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圣旨 为何古代无人敢伪造圣旨?专家:你看看第一个字是啥?
为何古代无人敢伪造圣旨?专家:你看看第一个字是啥?
在古代封建社会,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权力。每一句话都是一言九鼎,具有不容质疑的权力。在现代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皇帝下达“圣旨”的时候,尽管宣读圣旨的是个不起眼的小太监,但是百官闻迅却无不叩拜,毕恭毕敬。
我们知道,封建君主制度中。皇帝的权利是大过一切的,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都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尤其是在唐宋之后,一直到清朝,皇帝便进入了绝对独裁的事情。
皇帝所颁发的甚至自然就成了不容置疑的命令。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言传。还有“君命大过天”的说法。虽然圣旨十分的好用,但是历史上却无人敢伪造假圣旨,这是为什么呢?
圣旨并不好造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所颁发的圣旨,并不是像现代影视剧中的一样那么小巧。至少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自完成宣读的,除非将圣旨放在地上。因为为了凸显皇家的威仪,历史上很多朝代所采用的圣旨都是大到直径2到5米左右的。

除此之外,圣旨作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所制作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且圣旨的图案多为祥云瑞鹤,色彩绚丽,富丽堂皇。由专门的纺织厂所制作,并不是想造就能随便造出来的。
圣旨需要多个人盖章签字
在很多让你的印象中,似乎圣旨只需要皇帝盖上玉玺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实际上皇帝一般是不会管那么多事情的,每天处理公文都忙不过来。这些细碎的事情一般来说都是手下的太监和官员来完成,皇帝只负责传递意思。
制造圣旨、书写内容、盖章、宣旨等都是下面人来完成,比如时候在清代,书写圣旨的人都是由皇帝从进士中亲自评点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庶吉士”来承担。从拟稿到缮写均由顶尖文化高手来完成,还要挑选出手名门值得信任的人担任。
所以为了保持严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相关人员签字,还有盖上不同的章。因为圣旨影响重大,稍不留神就要牵连负责人。所以每一道工序和盖章都会经过反复的核查,想要造假谈何容易?
圣旨上有特殊的字体
我们知道了,书写圣旨的人并不是皇帝,而是由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文官来书写。在圣旨之上第一句话便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记载:“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这便是“奉天”的来源,是彰显圣旨威严的主要部分,指明皇权高于一切。而且“奉”字还是和其他字隔开的。
为了防止伪造,奉字是一般是绣上去的,而且经过了许许多都种工序,让人一看便知真伪。所以研究相关史学的专家也会告诉大家:你看看第一个字,根本没得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