镌的。刘廷桂是何许人也我并不清楚,也未曾关心,心里只是存疑这绝妙的创意是不是就出自他的头脑呢?
再后来在网上点选苏杭美景饱眼福,意外得知西湖湖心岛上也有“虫二”题字。不过这个“虫二”来头就大了,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比泰山之“虫二”时间上就古老多了。这一方面排除了历下刘廷桂的版权,另一方面也让人浮出新疑窦:难道这会是皇帝老儿的才思?不会吧。继续搜寻,还有云南安宁温泉龙山东麓的曹溪寺,据说也有一石碑刻有“虫二”字样;江南三大名楼之岳阳楼据说曾有吕洞宾的仙笔天书“虫二”。这已经神乎其神了,仅堪一笑了之。
另外对“虫二”能查到的比较确切的证据,是清人褚人获着《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褚人获是康熙年间人物,《隋唐演义》的作者,《葵轩琐记》是明代著作,都能证明乾隆皇帝只是拾人牙慧而已。不过,唐伯虎藏“虫二”于“风月”,乾隆皇帝寓“风月”于“虫二”,“风月无边”与“虫二”互为谜面、谜底的转化,才是真正的“风月无边”,尽现中华文字的倜傥风流。

"perfume"、"spice"和"flavor"的区别,要详细点的,谢谢

有些例子 你看了就明白了
perfume:
n. 香水,香气
v. 洒香水于,薰香
What does the perfume smell like?
这种香水闻起来怎样?
The smell of her perfume lingered in the empty house.
空屋里仍然飘溢着她的香水味.
The room reeked of cheap perfume.
房间里弥漫着劣质香水的呛鼻气味.
A mist of perfume hung in the air.
空气中飘溢着香水的雾气。
Can you smell the perfume of the roses?
你能闻到玫瑰花的香味吗?
The roses perfumed the air.
玫瑰花的芳香四溢。
spi:
n. 药料,香料,情趣
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品。
Have you spiced this cake?
这蛋糕中加香料了吗?
His conversation is spiced with humor.
他的谈话有风趣。
Please add more spices to the cake.
请给蛋糕多加点香料。
flavor:
n. 滋味,香料
v. 加味于
Something with an especially delicious flavor or fragrance.
美味食品;珍馐美味特别美味或芳香的东西
Lacking flavor or zest; not tasty.
乏味的缺少味道或滋味;无味的
This bread has plenty of flavor.
这面包味道真好。
I don't like the flavor of onion.
我不喜欢洋葱的味道。

急!急!急! 何谓"重点污染源"? 要详细点的

重点污染源行业分类
①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产生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②重污染行业中涉及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11个行业138小类)
食品制造业(C14)—全部20个行业小类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25)—全部4个小类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 —全部35个小类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2) —全部4个小类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C33)—全部18个小类
农副食品加工业(C13)—部分14/17个小类
食用植物油加工 (1331) 非食用植物油加工 (1332)
制糖(1340) 畜禽屠宰(1351)
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1352) 水产品冷冻加工(1361)
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醃制加工(1362) 水产饲料制造(1363)
鱼油提取及制品的制造(1364) 其他水产品加工(1369)
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1391) 豆制品加工(1392)
蛋品加工(1393) 其他未列明的农副食品加工(1399)
纺织业(C17) —部分10个小类
棉、化纤印染精加工 (1712) 毛条加工 (1721)
毛纺织(1722) 毛染整精加工(1723)
麻纺织(1730) 缫丝加工(1741)
丝印染精加工(1743) 毛制品制造(1752)
无纺布制造(1757) 其他纺织制品制造(175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C19) —部分3个小类
皮革鞣制加工 (1910) 毛皮鞣制加工 (1721)
羽毛(绒)加工(1941)
造纸及纸制品业(C22) —部分5个小类
纸浆造纸 (2210) 机制纸及纸板制造 (2221)
手工纸制造(2222) 纸和纸板容器的制造(2231)
其他纸制品制造(223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1) —部分22个小类
水泥制造 (3111) 石灰和石膏制造 (3112)
石棉水泥制品制造(3123) 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3131)
建筑陶瓷制品制造(3132) 建筑用石加工(3133)
防水建筑材料制造(3134) 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3135)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3139) 平板玻璃制造(3141)
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制造(3145) 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3147)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3148) 卫生陶瓷制品制造(3151)
特种陶瓷制品制造(3152) 日用陶瓷制品制造(3153)
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3159) 石棉制品制造(3161)
云母制品制造(3162) 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3169)
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3191)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3199)
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D44) —部分3个小类
火力发电 (4411) 核力发电 (4413)
热力生产和供应(4430)
③重点行业规模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B06)—3个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B08)—2个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B09)—15个 非金属矿采选业(B10)—10个
医药制造业(C27)—7个 化学纤维制造业(C28)—7个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B07)—1个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0710)
饮料制造业(C15) —10个
酒精制造 (1510) 白酒制造 (1521)
啤酒制造(1522) 黄酒制造(1523)
葡萄酒制造(1533) 其他酒制造(1529)
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1533) 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1534)
固体饮料制造(1535) 茶饮料及其他软饮料制造(153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C20) —4个
胶合板制造 (2021) 纤维板制造 (2022)
刨花板制造(2023) 其他人造板、材制造(2029)
通用装置、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装置制造业(C40) —4个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发射装置制造 (4031) 电子真空器件制造(4051)
半导体分力器件制造(4052) 积体电路制造(4053)
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4059) 电子元件及元件制造(4061)
印制电路板制造(406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D46) —1个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4620)
规模以上企业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以下行业中有电镀、熔炼、喷漆工艺的产业活动单位。
金属制品业(C34) 通用装置制造业(C35)
专用装置制造业(C36) 交通运输装置制造业(C37)

印度的牛有什么典故?详细点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并且,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溼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溼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溼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儿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圣文献中被描述为一名守护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场合需要拆除神像时,不容许人们用手去打碎,而是让一只牛犊去践踏,因为虔诚的印度徒认为黑天不会介意他心爱的动物去踩踏他。
现代印度虽然早已政教分离,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对印度教徒来说,牛是主神溼婆的坐骑,敬牛如敬神,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溼婆神,巡视著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于是就有说法称,印度人对牛的热爱就如同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一样,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图腾,是古代图腾崇拜在现代的延续。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动物崇拜又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动物崇拜逐渐退出了现代宗教范畴,但是,印度教却是一个例外,它将牛偶像化,牛崇拜与牛保护成为它的核心教义,印度教徒无一例外承认在他们心目中牛是圣物。

"帖福"的典故..."吃饺子"的典故与"舞龙"的典故..........谁知??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著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唸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检视,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检视,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饺子:
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二、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著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舞龙的起源
▲舞龙
龙乃中国四灵之首,(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中国人对之敬而且畏。在我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国沿海一带,渔民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而龙在沿海一带的神话亦特别多。那么,〖中国式龙〗是从何而来的?
▲舞龙的起源
似因生似果,夜来满身大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逢有大节日 ,大庆典,及出会巡游等,必有舞龙助庆。至于舞龙始自何时,已无可稽考。但上古时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灾之时,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相信龙是风雨的主宰,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
在仪式的巫师术士,模做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似因生似果〗的法术原理,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由这种祭会上的仪式的玩艺,而演变成娱乐助庆式的玩艺,则是后事的事。由东京梦华录纪宋时之宵百戏的起戏:〖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龙、草上密置灯烛万盛,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便可知舞龙灯(舞火龙)之风俗,已于中古时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国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龙的风俗,新年春节,迎神赛会,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
〖龙〗为图腾的强大氏族,由西方(甘、峡)移向东方而入中原,这就是后来的〖夏〗。伏义和女娲氏,是中国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传说他们是兄妹,也有人说他们是夫妇。在汉代的石刻和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义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的伏义和女娲,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身),两条尾巴紧紧地缠绕着;两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当时的人从传说中竟认他们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护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画像,就是取其保护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乐之意。
这强大的龙图腾氏族,由甘、峡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会为此氏族蟠据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顺长江东下,武汉北上,到达中原的河南地区。后来与图腾的殷族敌对,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来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称为〖龙庭〗,也表示与龙的关系。向南方迁移的,即周初时荆楚吴越各种民族及现在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虽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势力则始终存在,那时殷商铜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龙纹的图案;所以虽在殷代,伏义仍有燎祭的资格。
〖夏〗 朝是伏义的时代,所以夏代开国第一位君主-禹,与龙的关系的传说就多了。据传说禹本身就是龙,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龙的协助。就是禹的儿子启,也是耳朵挂著两条青龙,驾两条龙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国真正文化本位,心致历朝的皇帝都认是龙的化身,穿的衣服称〖龙袍〗,睡的床称〖龙床〗,皇后怀胎的胎亦叫〖龙胎〗,因此龙就成为中国一种神圣而尊贵的〖生物〗了。
龙在中国是极富民族色彩和神祕的神物;当然,这里所指的龙是〖中国式龙〗,而不是原始时代是恐龙。〖中国式龙〗是否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这是一个〖天晓得〗的问题,这一种连化石也没有的〖动物〗,现在只能在图画中见到了!
但中国人确始终相信龙是真的神祕灵物,连上古时代精研变易哲理的玄学家,也深信宇宙间必然有神龙出殁于天地火三界。易精就时常讲及龙,并且以龙出现的地方和踪迹,来占卜吉凶贞祥。

"砼"字是什么意思,要详细点的解释。

tong二声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影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谁知道详细点的"清朝帝师"资料?

康熙帝有陈廷敬、熊赐履;咸丰帝有杜受田,其他我也不知道,才疏学浅……

虫二颠

"鸣裯"是什么意思?详细一点,最好有典故之类的

裯 <名> 短衣
裯,衣袂袛裯也。――《说文》
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方言》四
被荷裯晏晏兮。――《楚辞·九辩》
惟有布衾敝袛裯。――《后汉书·羊续传》
单被。泛指衾被 床帐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诗·召南·小星》  
 
裯chóu 1.单被。亦泛指衾被;一说为床帐。
裯dāo 1.袛裯,贴身短衣。 2.指破旧衣。

银魂 神乐cos的是什么,典故写详细点

鬼娃回魂 恐怖电影

王二小的故事,要详细点的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讯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讯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具体的:baike.baidu./view/63629.htm
歌曲在百度上可以搜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