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慕容氏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统领的大军就到了襄州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统领的大军就到了襄州
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统领的大军就到了襄州。大军如果继续南下,很快就要到达荆南的首府江陵了。这个时候李处耘派出使者前往告知高继冲,说要借道从江陵经过,前去征讨张文表,要求高继冲给宋军准备好粮草。到宋军大军压境的时候,高继冲政权的上下官员们才觉得麻烦大了,这赵匡胤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借道给人家军队出征,往往自己凶多吉少,春秋时期就有个典型的案例叫“假途灭虢”,说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最后顺便连虞国一起消灭了。高氏政权的大臣再文盲,这个典故不会不知道。
宋军借道江陵的要求太过分,这不能答应。至于粮草嘛,这个好商量。于是君臣们讨论了一下,统一口径,拒绝了李处耘的要求,提出老百姓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一旦看到大军经过,难免惊慌失措因此在百里之外给宋军补充给养,略尽一下东道之谊,但是这道嘛不借也罢。使者回复了李处耘,李处耘当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假途灭象”这可是当今皇帝的指令,你高继冲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啊我几万大军堵在这呢,我们可不是到这里进行三峡一日游的。于是他又把使者派到高继冲那里慕容延钊简介,再次申明宋军的立场。这一来,高氏政权内部彻底乱了阵脚了,立马分成了主战和主降两大派。荆南的兵马副使叫李景威,对高继冲说,看宋军这个架势,恐怕不止借道这么简单,十有八九是想趁机灭了我们。你给我三千人,我们在险要处理伏好,等到宋军夜里经过的时候,我们发动突然袭击,先把宋军的高级将领干掉,其他的人肯定会闻风丧胆,退回宋境之内。
为了不得罪大宋朝廷,我们赶紧派兵攻打长沙,把张文表抓住献给宋朝,这样不仅为宋朝立了大功,我们也安全了,要不然,等到宋军过境,万一顺便把我们灭了,我们到时候只有向赵匡胤摇尾乞怜的份了。以为替宋朝抓了张文表,宋朝就会感激自己,这种想法非常天真,而这位荆南大将李景威,说起来还真是童心未泯啊!高继冲倒不天真,他拒绝了李景威自以为是的建议。不仅如此,高继冲手下有一个颇受信任的助手孙光宪,这个人很有料,他写了一本《北梦琐言》流传至今,是研究晚唐五代历史的重要史料笔记。孙光宪当然也看出了赵匡胤的用意,但他对李景威的主张不屑一顾,对高继冲说,李景威不过是三峡里一个愚民罢了,哪知道什么天命成败,然后他提出自己一套见识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圣宋受命,凡所措置,规模益宏远。
今伐文表,如以山压卵尔。湖湘既平,岂有复假道而去耶!不若早以疆土归朝廷,去斥埃,封府库以待,则荆楚可免祸,而公亦不失富贵。①这段话是宋朝史学家记录的,显然有一定的虚饰。虽说孙光宪宣扬的是典型的投降理论,但是此人具有更阔大的胸襟,对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到位,而且赵匡胤的那点子小心眼,显然也没有瞒过他。大军压境了,无非两条路,或战或降。战是肯定成不了,如果降的话,降得早比降得晚好,降得干脆利落比降得拖泥带水好。虽说这孙光宪是荆南的投降派,但他的言论毕竟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不能因此看不起他。当然,更重要的是高继冲没有看不起他,原则上同意了孙光宪的劝说,但是并没有马上干脆利落地溶,他多少还有点观望、率心态:万一我们是小人,而他赵匡胤是君子呢?人家只不过经过你家门口讨口水喝,你却把你家的所有金银细软都跪送上,那不太悲剧了?再说那李景威还真是一个有气性的人,看到高继冲听孙秘书的却不听自己的,大失所望,面子上也过不去,长叹一声:“大事去矣,何用生为!”
意思是,荆南肯定要完蛋了,我还活着干什么?史书上说他“扼吭而死”,这是一种比较奇怪的死法,字面上的意思是自把自己掐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不过,他虽然死得没什么价值,但说起来还是令人尊敬的。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状况,高继冲派自己的叔叔高保寅前去宋兵大营犒军,送去不少好吃的,同时探探宋军的口风。宋将李处耘见到高保寅,马上做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样子,好酒好菜伺候着,向他们解释大
军过境只是借个道而已,不会对高氏政权有任何坏处。大宋和高氏政权关系这么铁,我们也不能这样不义气不是?高保寅一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这个时候李处耘又盛情邀请高保寅一行在大营里过夜慕容延钊简介,因为晚上宋军的主帅慕容延钊要亲自宴请高保寅。高保寅受到这样的礼遇大喜过望,一面派人回去报告平安,面留下来喝个痛快,并且当晚就睡在宋军大营里。不过李处耘这一夜可没闲着,他带领几千人马连夜奔袭一百五十里,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高氏政权大本营江陵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