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草是大自然的什么比喻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

火烧 2021-10-13 03:08:29 1068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开启,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

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开启,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无法被消化掉的昆虫外壳,便被风雨所带走。第二阶段需要昆虫的挣扎才能进行,因为这样才代表捕虫器所捉到的确实是昆虫,是活的猎物。捕蝇草有时会误捉到枯枝、落叶,如果少了这项确认机制,必然会将养分浪费在消化无法消化掉的杂物上。若捕虫器误捉到杂物,只要没有持续的刺激,在数小时之后便会重新开启捕虫器,等待下一个猎物。 当捕获到昆虫被两瓣叶片给夹住后而无法挣脱,昆虫在挣扎的过程中叶片会越夹越紧直到几乎密闭的状态,这时两片叶瓣内侧密集的内腺体会分泌出消化液,利用这些消化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将昆虫的蛋白质分解成以氮、氧、碳、氢为主,还可能包括其他元素构成的氨基酸并进行吸收。一般大约四天左右能分解完成并吸收较易消化的部份,之后再继续吸收剩余的氮、磷以及其它各种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养份都吸收完毕之后,叶瓣就会再度开启,全部时间大约需花5~10天的程度,这时昆虫只剩下由几丁质组成的空壳残骸。
不过捕蝇草并无法分辨出所捕获之物的大小,有时也可能捕获到与叶片大小差不多的获物,例如小型青蛙或是长脚蜂之类。这时往往会造成来不及分解吸收,而获物自体就先腐败,所以叶片就会出现像食物中毒一般而枯萎。另外,每个叶片大约可以捕捉12~18次,消化3~4次,超过这个次数叶子就会失去捕虫能力,为最后的光合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然后渐渐枯萎。
捕虫速度编辑本段
当昆虫采蜜时第一次接触到感觉毛后叶片并不会有什么动作,但是如果连续刺激两次,那叶片就会在平均大约0.5秒以内马上合起来(但是一些人工园艺品种达不到这个速度)。而如果第二次碰触的时间与第一次碰触时间相差超过约20秒时,叶片会变成半合闭或是没反应的现象。如果在这时马上再刺激第三次,那叶片也会迅速的合起来。
经过实验调查,捕蝇草的感觉毛就像是一个感应装置,经过连续两次碰触的刺激时,叶的基部会产生大约100毫伏(mV)的活动电位(Action potential)到叶子表面上,造成叶片内侧的水分迅速流失,导致内外压力不等所以叶片就因此闭合。这样的捕虫机制是一组相当精密的结构搭配,而且刺激感觉毛就像是设定了定时装置一样,等到第二次确认才会闭合,最主要是为了提升捕虫的准确性,否则的话如雨滴、动物经过时均会降低并影响其捕虫的效率。
经由植物研究者确认了捕蝇草会发出活动电位这样有机制的机关,就类似动物的神经组织会产生传输资讯一般。不过因为这必须连续碰触两次才会产生,也就是说应该还有个可以记忆的组织。至今依然还不清楚这样的记忆是如何在捕蝇草中运作的,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捕虫机制捕蝇过程
捕蝇草的捕虫过程大概是所有食虫植物之中最为奇特,捕虫机制最为复杂的。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由一左一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这个夹子状的构造是由叶子特化而来的,至于连线捕虫器叶片状的构造是叶柄。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著刺状的毛,乍看之下很锐利,会刺人,但其实这些毛很软。这些毛的功能是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这些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虫无法逃走。捕虫夹内侧呈现红色,仔细观查会发现上面覆满许多微小的红点,这些红点就是捕蝇草的消化腺体。在捕虫夹内侧可见到三对细毛,这细毛便是捕蝇草的感觉毛,用来侦测昆虫是否走到适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数的捕虫器只带有五对感觉毛,但也可能产生多出一根到数根感觉毛的捕虫器。

大自然中的科学小常认

鱼睡觉时? 睁着眼睛睡
2. 蚯蚓的食物是? 泥块
3. 蜜蜂中的蜂王是? 雌蜂
4. 以下哪种并非淡水鱼? 鲨鱼

5. 蒲公英传播种子时? 依靠风力

6、在杠杆上起到支撑作用的那一点叫做? 支点

7. 人体最坚硬的部分是? 牙齿
8. 恐龙是什么动物? 爬行动物
9. 最清洁的能源是? 太阳能
10. 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 产卵
11.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是? 雨燕
12. 对人体来说安全电压是多少伏以下? 36伏
13. 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是? 鸵鸟
14. 有鬃毛的狮子是雌性还是雄性? 雄狮子
15.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哪一种? 鲸鱼
16. 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珍惜植物是? 珙桐
17. 人类的性别是由哪一条染色体决定? Y染色体
18. 小鸡是由鸡蛋的什么发育而成的? 蛋黄
19.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
20. 我们必须如何对着太阳,喷射水雾,才能制造彩虹? 背对
21. 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现象叫做? 风化
22. 地球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下面哪颗星? 北极星
23. 一般企鹅以居住在何处而为人们所知? 南极
24.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在以下哪个城市? 西双版纳
25. 泥鳅离开水后也能生存,它离开水后是用什么呼吸的? 肠
26. 假如你被一只蚊子叮了一口,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叮你的蚊子是? 雌蚊子
27. 大雨过后,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什么原因? 阳光的折射
28.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哪种糖类物质? 核糖
29. 一只杜鹃鸟要下蛋了,此时它会怎么做? 将蛋下到其他鸟的鸟巢里
30. 当红旗向东南飘动时,这时刮的是什么风? 西北风
31. 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32. “竹子”属于哪一类植物? 草本植物
33. 风速越大,风力就会怎么样? 越强
34.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哪种电? 正电
35. 蚯蚓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溼
36. 蚊子发出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 翅膀振动
37.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发射的? 前苏联
38.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 辐射

大自然中的密祕

赞美大自然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目光要着眼于未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因为话题较大,所以需要在构思上用一番工夫,选一个精巧的角度。
还记得天空的颜色吗?我一遍又一遍地竭力寻觅那些存在脑海里的点滴记忆: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天空像是一只大鸟的丰满的翅膀,全是白色羽毛般的浮云,白云之间有些蓝色的深渊,金黄色的太阳从那里出来了,它刚对大地看了一眼,就改变大地上的
万物;太空靠着地平线,是绯红色的,在较高一些的处所转变成了淡金色,再上去是黄的,再上去又是碧色,再上去到了天顶,则是一种清澈的而鲜明的蓝色……我分不清这是何时的记忆,还是文学大师笔下的描述,眼前的天空没有一丝类似的感觉。
清晨登高远眺,烟雾笼罩的都市中隐约可见的是不远处矗立的大厦,在它的两旁还有几座烟囱在那里悠悠地冒着浓烟,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令人喘不过气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恶劣,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竟如此糟糕!想当初刚到北京时,朋友告诉我,站在颐和园的万寿山顶,可以望见城中的景色,如今想来,那无疑是美丽的传说。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一切又是谁作的孽?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废气……短短十几年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消灭了蔚蓝色的天空!如果大自然有个法庭的话,我们又该当何罪?大自然不能审判,并不等于我们能逃脱受罚,历史上的伦敦“烟雾事件”,曾造成四天之内死亡4000多人,患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衰弱者不计其数,北京入冬以来大范围的流感爆发,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告。再也见不到蔚蓝的天空了,而我们所失去的并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程度,还有我们的健康。对此,有良知的人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蓝天、白云是大自然的恩赐,然而,贪婪的人们并不珍惜它们,把一个清澈透明的天空弄得乌烟瘴气,实在有愧于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高阶动物”这一称谓,更是有负于自然管理者的使命,追根溯源,就是人类贪图舒适的自私本性,为了自己的舒适与方便,置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于不顾,导致了大量的生物种类灭绝,和谐的自然环境惨遭严重破坏。正如一位学者描述的那样,人类文明脚步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一片荒芜。从污染源分析,过去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烟型,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污染已十分突出。汽车的出现是当代人得以自豪的现代文明标志,而这一工业文明的出现,带来的是极不文明的效果。这岂不是对现代文明的极大嘲弄?
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北京人惊醒了,人们下决心要“擦拭天空”,还我蓝天。这是希望所在。然而,或许我们该反思的应当更多,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过去的电车、老式煤气包汽车早已退伍,可如今人们不由发现,被淘汰的老式交通工具恰恰都是有益于环保的,于是人们又在研制把燃油车改为燃汽车。这一反复告诉我们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与人类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我们不妨想一想、看一看,空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凉爽,却排放著大量的氟昂里有害物质;化肥的大量滥用,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也导致了土地的板结和蔬菜的变异;飞机的展翅给我们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却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几乎所有的现代文明都是一口陷阱,造成了大量的现代病。有灵性的人类在创造一项项现代文明时,可曾考虑过它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呢?不错,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但是任何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我们亲手制造的将是毁灭自己的“定时炸弹”。
还记得天空的颜色吗?如果你忘了,不妨去看一看、想一想。还我蓝天,不能只是梦想。我们无路可退,只有背水一战。人类应当有一点责任感,把自己污染的天空,重新擦拭干净,让我们的子孙又能看见那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

大自然中的雨水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这些小水滴是怎样使自己的体积增长到100多万倍的呢?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并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气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气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雨的种类很多,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分类首先要看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1.按照降水的成因分: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2.按照降水量的大小: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按照降水的形式: 降雪、降雨、冰雹... 雨量等级划分标准是:日降水量在0-10毫米之间为小雨;在10-25毫米之间为中雨;在25-50毫米之间为大雨;在50-100毫米之间为暴雨;100-200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大于2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求采纳

大自然中的物理现象

彩虹(光的色散)
雨雪霜风(物态变化)与气压
雷电(电荷)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角动量)(万有引力)

草是大自然的什么比喻 大自然中的科学。 吃蝇草怎样扑捉食物

雨、雾、霜、雪、露、雨后的彩虹、树下的光斑等等都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想,用眼去观察、分析,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随处可见。

雨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吗?

是大自然景物
雨的形成过程: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形成雨点下降。

大自然中的仿生学

1、肌肉---象鼻制动器
2、乌贼---鱼雷诱饵
3、警犬的嗅觉---电子警犬
4、猪鼻子---长鼻式防毒面具
5、王莲叶---叶式展览大厅
6、山---山体建筑式高楼
7、水母---水母风暴预测仪
8、香蕉叶---叶式建筑
9、变色龙---伪装装备
10、蛙跳---微型热感测器
11、肥皂泡---水立方
12、鸟巢---鸟巢饭店
13、水母---升空火箭
14、苍蝇---小型气体分析器
15、响尾蛇---响尾蛇导弹
16、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木鲁和舵
17、苍蝇的眼镜---蝇眼透镜、蝇眼照相机
18、魔树---人工冷光
19、蛋的“薄壳结构”---水母酒店
20、蝙蝠超声波定位---探路仪
21、袋鼠---跳越机
22、青蛙眼---电子蛙眼
23、蝙蝠---雷达

大自然中景物

缤纷的蝴蝶,娇嫩的小草,美丽的花儿,参天的大树,古朴的墙院,简陋的房屋,幽静的小路,碧蓝的天空,辽阔的大海,广袤的平原......
很简单的啦,作文好玩极了!

大自然中的启示

在哲学上人类从大自然获得众多的启示,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哲学本身就是对人类来自哪里、去往何处、怎样与自然自身社会相处的思考,从这里人类不断认识自我。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表象及其本质、规律,结合人类的经验、思考和实验,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得到极大丰富,现代科学便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取得进步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天文学。
自然给人类的启示也反映在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兴起了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上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效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仿生学现象简表
1.从令人讨厌的苍蝇身上,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鸭的蹼。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 17.树叶的排列和悉尼大剧院的建设。 18.潜水艇和鱼的沉浮。 19.响尾蛇能感知附近动物的体温而准确捕获猎物和红外制导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20.人们根据章鱼发明烟雾弹。 21.根据蛋壳发现拱形的承受力量。 22.飞机飞行时产生的剧烈抖动是根据蜻蜓改善的。 23.变色衣服是学习蝴蝶上的鳞片。 24.防水衣服是仿荷叶造的。 25.滑鼠是仿老鼠的。 26.从长颈鹿将血液通过长长的颈从到头部中得到启示,设计出特殊的器械,使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体内的血液也能正常输送到离心脏较远的下肢。 27.从鲸特殊的形体“流线体”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设计,提高了航行速度。 28.模仿袋鼠跳跃,发明越野车。 29.模仿某些贝壳制成外壳坚硬的坦克。 30.从鱼类在水中自由升降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31.模仿袋鼠的育儿袋,发明了育儿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