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祖大寿和洪承畴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何要招降他?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何要招降他? 宁远古城从南门望去的明代一条街,前面的建筑分别是:祖大寿石坊、祖大乐石坊。资料片 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在清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再没有成规模的抵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何要招降他?
宁远古城从南门望去的明代一条街,前面的建筑分别是:祖大寿石坊、祖大乐石坊。资料片 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在清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再没有成规模的抵抗。资料片 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但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要知道,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怎能不深知收服祖大寿的意义? 这时的皇太极颇有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气魄。 祖大寿的无奈背叛 逃入锦州城的祖大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从一个围城逃出,又陷入另一个围城: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围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辽东巡抚丘禾嘉已经知道了他率队献城投降的真相,并向朝廷参奏了他。无将可用的崇祯皇帝竟一反猜忌的常态,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这更让祖大寿寝食难安:皇帝多疑、刚愎的个性满朝文武皆知,他怎么会轻易地放过自己?升职,不过是一时的安抚之计罢了。 因此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都借故推辞,不敢面君。他害怕袁崇焕的命运在他身上再次重演。 后金方面,皇太极三番五次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勿忘前约”,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祖大寿无奈以各种理由搪塞,只是向皇太极表白“断不为失信之人”。 作为一位身经百战成长起来的将军,祖大寿对大明怎能没有报国之心?大凌河之役献城求生,实在是为了一万多士兵和百姓活命的无奈之举。他总是用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只有他这样的大将情愿不顾名节与敌人合作,甘心忍辱负重,才使毫无必要的流血得以避免,许多人的生命才能得以保全。 但是,皇帝和其他大臣真的能理解和相信自己吗? 祖大寿蓦然发现自己被困在悬崖边上,无路可走,亦无路可退。 两难的处境,身心的煎熬,无法抑制的内心深处起伏的波澜。经过数天的挣扎,祖大寿决定选择忘记曾经归降后金的一幕,但是这种平生从未有过的屈辱感觉,怎么可能从记忆中抹去? 皇太极的超常耐心 老实说,祖大寿这边刚一离开,皇太极就有些后悔了,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但是转念再一想,这次即使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皇太极有这个自信,迟早,我要你死心塌地地侍奉我。他确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对于留在后金军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可法等人,皇太极一直以礼相待。他有的是耐心。 皇太极开始频繁给祖大寿写信,增进彼此的感情和了解。清崇德三年农历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部队来到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城),派使者给祖大寿带话:自大凌河一别后已过数年。我不畏艰苦而来,就是希望与将军见上一面。至于将军是归降我大清还是仍留在大明,绝不勉强,将军自己决定去留。上次是我释放了将军,假如现在借会见之名诱捕将军,我还凭什么取信天下之人呢?这些年将军虽然屡次率队与我军发生冲突,但我知道你是在执行命令,尽自己的职责,我不会放在心上的,请将军不要怀疑。 第二天,皇太极又命令释放抓获的明军俘虏,并让他带信给祖大寿。信上说:“我在大凌河释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说我看不清人。现在,将军应该出城与我相见,证明我没有看错你。如果将军不放心,我们各带一两名亲信随从,在两营的中间处会晤。我这么做,只是为了自我解嘲罢了,同时也让将军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将帅都知道将军是履行诺言的人。” 皇太极可谓好话说尽,祖大寿却始终没有露面,他不知该怎么面对皇太极。此后皇太极将斗争重心转向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和内部改革。 再见祖大寿,是在十年之后。 锦州――兵家必争之地 自从明清争战以来,锦州成为明朝阻止清兵向西推进的重要军事堡垒。自努尔哈赤受阻于宁远城下,到皇太极围大凌河城,相距仅40余里的锦州始终坚如磐石,形成明清在宁、锦长期对峙的局面。 在锦州的正南方向18里是松山城,松山偏西南方向18里是杏山城,而杏山西南方向20里是塔山城。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和重镇宁远,如卫星一样护卫着锦州城。对明朝来说,这些据点所形成的一条防线,是拱卫山海关大门的生命线,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 锦州,成为皇太极和他的将领们下一个军事目标。 崇德五年正月,都察院汉官参政祖可法、张存礼等人上疏,列出三条“进取”大计,www.3xm.com.cn第一,攻打北京,它是彻底击败明政府的举措;第二,攻打山海关,这好比将一把利剑,直抵对手的咽喉;第三,先取宁锦,这就像要伐倒一棵大树,先要剪掉它的大枝杈。 祖可法、张存礼的这一建议,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当时一些降清汉官们的意见,对清王朝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规划。汉官们从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出发,认为清若立国辽东一隅,终非王者之策。 皇太极从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和满族本身的具体3xm中文网情况出发,主张与汉官们不同。他要屯兵义州(今辽宁义县),将其作为攻取锦州的前沿阵地。只有夺取了锦宁,便能使明朝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才便于达到他议和或和而不成再战的目的。 祖大寿再度归降 崇德七年农历二月十八,松山城陷,洪承畴兵败被俘的消息传来,祖大寿大惊失色,他还在苦苦坚守内城,一心等待援军前来解围。如今希望破灭,祖大寿清楚地知道,明政府再无能力派遣援军出关来解锦州之围。 与死亡相比,更让人畏惧的是绝望。祖大寿从没有想过十年之后,自己又会陷入这种生不如死的境地。难道还要再次投降?他不由摇了摇头,从心里不想这么做,况且,即使他想再次降清,皇太极还会再次相信他吗? 而自己一直忠心耿耿效忠的明朝又是怎么对待他和手下的将士的呢?祖大寿曾向朝廷上疏,其中有这样的话:有功者不蒙升赏,阵亡者暴露无棺,带伤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可谓奋笔疾书,字字血泪。但是这样的话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对于锦州守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祖大寿觉得自己真的走投无路了,这种无时无刻的焦虑感如千万只蚂蚁一刻不停地啃噬,让他寝食难安。直到弟弟祖大成出现在他的面前。 祖大寿的三个弟弟:总兵祖大乐、游击祖大名与祖大成在松山战役中,同洪承畴一同被俘。皇太极下令诛杀了其他被俘的明军官员以及兵卒3200人,却留下了洪承畴和祖氏兄弟。 皇太极的用意再明显不过:用祖氏兄弟再次招降祖大寿。他派祖大成进入锦州城,当面劝说祖大寿。 祖大成的出现,让祖大寿顿感柳暗花明。他立即决定献城出降,反倒是祖大成建议他稍微忍耐一下,哪怕作出犹豫的姿态也好,不要这么快就答应,以免给人迫不及待的感觉,让清军轻视。祖大寿冷静了下来,同意祖大成的说法,并让他返回清军营地,向清军统帅济尔哈朗禀报,要求见一见另一个兄弟祖大乐。 祖大乐很快也来到锦州城下,与祖大寿隔城相见。此时祖大寿又提出,要先与清军盟誓,然后再降。这次他的要求被断然拒绝,济尔哈朗明确地说:“我要攻锦州城,片刻就可攻下,还要盟誓干什么?”并随即下令攻城。祖大寿一看自己有些玩过了火,当即命令部下抵达清军营中谢罪,随后,亲率部众开城出降。 这一天,是公元1642年农历三月八日。 祖大寿的潜在利用价值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命令除留下祖大寿及其部下妇女小孩4600余人外,其余2000余人全部诛杀。并命人立刻将祖大寿送到盛京。当祖大寿跪倒在崇政殿时,皇太极走下宝座,亲自将他扶起,好言抚慰:“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对于皇太极的这个决定,众人都感到很吃惊:对于这样一个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人,不杀掉已经是天大的恩典,怎么可以授予重职?难道不怕他手握兵权,再次降而复逃? 皇太极却胸有成竹,明政府关外九城,已失其四:松山、杏山、塔山与锦州。祖大寿是个聪明人,怎么会看不清形势?况且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既是明军事重镇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在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中,吴三桂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皇太极善待祖大寿,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很赞哦! (1151)
相关文章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祖大寿的故事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解密:一代名将祖大寿的坟墓为何在加拿大?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祖大寿投降清朝后,为何没什么表现,皇太极为何不用他打仗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大凌河之戰後,祖大壽為何要殺何可綱?又為何向皇太極投降兩次?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祖大壽的傳奇一生,投降滿清後就消失了
-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 祖大寿简介 祖大寿的后代 祖大寿后裔
- 祖大寿怎么死的 明朝武将祖大寿: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 祖大寿和洪承畴 如何评价明末将军祖大寿?他为什么投降清朝?
- 祖大寿与袁崇焕 袁崇焕之死与祖大寿:关宁铁骑立场存在诸多疑问?
- 祖大寿和洪承畴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何要招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