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周武王的什么人 周公旦是谁?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旦是谁?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朝开国功臣。武王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击珍了商讨王戍余势力的复辟活动,巩固了西周政权。周公旦政治品格很高,严于律已,是我国古代的名臣。周公旦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家,而且述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藿叔等人勾结商讨子武决和徐、令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努力扩展至海。后`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一、辅佐成王,平定三监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公旦与周武王是兄弟。周公旦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两年后,武王病死,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弱,尚在襁褓之中,不能亲政,其时周初定天下,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众诸侯有可能叛乱。于是,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旦摄政当国,代行天子权力。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谋害成王,窃取王位,连召公爽也相信此说。周王室最高统治层的变故和动荡,给殷商残余势力以可乘之机,纣王之子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联合东方淮夷(今江苏、安徽一带)、徐(今山东临沂一带)、奄(今山东曲阜)、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北)等方国部落,发动复国战争。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不加以克制,周王朝就会面临极大困难,或许就会毁掉周文王经营几十年的功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周王室,又遭到王室内部人的攻击,他们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
周公迅速安定王室内部,并向全国臣民发布讨伐叛军的动员令,于摄政二年初亲率大军东征。不料,却遭到王室贵族和诸侯百官反对。他们认为,武庚与管蔡、淮夷相勾结,声势浩大,加之地形险阻,东征难操胜算。不如遣使言和,或者周公立即还政于成王,抑或能使武庾罢兵。
周公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并发表了著名的《大诰》,陈述东征意义。他强调,平定叛乱是继承文王大业和执行上帝命令,诚然艰难,但子孙必须尽一切努力完成。譬如父亲想盖房子,已经定好规模,可是儿子堆土作堂基的事都不愿播,还肯去收获吗?这样的儿子就是弃父辈基业!周公表示,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文王未竟之业。在周公的指挥下,东征军自镐京(今西安西)沿渭水、河水以南大道直趋成周,与叛军首战于成周附近。管、蔡叛乱不得人心,军无斗志,一触即溃。周公以反叛之罪杀管叔,放逐蔡叔,罚胁从叛乱的霍叔为庶人。东征军乘势北渡河水,猛攻武庚叛军,叛军震惧而溃。周军追击,直捣朝歌(今河南淇县),武庚仓皇弃城北奔,后被截获处死。周公封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以控制旧殷畿之地。
管叔、蔡叔、武庚虽然已经被灭掉,但东夷诸国仍与周朝为敌。周公初欲直接进攻东夷中实力最强的奄国,后听从辛公甲服众小以劫大(《韩非子 说林上》)之议,采取集中力量、由弱及强、迂回进击的方略。先是挥兵东南,进攻以徐为首的淮夷各国,破徐,淮夷服。尔后由南向北,相继攻灭缯(今山东枣庄东)、丰(今曲阜西南)等国,使奄失去南面羽翼。就在这时候,成王也令毛叔郑率军由西向东进逼,配合周公所率主力进攻,终于灭奄。周公乘胜挥师北进,直取蒲姑,又向东横扫,至于海滨,擒杀纣王旧臣飞廉。最终,以平东夷诸国告终。
周公历时近三年的东征,灭国者五十(《孟子 滕文公下》),彻底摧毁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使旧殷畿以东至于海滨皆人西周,奠定周朝一代的广大疆土版图。
虽然他对周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对摄政缺乏充分的宗法制度和道德依据,其动机和目的在当时受到了几乎所有周室宗亲和重臣的怀疑。

《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于是,就有人把专王室认为是司马迁在暗喻周公似有飞扬跋扈、独裁之嫌,并且还用极大的笔墨写出管、蔡的同情,甚至有人觉得太史公也认为造成这场内部冲突的责任完全在周公而不在其他人,是因为周摄政的不合法性导致了骨肉相残。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而起兵讨之,乃是一件顺理成章、正确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本应该诚恳的作自我反省、道歉或解释工作,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来化解这场恩怨。然而,周公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一母同胞取了果断的血腥镇压,特别对自己的亲哥哥管叔,竟毫不客气地杀掉,这是一种没有人性的做法!退一步说,即便管叔反对你周公摄政有罪,不杀,关起来行不行?为什么一定要赶尽杀绝呢?因此,就有一部分人怀疑起周公正直忠实的人品。
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似乎也有些偏激。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完全有机会以如橡之笔为帝王脸上贴金,以改变自己的险境,但他没有这样做。司马迁无党无私,这是毋庸置疑,他与周公旦神交甚笃,用重墨渲染了周公旦冰清玉润的人格,至今读来仍让人为之叹服。
第一,周公旦以卜救武王。《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周公藏其策金滕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第二,周公旦以祝告救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B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作为后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还是看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而人格因素次之。可以肯定地说,周公是对中国先秦政治格局与文明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位政治家与先贤。
二、营建洛邑,鞠躬尽瘁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锶缥啡弧
在东征过程中,周公路过洛邑,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认为在此建都意义重大,于是马上向成王建议迁都洛邑。成王十分高兴地接纳了周公的建议,决定先将西周王权象征的九鼎迁到洛邑,接着便委任周公亲自负责此事。
周公东征班师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劳力是殷顽民,即殷人当中的上层分子。顽民西迁, 则使他们脱离了原来住地,失去了社会影响:二则集中起来,便于看管。为了看管殷顽民,周公曾经派了八师兵力驻守。
东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湛、涧四小汇流其间。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在伊、洛盆地定都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公元前1020年,周公正式营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郭、宗庙、朝、市的畀体位置,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新都建成了。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内宫殿富丽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为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郫。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湛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称作宗周了。
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考虑到,要经营好这座城邑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一整套的体系和理念。因此,周公营洛重在制度建设。为此,周公下大力气制礼作乐,制订了周朝较为完善的典章制度。周王朝幅员如此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的风俗差别非常之大。如何从文化的层面上归于一统,周公的礼和乐,就成了其切入点。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交给成王的不仅是国家政权,还有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从成王到康王时约五十多年的周朝的鼎盛时期,才有了被后人称颂的成康之治。
从某种意义上讲,周公营洛,实际上经营的是周天下。周公通过制礼作乐,不仅使周朝的政权,存亡绝续之际,维持长达八百年,而且在中国文化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我国文化集中整理成一系统性,就是从周公开始的。
周公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还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周公曾先后给卫康叔《康诘》、《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三篇贯穿一个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给殷民一个虐杀的形象,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至于改造陋习——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作为统治者,要勤勉从事。
周公制礼作乐的第二年,周公把朝政还给了成王。周公还政后并没有过上逍遥快乐的生活,而是心系国邦。他时刻牵挂着成王,牵挂着国家的安危。以一个大臣的身份随时向成王提出自己的告诫、建议和意见,恭谨地服侍成王。
周公怀着为国为民之心,辅佐成王三年,为成王出谋划策,扶持他一步步走向成熟,逐渐成为一个有胆有识的君主。
完成使命后,周公这才松了一口气。此时他已感到自己老了,力不从心了。他向成王请求并得到允许在丰京养老,但是由于一生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不久,周公就身患重病,临死之前,他还想着周王朝,想着成王。他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明我不敢离开成王,要臣服于成王的心愿。
周公去世之后,成王也谦让,将周公葬在毕原,陪从文王,表明自己不敢把周公当臣子看待。
周公一生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发展、巩固直至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有个问题使人不解,那就是周公营建洛邑后,成王迁都了吗?成王对迁都一事又如何看待呢?这些在史料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以下就让我们来一一分析。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遗嘱: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死在丰,丰离镐京很近,如果成王之都城仍在镐,周公当应葬在镐才是,周公要葬在成周,表示阴魂也为成王之臣,必是成王已在成周执政无疑。执政成周,成周自然就是都城。有人说,成周只能算陪都,这种说法是十分不合理的。其实,成王确实迁过都,但并未因此废除旧都宗周,并且有两地轮为执政的事实。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成王没有废除旧都而迫使他要迁都洛邑的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宗周旧贵族,宗周子孙们,在夺取政权以后,不愿再奔波、劳累,宁愿享乐、舒适,更不愿离开经营了若干年的镐京,最后成王迁都,也只有一小部分贵族随迁。
第二,成王本人也称不敢忘旧,不愿迁都。这个可以从《洛诰》记录他为此事与周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周公劝他说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予齐百工,从王于周。……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惟以在周工往新邑,……。成王并不理会,他坚持说: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公定,予往已。……公无困哉。最后,这场争议在周公还政的这一年,以周公继续留守洛邑,成王回镐京改元祀告终。就从后者来说,武王的遗愿是建都于洛,周公积极实践其愿,并力举迁都,这对既是儿子,又是侄子的成王来讲,是迫使他迁都的重要原因之。
第三,大量的殷遗民被周公迁到洛邑了,于是洛邑就成了殷人集居的中心之一,想要统治好这些人,不再发生叛乱,同时也便于加强对整个东部地区的控制,成王就必须迁都,别无选择。于是,成王就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迁都了,但西周成了两个都城并存——宗周、成周。
从以上看,周公虽然显得有点强迫逼人,但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周朝的社稷,武王的遗愿着想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就足以证明出,周公为周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