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物徐海东简介
近代人物徐海东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徐海东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大悟徐家窑
出生日期:1900年(庚子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1970年3月25日
职业:军事家
毕业院校:延安马列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红二十五军战史》
徐海东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gcdzg。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四团任代理排长。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参与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黄陂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
土地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党组织帮助下离开武汉,返回黄陂家乡,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6月,被中共黄陂县委任命为河区农民自卫队大队长,领导农民自卫队打击地主反动武装。
1927年7月,“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河区区委决定农民自卫队分散活动。返回徐家窑,以窑工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后,在窑工中秘密发展党员,先后在徐家店、上屋湾和邓俞咀建立党支部。
1927年10月,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鼓舞下,与田道生、丁彩光、田耕三一起,组织领导攻打夏店雨坛寺“缉私营”的武装暴动。夺得武器后,重新整编农民自卫队,转移到陂孝交界之苎麻岭山区打游击。
1927年11月,奉黄陂县委命令,率领农民自卫队参加支援黄麻起义。起义失败后,黄陂重建党的工委,担任工委领导下的游击大队分队长。1928年秋,任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
(历史3xm.com.cn)1929年初,领导夏区“年关暴动”。失败后,转移到黄陂塔耳岗一带,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1929年底,鄂豫边区党委将游击队组成五个教导队,任第五教导队党代表兼队长。
1930年5月,任鄂东暴动委员会西南总指挥。
1930年10月,任黄陂县补充六师(实际上是赤卫队)师长。
1931年2月,第五教导队编入中共鄂豫皖军委警卫团,任警卫二团团长。
1931年3月,警卫二团改编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任团长,后任红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
1932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独立四师师长。
1932年7月,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
1932年9月,任鄂皖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带领红二十七师来到金家铺与皖西道委书记郭述申同志领导的英山独立团、六安、霍邱、霍山独立营会合,组成东路游击师,任副司令兼师长。后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任七十九师师长。
1932年11月,鄂豫皖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任七十四师师长。
1933年2月,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
1933年5月,对省委关于围攻七里坪的错误决定,提出反对意见,未被采纳,围攻七里坪失利,部队损失过半。
1933年6月,七里坪撤围后,红二十五军向皖西转移,在皖西坚持斗争。1933年10月,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向鄂东转移,途中被敌人切断,率七十四师一部折回皖西。皖西北道委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任军长,在皖西坚持斗争。红二十五军到达鄂东后,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增补为鄂豫皖省委委员。
1934年4月,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师,合编为红二十五军,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1934年5月以后,与吴焕先率领红二十五军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七月至十月的三个月“围剿”计划。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为准备长征,与吴焕先等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从皖西转移到鄂东北。
1934年11月11日,省委遵照党中央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名义开始长征。改任副军长。
1935年初,在鄂豫陕省委(由鄂豫皖省委改组为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开展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吴焕先、程子华等同志率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广泛发动了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使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千七百余人。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跨过终南山,到达西安附近,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鄂豫陕省委在陕西子午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离开陕南西征,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陕南留部分同志坚持鄂豫陕游击根据地。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