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是哪里人 周公旦原文_翻译及赏析
周公旦原文_翻译及赏析
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称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旦生平
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
其政绩《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装镇压商纣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各国武装反叛以后“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周公以商朝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他一生礼贤下士。其言论散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盛赞周公之才赞叹“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儒效》篇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这在历史上曾为继承、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文化起过积极作用。
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典出《史记》。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他告诫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后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恐惧流言
这一成语说的是两个人:西周时的姬旦与西汉时的王莽(新朝建兴帝)。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世人惯称“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匮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候。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
假设当管叔、蔡叔正四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设金匾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么请问谁人可以说得清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那其后的史书中他岂不就成了奸臣?
王莽字巨君是西汉元帝王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成帝刘骜的表兄。其人奸诈依仗外戚专权阴谋夺取汉家刘姓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于是预先谦虚恭谨、礼贤下士假行仁义当时天下人都齐声称颂王莽的圣贤仁义之名。后来王莽终从王太后处逼得传国玉玺自立为帝。
假设王莽在代汉称帝前就死亡那谁又会知道他心底的不臣之心?那其后的史书中他岂不就成了一代贤臣名垂青册了?
所以说有些真伪不是一句“日久见人心”或“盖棺定论”就能说得清的或许身处猜疑之中的人只能用“无愧于心”来聊以自慰了。
惩前毖后
周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称周成王。因成王年龄很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辅佐处理政务。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们很想篡位夺权但又惧怕周公于是就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断地听到这些流言对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来一心辅佐成王却遭到诽谤为了躲避嫌疑让成王认清事实真相他便辞离京城镐京到了洛阳。后来成王明白了事实真相悔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用隆重的礼仪把周公请了回来。
管叔、蔡叔贼心不死他们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阴谋夺权。成王命周公率兵镇压叛乱。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
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使他亲理国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庙祭告祖先。在祭礼仪式上成王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有感慨地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以防止后患。”
周公之礼
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行房事(也称为做爱、性交)。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