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印度货币 德国货币历史图片

火烧 2022-08-01 03:35:48 1043
德国货币历史图片 1.求较详细的德国货币历史介绍最好从2战开始,一些关于汇率,东西德德国货币简史 德国马克由德意志银行发行。1马克等于100芬尼(PFENNIG),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

德国货币历史图片  

1.求较详细的德国货币历史介绍最好从2战开始,一些关于汇率,东西德

德国货币简史 德国马克由德意志银行发行。

1马克等于100芬尼(PFENNIG),目前,流通中的纸币有5、10、20、50、100、200、500和1000马克等面额,另有1、2、5马克及1、2、5、10、50芬尼的铸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仍使用原来流通的旧货币一帝国马克、列登马克和占领马克。

由于境内通货膨胀日趋严重,1948年6月19日,美、英、法三国军事占领当局宣布,在其占领区实行币制改革,规定从6月20日起发行新货币“德意志马克”。新马克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等于3.333马克。

1949年9月19日,马克受英镑贬值影响也贬值20.6%,汇率变成1美元等于4.20马克。1953年1月30日,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初次规定马克含金量为0.211588克,官方汇率为1美元等于 4.20马克。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增长很快,对外贸易迅速扩大,随着贸易顺差的增长,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也日益增加。 1959年1月1日,德意志银行决定马克实行自由兑换。

1961年3月4日马克升值4.76%,含金量提高到 0.222168克,对美元官方汇率为1美元等于4.00马克。1969年9月29日,德意志银行不再干预市场以维持4马克兑换1美元的官方汇率,马克汇率自由浮动;同年10月26日,马克又升值9.3%,含金量也提高到0.242806克,官方汇率为 1 美元等于3.66马克。

1971年5月10日,马克汇率再次自由浮动。同年12月20 日,马克升值为1美元等于3.2225美元,德意志银行不再公布马克含金量。

1972 年4月24日,联邦德国宣布执行欧洲共同体成员国货币汇率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 2.25%的规定。1973年2月14日,美元贬值后,马克对美元中心汇率定为1美元等于2.9003马克。

同年3月19日起,联邦德国与其他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相互间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订为2.25%,同时马克升值3%。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联邦德国为成员国,马克与其他成员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幅限制在上下2.25%,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

70年代以来,由于联邦德国经济增长较快,马克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也是特别提款权五种定值货币之一。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原西德马克为合法流通货币,并称为德国马克。

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德国篇) 周边市场应对升值经验系列·德国篇 德国经济在50、60年代出现了较快复苏,对外贸易持续顺差。 因此德国马克较早就开始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从1960—1990年,马克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

17:1升值到1。49:1,期间累计升值2。

79倍。应对结构性升值压力,德国有相对成功的经验。

汇率由固定改为浮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马克兑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此时德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走强,为保持与美元固定的汇率,德国采取干预外汇市场、对资本流入征税和缴纳无息存款准备金、抑制出口、扩大进口等方式来回避本币升值,在市场上购入超额供给的美元。

货币当局美元资产的不断增加和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多,威胁到国内物价稳定。 尼克松冲击以后,对国内通货膨胀深恶痛绝的德国货币当局不得不放弃当时4马克兑换1美元的固定比价,从1961年3月起多次对马克汇率进行重估,马克开始连续升值。

1973年初美元危机再度爆发,德国政府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此后除1979年底到1985年初期间马克兑美元出现阶段性贬值外,总体呈升值趋势。

坚持独立货币政策 实行浮动汇率安排后,德国央行更看重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也是德国推动汇率增加弹性的重要力量。从1974年起,货币政策目标转向货币供应量,重点关注物价稳定。

通胀率除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时曾达到7%,其他年份大都控制在4%以内。 国内物价稳定也较好地维护了德国马克的稳定,并促进国内产出的稳定。

1987—1989年期间央行四次提高官方利率,每年预先宣布次年的货币增长率指标,以让公众相信央行确定的物价水平和通胀均在可控范围内,而对汇率政策则善意地忽视。同时,尽管1973—1999年德国马克兑美元累计升值78%,但德国货物贸易基本持续顺差。

借助欧洲货币联动机制 在升值过程中,德国坚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让汇率自由浮动。1972年后,借助欧洲区域内的货币联动机制,德国马克汇率较少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欧洲其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马克升值的压力。

如果不是欧洲区的货币联动机制,德国能否承受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能否避免国内的资产泡沫、能否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则是一个未知数。 德国货币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摘要]德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货币市场和公开市场两大部分。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银行体系内的货币市场,它在调节银行流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德国公开市场上存在一些货币市场证券,这些货币市场证券交易主要是在联邦银行与一些信用机构之间进行,有时也在联邦银行和某些公共实体之间进行,但是,没有联邦银行参与的交易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种类型的货币市场工具主要被用于联邦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德国货币市场主体首先主要是联邦银行,其次还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信用讥构等,从1967年起工商。

2.列举出从古至今各国货币的演变过程及其图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印度货币 德国货币历史图片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

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 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德国历史上都出现过多少种货币

德国历史上货币种类相当多,要说完不是件容易的事,仅1871年统一后的各种马克就7种(不包德属殖民地和德占区货币)

1871年,德意志统一,1873年开始发行德国马克,史称金马克(gold mark),逐渐取代统一前各国的货币,统一货币在1876年结束

1914年一战爆发后,德国大量印制纸币以应付战争,这种马克纸币不同以前,由黄金储备作保障,史称纸马克(Papiermark)

进入20世纪20年代,纸马克贬值加剧,成了废纸,1923年,发行列登马克(Rentenmark),即地产抵押马克,由国家工业和农用耕地作抵押保障,一个列登马克等于原来的一个金马克,等于1000000000000纸马克

1924年,发行帝国马克(Reichsmark),与列登马克比例为1:1,列登马克仍继续使用

1945年,德国战败,盟军发行了盟军马克( Allied Mark),和帝国马克、列登马克一起使用

1948年,美英法西部占领区发行新马克,以1:1兑换盟军马克、帝国马克、列登马克,但有一定限额,超出部分加价,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称德国马克(German Mark),当时国外一般称西德马克

美英法西部占领区发行新币不久,东部占领区也同样发行新币,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后也是称德国马克,当时国外一般称东德马克

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马克以1:1比价换成西德马克,从此世上只有一种德国马克

2002年,欧元在德国取代马克,1.96马克换1欧元

4.德国的货币发展史

1871年,德意志统一,1873年开始发行德国马克,史称金马克(gold mark),逐渐取代统一前各国的货币,统一货币在1876年结束1914年一战爆发后,德国大量印制纸币以应付战争,这种马克纸币不同以前,由黄金储备作保障,史称纸马克(Papiermark)进入20世纪20年代,纸马克贬值加剧,成了废纸,1923年,发行列登马克(Rentenmark),即地产抵押马克,由国家工业和农用耕地作抵押保障,一个列登马克等于原来的一个金马克,等于1000000000000纸马克1924年,发行帝国马克(Reichsmark),与列登马克比例为1:1,列登马克仍继续使用1945年,德国战败,盟军发行了盟军马克( Allied Mark),和帝国马克、列登马克一起使用1948年,美英法西部占领区发行新马克,以1:1兑换盟军马克、帝国马克、列登马克,但有一定限额,超出部分加价,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称德国马克(German Mark),当时国外一般称西德马克美英法西部占领区发行新币不久,东部占领区也同样发行新币,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后也是称德国马克,当时国外一般称东德马克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马克以1:1比价换成西德马克,从此世上只有一种德国马克2002年,欧元在德国取代马克,1.96马克换1欧元。

5.世界各国的货币图片,硬币图案,面值是多少

人民币纸币】 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1953年12月陆续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是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 第三套人民币是1962年4月20日--1974年1月5日陆续发行 第四套人民币是1987年4月27日--1996年1月5日陆续发行 第五套人民币是1999年10月1日--2004年7月31日陆续发行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个面额,其中1元券有2种,5元券有2种,1分、2分和5分券别有纸币、硬币2种。

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别对票面图案、花纹进行了调整和更换。

由于大面额钞票技术要求很高,在当时情况下3、5、10元由苏联代印,该三种卷种于1964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其余卷种于1998年12月31日起停止流通,其中纸分币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

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gcdzg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它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

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在印制工艺上,第三套人民币继承和发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技术传统、风格。

制版过程中,精雕细刻,机器和传统的手工相结合,使图案、花纹线条精细;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颖、明快;票面纸幅较小,图案美观大方。 这套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社会主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货币,主题画面紧扣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元素丰富。

这套人民币发行时值计划经济时代,货币发行被认为是直接关系到全国经济生活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能有计划地进行。

因此,货币发行与物资分配,严格由中央(并非条条专政下的中国人民银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其坚持货币一元化,巩固独立自主、长期稳定的货币,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稳定货币。

第三套人民币于2000年7月1日起停止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自1962年发行至2000年退出使用,是现有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也是我国首次完全独立设计、印制的一套纸币。

该套纸币退出流通8年来,市场沉淀充分,其中的“1角背绿券”已升值16万倍,显现出“钞王”的王者之风。目前,第三套人民币已具备了“退出流通”、“市场沉淀”、“钞王领涨”3大快速升值的必备条件。

这与当年由“万元牧马券”(目前市价60万)领衔的第一套人民币和由“大黑10”(目前市价近20万)领衔的第二套人民币大幅拉升前夕的历史背景毫无二致。第三套人民币目前市价并不高,为后市预留了极大的启动空间 红一角—— “路线错误”引发的升值风暴 第三套人民币中。

6.德国所经历的历史是怎样的

大约在3000年前,古代日耳曼人就已居住在波罗的海沿岸。

从公元前 500年起,他们开始向南迁徙,大部分日耳曼人部落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 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 4—5世纪,日耳曼部落逐渐移民到现今的德国领土上,同当地部族融合 在一起,并在距今1000年左右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丨919年,德意志国家创 立。

962年,德意志国王鄂图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始创神圣罗马帝 国。12—14世纪,该帝国的中央皇权趋于衰落,诸侯割据局面形成。

“三十 年战争”(1618 —1648年)后,帝国进一步瓦解。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 拿破仑一世推翻。

普法战争(1870 —1871年)结束后,以普鲁士为中心各邦联合成立德意 志帝国,并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到失败。 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魏王马共和国。

1933年 1月,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 执政。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封建大地主阶级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大力支持下, 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疯狂迫害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进步人士, 大肆屠杀犹太人;对外积极推行侵略和奴役他国的政策,于1939年9月1日 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德国为美国、英 国、法国、前苏联四国分区占领。 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 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

1949年10月,前苏联占领区内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到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 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 治统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