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虫是怎样生活的
绝大部分三叶虫在温暖的浅海地带过着底栖生活,以其扁平的身体贴伏在海底缓慢爬行,只有少数三叶虫可以在水中浮游或游泳,游泳的三叶虫都有流线型体形。科学家曾做实验将营底栖生活和游泳生活的三叶虫模型放入水槽,当底栖的三叶虫模型遇到水流时,身体周围会形成各种漩涡,说明其体形对水流存在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是有碍游泳的;而游泳的三叶虫模型则因其体形呈流线型,所以在遇到水流时,水流会平滑地从它身边流过,受到的阻力相当小。
![]() |
三叶虫化石 |
![]() |
三叶虫的生活场景 |
因为行动迟缓,三叶虫不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它们可能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尸体为食,也可能吃些藻类和其他小型生物。同时,三叶虫有着各种自卫的方法。它们用坚固的背甲抵御攻击能力强大的捕食者。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大多平卧在海底。从奥陶纪开始,许多三叶虫背部发育的灵活关节能卷曲,以保护腹部,有些种类甚至头部长有突起,尾部生孔,可以蜷成一个“球”。三叶虫的眼睛也许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结构精密的复眼,每只眼睛都是由许多精密的独立单元组成,可以把不同的光线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影像。有些三叶虫的复眼更为精密,每个单眼都用独立的晶体来聚焦光线,这样有助于迅速发现掠食者。有些三叶虫的头部坚硬,可以钻入泥沙中生活,这类三叶虫的眼睛往往会发生退化。有些三叶虫身体虽小,但长有发达的长刺,利于在水中遇敌时起保护作用。
![]() |
三叶虫遇险埋入泥中避敌 |
不过,由于三叶虫附肢未分化为强有力的螯肢和颚器,加上游泳能力也很弱,遇到肉食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和鱼类等敌害时,它们就只能卷曲起来或埋入泥中避敌。但即使这样也难免被吞食,所以自志留纪开始,三叶虫便衰落了,而二叠纪末发生的集群灭绝事件更宣告了它们王朝的终结。
微博士:三叶虫的眼睛
三叶虫的复眼可能是地质年代中最早出现的精密复眼。大多数三叶虫长有全膜眼,全膜眼的眼体很小且互相直接紧靠,最多时可达1.5万个,全部被一层透明的巩膜所覆盖。这类全膜眼最早见于最古老的早寒武世三叶虫身上,后来一直延续到二叠纪。少数三叶虫如镜眼三叶虫具裂膜眼,裂膜眼与全膜眼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眼体为2~700个,小眼体之间有巩膜板相隔,每个小眼体各具一个巩膜。裂膜眼始见于中奥陶世的动物,而不见于现生节肢动物。长有全膜眼的三叶虫,其幼年期的眼睛很像裂膜眼,所以人们推想裂膜眼可能是因为幼态持续而由全膜眼发展而来。在寒武纪时三叶虫的眼睛四周往往存在眼缝合线,个体死亡或蜕皮时眼睛往往脱落,所以不易在化石中找到。寒武纪以后,三叶虫身上的眼缝合线消失,眼睛直接镶接在颊部上,因此能找到眼睛的化石渐渐增多。
![]() |
三叶虫化石上清晰的复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