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银川唐徕南校区怎么样 唐徕渠的历史

火烧 2021-09-08 18:00:18 1043
唐徕渠的历史 及至唐代,汉代旧渠得到全面整修,并有新建扩建,有名者计有汉渠、七级、光禄、尚书、御史、薄骨律、胡渠、百家、特进等渠。唐徕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怀远县城 今银川 由黄河河西阶地前缘向阶地

唐徕渠的历史  

及至唐代,汉代旧渠得到全面整修,并有新建扩建,有名者计有汉渠、七级、光禄、尚书、御史、薄骨律、胡渠、百家、特进等渠。

唐徕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怀远县城(今银川)由黄河河西阶地前缘向阶地中央唐徕渠畔的转移,标志着灌区向地势低洼、湖沼密布、原有盐化土壤的平原中部发展,表明唐代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史记载,宋代银川平原盛产水稻。

笔者认为,至迟在唐代,这里当已发展大面积水稻栽培[8]。

因为唐徕渠灌区主要部位正是平原中部那一片重沼泽化地段,人们要利用改造它就非采用开沟排水、种稻洗盐的办法不可(这种方法早在后汉以前已为黄河流域不少地区采用)。

银川平原农民世代相传的“开沟种稻,碱地生效”之农谚,正是历代生产经验之总结。

据说郭元振在河西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

玄宗时,他在灵州驻屯,自必注意推广种稻。

不言而喻,自那时起,银川平原部分湖沼在人为干预下加速湮废而渐成水田。

随着稻田扩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可能在其下游洼地汇聚成一些新的湖沼。

明清以后,平原灌溉面积大规模扩展,特别是清初康熙、雍正两朝,新建了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由原有170余万亩跃增到240万亩,而排水设施未得相应建设,灌排不平衡的问题顿时非常突出,造成大量的渠间洼地积水成湖。

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时常易决口。

以银川地区来说,由于渠道阻隔,除最东侧的惠农渠外,其它干渠均不能安全退水入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人湖沟,这就造成了历史上银川平原中下游地区沟道混乱、洼地积水、湖沼密布的局面。

大致渠道沿岸为地势较高的农耕地带,显然,渠道两侧地势较高是灌溉、渠道决口等带来泥沙逐年淤积所致;两渠之间则为湖洼地带,由西向东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种湖沼是随着灌区开发而出现的次生湖,自汉唐开始,至清初以后达到高峰,可称之为渠间洼地湖。

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今银川)附近即有长湖、月湖等有名的较大湖泊48个,河东河西均有七十二连湖之说。

“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据称,“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

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

在封建社会水利不修的情况下,一遇暴雨山洪、黄河泛滥或渠道决口,往往“水潦横流,浸及陇亩,野生螟蟥,略无禾苗”,湖沼和田地汇成汪洋一片。

由1935年测绘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唐徕渠流域图”等图可见,几乎大多数支渠尾闾均为湖沼。

银川附近地区水面竟占总面积约1/4。

河东汉渠“所有各支渠余水,无处排泄,是以悉汇归秦、汉渠间之较低地域,形成湖滩连接,一片汪洋”,有名的较大湖滩计有巴浪湖等20余个,大者周围10余公里,小者周长亦有一、二公里许。

其后果是渠间地带普遍沼泽化、盐碱化,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

所以,银川平原中部尽管在唐代即已开发,但粮食平均单产长期停留在几十公斤水平。

银川平原地势低洼处,也有经大地震后,形成积水洼地和湖沼的,最突出的例证为宁夏满城和宝丰城。

宁夏满城是清初雍正元年(1723年)所筑的驻扎满族旗兵的城堡,位于宁夏府城外东北2.5公里处。

其城地势低洼,每届雨季,积水泥泞。

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后房屋尽塌,城垣低陷,地势更洼,形成积水沼泽,无法重修,只好将满城移建府城西7.5公里处(即今银川新城)。

银川唐徕南校区怎么样 唐徕渠的历史

满城故址(今银川市郊区满春乡所在)多已成为鱼池、稻田。

雍正年间新设的宝丰县城,同样于此次大地震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下陷,“地震后裂开大窟,旋壅出大水,并河水泛滥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以至六七尺不等,民人、牲畜冻死甚多,一应军器等项,俱被水淹无存”。

此后宝丰县撤消,1981年考察宝丰城(平罗县宝丰乡所在)内外仍见大片湖沼和积水洼地,居民仅偏居于南城一角。

除淡水湖外,银川平原上原生和次生盐池自古至今都有存在。

据载,怀远县(唐宋时银川地区为怀远县、怀远镇)“有盐池三所……红桃盐池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其中武平盐池必在银川平原范围内。

下至明代,宁夏府城南北15公里尚各存盐池,其产不多,官亦不禁,估计是氯化物、硫酸盐的混合物。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银川城北北塔附近还有采制硝盐的活动。

众所周知,银川平原上凡是与河渠没有直接连通的湖沼,都不同程度上咸化而成为微咸水湖、咸水湖甚或盐湖。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沟系,许多浅水湖泊与积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积从以前的约79万亩下降到1958年约24万亩,1981年仅剩16万亩。

现存湖泊的水深也大为缩小。

此外,季节性积水洼地的面积比过去减少更多,银川平原地理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

平原湖沼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这种缩小—扩大—缩小的复杂过程,都受到地面沉降、泥沙淤积、黄河泛滥、气候干化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自汉代引黄灌区开发以来,湖沼变迁却主要地与不同阶段灌区的开发活动紧密相联,各种自然因素则相对地居于次要地位。

湖沼特别是渠间湖沼面积的变化,以及水体的咸化或淡化,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灌区灌排平衡与水盐平衡的状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