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释迦牟尼的出生日期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

火烧 2023-03-04 19:58:32 1062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如来是诸佛通号,每一尊佛都叫如来。每一尊佛也都可以称为佛祖。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是地球人信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

如来是诸佛通号,每一尊佛都叫如来。每一尊佛也都可以称为佛祖。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是地球人信仰佛教的创始人,称为佛祖当之无愧。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还有燃灯古佛

佛祖的意思佛与祖师,佛祖并不是最早的佛的意思;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释迦牟尼是不是最早的佛

不是啦,无量劫以来,有很多古佛的!释迦世尊,只是距现在比较近的佛陀!

释迦牟尼是如来,又说如来比释迦牟尼还要早,到底谁是佛祖呢?

通常佛有十种称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与如来,都是佛的其中一种称谓。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其他世界已经有N多尊佛已经成佛了,如:阿弥陀佛、药师佛、龙尊王佛等等等,又比如《金刚经》中,佛自己说,他的师父是“燃灯佛”。

因此佛没有佛祖一说(佛祖那是小说和民俗的称呼,当不得真的,至少不规范)。

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把他老人家称为佛祖也没错。

释迦牟尼是不是达摩老祖? 达摩老祖是不是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是不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如来佛祖是一个人,如来的名字就叫释迦牟尼,如来佛祖是他的职称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Bldhidharma,?--528)意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或称不可接触者),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衣钵真传”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他到少林寺访达摩,希望达摩授予真传。但是达摩闭门面壁,不理他。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达摩仍不许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表示求道诚意。达摩问他做什么,他说:“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见他心诚,可以传法,便传衣钵,改名为慧可。这就是“立雪传经”、“断臂传经”的故事。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房数间,内塑二祖慧可像,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所以又名“养臂台”、“觅心台”、“练魔台”等。慧可传下来的衣钵,传到六祖慧能,他是广东人,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到了明嘉靖年间,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
据史籍记载,达摩死后,还有灵验。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并不知道达摩已死。路过葱岭(以前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时,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向西而去。宋云认识他,便问:“和尚到那里去?”达摩说:“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觉得奇怪,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据说,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产生了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佛经故事之达摩祖师地狱救母
欢迎网友投稿
达摩祖师生在印度,是一位证得圆觉者,其母亲也是一位虞诚佛教徒,终身吃斋。晚年双目失明,但其修行的功德己使足下生起彩云。一日,一个妒嫉成性的邻居将虾米当作瓜子,让达摩的母亲食用,造成她伤生的罪过,死后受着地狱之苦。于是,很多人质问达摩,说他虽为一觉者,连母亲都不能解救,是何道理?达摩祖师为寻找母亲亡灵,便遍游汉地传法,当时,他所到之处,地方太平,五谷丰登,因此,汉皇帝便一再挽留他常住汉地,达摩因有拯救亡母灵魂之命,却又无法脱身,只好示寂,他圆寂后,受到皇帝厚葬。然而不久,又有人看见他行于市井。皇帝惊奇,挖开其坟穴,只见棺中只留一只鞋子,达摩己悄然离去。
达摩祖师绕道南寻找,至鹤庆(大理的一个县,距中甸二百多公里)时,找到了母亲的亡灵。他母亲亡灵化为一只小虫,夹在鹤庆一家铸锌匠的模子中。当人们往模子中注入铁水时,她就被烫死一次,等模子冷下来后,她又复活过来,如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所谓受“地狱之苦”就是如此。达摩祖师便在他家当帮工,整整一年。铸匠师傅说,这一年达摩做了不少苦活,为他挣了不少钱,问达摩要多少报酬,达摩说,只要将那具模子给他就行了。铸匠把模子给了达摩。达摩便拔了一根头发,将模子划开,救出了母亲亡灵变成的虫子。此又谓“地狱救母”。
达摩祖师继而往北行来。为悼念母亲的去逝,头上缠以白布,从此,人们凡遇亲人去世,都缠白布为孝,成为习俗。
达摩祖师到达其宗(位于迪庆的维西县境内)地段,见此地五谷丰登,景色无比优美,且有鹦鹉之声脆鸣。于是道:这里才是我终身寻觅的自在之地。在此布道传法,面壁修行。最后,上身化为火,下身化为水,飞升极乐境界。达摩祖师在此传教,弘扬佛法留下了他面壁的“祖师洞”。这“祖师洞”即为达摩祖师的一只耳朵,站在洞口高喊“拉当巴桑杰哦拉几拉尼索!”达摩在天界也能听见。这座圣山虽然非常陡峭峻险,风光却是仙境一般。(当巴桑杰为达摩祖师的藏名)
参考自:王晓松著《雪域佛光》
达摩祖师的故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曾经被人下毒六次,因为当时北魏有两位法师想害他,一位名叫菩提流支,一位名叫光统律师,他们最嫉妒达摩,所以做了些斋菜,内掺些剧毒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知饭里有毒,但还是照吃。吃后,叫人拿盘子来,吐出一堆蛇来,原来毒药变成蛇了!菩提流支看毒不死达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故第二次下加倍的毒药。达摩又吃了,吃后坐在一块大石头将毒药呕出去,其力量之大将石头都爆破了。以后连续四次下毒,都毒不死达摩。
有一天达摩祖师对慧可大师说:‘我来中国,是度中国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我传法已经有人,我要圆寂了。’达摩祖师死后,用棺材装起来埋到坟里。可是在这同时,北魏有一使臣叫宋云,在葱岭一带路上碰见达摩祖师。达摩拿着一只鞋子对宋云说:‘你国家有事,因为你的国王今天死了,赶快回去。’宋云问:‘大师,您到那儿去?’达摩说:‘我回印度去。’又问:‘大师,您传法给谁了?’达摩答:‘在中国四十年后可是也。’后宋云回到北魏与人谈起此事,大家都不信他所说的话,于是众人将达摩的坟打开一看,棺材里什么都没有,只剩一只鞋。究竟达摩祖师去那里了?以后也没人知道,恐怕现在来到美国也不一定,因为他能够改头换面,千变万化,故没有人认识他。当他来中国时他说他一百五十岁,但走时还是一百五十岁,历史上也无法考据

如来佛祖释迦牟尼怕鬼吗?

参考答案 43、人生最可爱就在那一撒手。

佛祖释迦牟尼大还是如来佛大?

“如来”即是“佛”,“如来”和“佛”实际是一个意思。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佛有十种称号,“如来”是其中之一。

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是同一个佛吗

佛本无佛,佛说众生平等,众生包括佛吗?如果佛不能于众生平等,那他是佛吗?如果平等了,那他又怎么在众生中显出他是不同的,众生平凡唯他是佛?佛在一念之间,佛并不是指一个物体(众生平等不是只指人类,佛是博大的,一切生物),佛是思想的某种境界。也许并不是思想,因为佛并不是一种法则,并不限制于只有思想达到才是佛,由心生。所以佛并不是指一个人。佛并不是指一个人的身份,

释迦牟尼的出生日期 如来是释迦牟尼法号吗,他不是最早的佛为什么叫佛祖

如来佛祖的肉身是不是释迦牟尼

佛:觉悟,自觉(追求自我完善)、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大圣者。凡夫智慧--罗汉智慧--菩萨智慧--佛智慧
佛不是特指某个人,佛,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固执痴迷,妄想执著(贪,嗔,痴)故不能证得。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创立佛教后四处说法。一生讲经300余会,说法49年,于80岁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如来”实际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佛祖释迦牟尼 佛祖释迦牟尼的著名弟子有哪些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随释尊说法度生的10位着名出家弟子,他们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睺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这10位弟子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形象都是方袍圆领的僧侣模样。他们通常供奉在佛寺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拱卫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下面对这十位佛弟子一一进行介绍。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是梵语′Sāriptra的音译,又称舍利子,出生于王舍城附近一个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的大学者。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对婆罗门教十分精通。长大后他与其亲友,也就是后来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连志同道合,一起在乡里传道授业,各自拥有数千门徒。一次他与目犍连外出旅行,路遇释尊的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之偈,产生了对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众弟子皈依了佛教。舍利弗未出家时已是很有名望的婆罗门教学者,他的出家使当时佛陀的声望与威德大大增强。舍利弗皈依佛陀后,“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深受佛陀称赞。他有很多的美德,其中尤以智慧渊深广大而着称,佛经中称他“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辅翼圣化,聪明圣众”,所以在佛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称号。
舍利弗跟随佛陀达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对佛陀教法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他不忍看到恩师佛陀涅盘,请求先佛入灭,得到了佛陀的允许。入灭时,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的80老母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祥进入涅盘。他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佛教也是重视人间骨肉亲情的。
目犍连——神通第一
目犍连是梵语Mahāmaudgalyāna的音译,又称“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等名。他出家前与舍利弗同学婆罗门教,交往甚密,后遇马胜比丘而一同皈依佛陀。目犍连出家后,刻苦修行,修得非凡的神通本领。他曾以神通力量识破了莲花色女的诱惑,得到了佛陀的极大嘉许。他也因此在佛弟子中得到“神通第一”的称号。目犍连积极地辅助佛陀弘法度生,是佛陀一生弘法的重要助手。因此,佛陀称他与舍利弗为其弟子中的“双贤”。佛陀曾说:“此二人当于我弟子中最为上首,智慧无量,神足第一。”
目犍连还是佛教里重孝道的典范。据《目连救母经》记载,目犍连曾以神通力量,得知其生母因生前造大恶业堕入地狱,受大苦难,而求助佛陀。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以百味饮食置盂兰盆中,供养出家僧众。目犍连依此而作,终使其母得救。后世依此方法为亡灵超度,并形成“盂兰盆会”节日。千百年来这一节日在佛教及世俗社会里盛行不衰,目犍连也因此驰名古今。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是梵语Aniruddha的音译,意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佛经中常称“阿?楼陀”。他是佛陀的堂弟、佛陀叔父甘露饭王(即白饭王)的儿子。佛陀成道6年回到他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弘法时,他随佛陀出家。在佛弟子中他以“天眼第一”着称。他得到这个神通还有一段很不光彩的历史。有一次,阿那律听佛陀说法,因疲倦打起瞌睡,佛陀发觉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为此,他深感惭愧,发誓从此不再睡觉,精进修道。经七日七夜,他的两眼便熬瞎了。佛陀得知此事,非常怜悯他,就教他修定。他遵照佛的教导,终日不怠,勇猛精进,终于心眼大开,修得天眼通,“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
阿那律还具有积极救世的大乘思想,他曾对佛陀说:少欲知足,常行精进,是修道者的必备条件;忘计小我,弘法利生,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他的言行得到了佛陀的极大赞赏。针对他的大乘根机,佛陀还专门为他宣讲了大乘经典《八大人觉经》,为他演说了修大乘行的8件要事。另外,阿那律还参加了佛教第一次佛典结集,也是佛教的重要奠基人。
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陀为梵语Ananda的音译,简称难陀,意为“庆喜”、“欢喜”。他是提婆达多之弟,甘露饭王之子,是佛陀的堂弟。他幼小时就抱出家之志,曾师事十力迦叶。佛陀55岁时,他皈依佛陀。由于他年轻聪明,又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便被众弟子推举为佛陀的侍从(侍者)。他专心侍奉佛陀,形影不离,直至佛陀涅盘时止,跟随佛陀前后达25年之久。他长于记忆,凡是佛陀所说教法他都能铭记不忘,在佛陀弟子中数他闻法最多,因此而赢得“多闻第一”的称誉。
佛陀涅盘后,迦叶尊者为保存佛法,召集了499名已证得阿罗汉的佛弟子结集佛法,阿难因未证得圣果被拒绝在外。他为此生大惭愧,便于当夜勇猛精进,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阿罗汉果,加入了结集佛法的队伍。在结集大会上,阿难诵出了包括《四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在内的全部修多罗(修多罗是梵语,意为佛经)圣典。他对佛陀一生言教的结集和后世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阿难在佛弟子中不仅才华出众,佛学渊博,而且人品也高洁不凡。当他被推为佛陀侍者时,为避免嫌疑,他提出“佛陀的新旧衣服他决不穿”等三个要求,受到佛陀的称赞。他性情温和,待人谦和诚恳。在佛弟子中他的人缘最好,尤其是女众更喜欢与他接近。他曾请示佛陀恩准其姨母波?波提夫人出家。佛教僧团中比丘尼的产生与阿难在佛前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
王舍城结集后,阿难四处弘法。20年后,他接大迦叶尊者之法,成为僧团的领袖。这时他66岁。当活到120岁时,他目睹人世我执深重,不依佛法行事,佛的大弟子又相继离去,于是便决意涅盘。相传在他即将入灭之时,位于印度恒河两岸的摩揭陀与毗舍离两国为争他的舍利,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为了平息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阿难利用神通力量在恒河上空入灭,将身体化作两半,分与两国供奉,一场战火平息于未燃。阿难临涅盘时还为众生着想,正是佛教慈悲精神的体现。
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尊者,罗是梵语Rāhula的音译,又译为“罗睺罗”、“罗云”等名,意译“覆障”、“障月”、“执月”等名。他是佛陀的亲生儿子。其母叫耶输陀罗。他7岁时随母见佛,15岁时从舍利弗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早出现的沙弥。罗睺罗刚出家时十分顽皮,喜欢打妄语,经过佛陀严格调教后,善根萌发,痛悔前非,从此严持净戒,依教修道。凡是佛教戒律中规定僧侣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都严格守持,从不放逸违犯。因此在佛弟子中获得“密行第一”的称号。他除守戒严密外,还具有忍辱的美德。《大智度论》记载说,有一次,他游方归来,他的宿舍被别的僧侣侵占了,衣钵等物全被扔到了门外。按当时佛律,比丘为大,沙弥为小,沙弥不得与比丘同宿一室。因此,他只能另觅住处。当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到厕所里坐禅,忍受着臭气和雨水的侵袭。又有一次,他外出乞食,路遇一伙歹徒袭击,他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不嗔不怒。罗睺罗7岁时曾向佛陀乞遗产,佛陀当时答应留给他“七圣财”。这7种财产是: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综观罗睺罗的一生,他严持净戒、忍辱精进,应该说完全继承了佛陀留下的这份遗产,没有辜负佛陀的期望。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摩诃迦叶是梵语Mahāka′syapa的音译,意为“饮光”。是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中的富家子弟。他从小厌离世俗,因父亲逼迫,曾娶临国毗舍离一富豪女妙贤为妻,但是妙贤与他志同道合,他们一直过着分居生活。结婚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迦叶出家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他辞别妙贤,外出寻师访道,先后访问了几位名师,但都不合他心意。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佛陀说法,颇觉契合本心,于是就跟随佛陀出了家。不久,又把妙贤接到女众僧团中,同修梵行。
迦叶皈依佛教后,虽然成了佛教僧团中的一员,但从不住在僧团中,他认为僧团中的生活太优裕,不宜修出世法门,总是独自一人在深山野外,坟辨、尸骨旁修禅打坐。他的修行方式共有10种:1、选择空闲之地而住;2、常行托钵乞食;3、居住一处;4、日食一餐;5、乞食不择贫富;6、严守三衣钵具;7、常在树下思维;8、常在露地静坐;9、着粪扫衣;10、住坟墓之处。迦叶的这些修行方式佛教称之为“头陀行”。头陀是梵语Dhūta的音译,意为“抖擞”,即抖掉烦恼尘垢之意。迦叶长期修此苦行,从不懈怠,因而在佛弟子中有“头陀第一”的称号。佛陀也十分信任他,称赞他是未来佛法的真正住持者,并把衣钵传授给他。
迦叶得释尊传法在佛教禅宗史上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受梵王之请到灵鹫山说法。佛陀升座以后,却一句话不说,只是手里拿着一朵波罗花给大众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都在凝神细看,这时唯有迦叶尊者见佛示花,破颜徽笑。佛陀随即当众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同时还把平日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给了迦叶。迦叶因此成了佛陀的继承人。我国禅宗也因此把他奉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陀涅盘后,迦叶便担起了住持佛法的重任。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开展了对佛陀言教的结集工作。这次结集地点在王舍城,由500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大比丘参加,会上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结集出经和律两大部佛典。这是佛教史上的首次结集。迦叶发起的结集佛典工作对佛陀言教的汇集、保存和此后佛教的广泛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传迦叶年届古稀时,将法传给了阿难,然后独自一人到王舍城西南800里的鸡足山(山上有三峰屹立,状似鸡足)山峰间的盆地里,打坐入定,等弥勒出世时,他将把佛陀传授的衣钵交付弥勒。
迦旃延——议论第一
迦旃延是梵语Mahākātyayāna音译,是佛陀时代西印度阿盘提(avanti)国人。他自幼受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影响,精通吠陀圣典、占星术及各种印度古文字,其中于古文字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深。相传当时印度国内有一座古碑,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国王贴出榜文诏示全国:有能识者,予以重赏。迦旃延揭榜应征,很轻易地译出了碑文。碑文虽然译出来了,可是碑文的内容却令他费解。遵照舅父的指点,他到竹林精舍请教佛陀,佛陀为他详细地讲解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座碑讲的是断烦恼、证菩提的道理。迦旃延听了佛陀的讲解,对佛陀的学识及思想十分佩服。就这样,一座古碑把他引进了佛教的真理世界。
迦旃延出家后,除了精勤修道,还积极地投身于佛教的弘法事业中。他思维敏捷,辩才无碍,说理透彻,在佛弟子中得到“议论第一”的称号。由于他擅长议论,很多外道都慑服在他的论辩之下,也有不少人在他的善巧开示下步入佛道。《贤愚经》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阿盘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女,因家境贫困,走到河边放声痛哭,欲寻短见。迦旃延见状,急忙上前安慰。迦旃延得知那妇女是因贫穷所致,便善巧方便教她“卖贫”之法。卖贫的方法是行布施。老妇依此而行布施,终于生到忉利天宫。这个故事叫“迦旃延教老母卖贫”。迦旃延弘法的地方多选在当时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可见,他还是佛法传播的开路先锋。
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那是梵语Pūrnamaitrāyaniputra的音译,意译“满愿”、“满祝”等。他出生于迦毗罗卫城一个婆罗门长老家中,与佛陀同日而生。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他从佛陀出家。他在佛弟子中以“说法第一”着称。他得此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说法。据记载,他说法时,“先以辩才唱发妙言,使众生欢喜;次以苦楚之言,使闻者结解”。可见,他说法采用的是层层深入、循循善诱的方法。富楼那还是佛弟子中有名的布教师。为了传播佛法,让众生普沾法益,他不畏艰辛,甚至不惜生命,东奔西走,广播法雨,使无数众生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当时印度西部有个偏僻的“输卢那国”,那里文化落后,人性暴戾,佛法没有传入,是难以弘法的地方。富楼那为了拯救那里的愚顽众生,知难而进,请示佛陀准许他去那里弘法。须菩提尊者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知道他确有为法忘躯的精神,就同意了他的请示。临行之时,佛陀还专门为他送行。富楼那去到该国收了500名弟子,并建了500座僧伽蓝(庙宇),获得了布教的成功。
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为梵语Subhūti的音译,意为“善见”、“空生”等含义。他出生于王舍城婆罗门家庭,自幼聪明过人,但性情倔强好嗔。据说他是由山神引导而皈依佛陀的。须菩提也有自己的特长,他“善解空义,志在空寂”,在佛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他常把“空理”贯穿于自己的一切言谈举止中。一次,他在罗阅城耆?崛中缝补衣服,佛陀突然来到该城,当地百姓纷纷前去迎接、礼拜。他本来也想前去迎佛,但就在他将要动身的一霎那,骤然一念思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空理,不应以色身去看待佛陀,真正的礼佛是要明了诸法性空的谛理,而没有前去迎接。他的这一作法后来得到佛陀的高度赞许,佛陀称他是“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由于须菩提善解空义,他对一切事物都能不起执着,不起诤讼,胸襟宽广,豁达自在,佛陀因此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优婆离——持律第一
优婆离是梵语Upāli的音译,意为“近执”、“近取”。他出身于印度四种姓中最下等的首陀罗阶层,原是迦毗罗卫国皇室中的理发匠。由于他本性忠厚老实,工作勤奋认真,皇室中的人都喜欢他。佛陀回迦毗罗卫城省亲时,皇室中阿那律、阿难等王子都要求随佛陀出家。他也有这个愿望,但又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苦恼。佛陀看出了他的志向,允许他与诸王子一起出家。他善根深厚,佛陀说他是过去迦叶佛座下的持律大弟子,并让他先诸王子而受戒出家。他出家后严持戒律,秋毫无犯,佛经中记载他“自从依佛受戒以来,未曾犯戒如毫厘”,因此,在佛弟子中有“持律第一”的美称。他虽以持律着称,但是对于佛陀所制戒律并不墨守成规,佛经中经常有他关心有病比丘而请示佛陀开许的事例。他不仅个人对戒律严格守持,而且还帮助佛陀制戒,时时处处维护佛陀的戒规。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佛典结集中,他是律藏的诵出者。他对后世佛教僧团的整洁,佛教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