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十三陵为什么不挖掘 湖中发现一座墓地,其规模堪比明十三陵,墓主人身份显赫
湖中发现一座墓地,其规模堪比明十三陵,墓主人身份显赫 导读: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洪泽湖水位下降,附近的村民发现了一些石像,觉得此事必有蹊跷,立马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得知此消息后,不少考古专家火速赶到
湖中发现一座墓地,其规模堪比明十三陵,墓主人身份显赫
导读: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洪泽湖水位下降,附近的村民发现了一些石像,觉得此事必有蹊跷,立马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得知此消息后,不少考古专家火速赶到此地,立即展开了研究。作为见多识广的专家,一眼就断定下面肯定有一座墓地,且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古代的一位皇帝。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同时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确定了该墓就是传说中的明祖陵。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不仅追封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人为帝,还斥资重金,历时近30年,建造了明祖陵,将他们重新安葬于陵墓中。

不论从建造所用的总时间,还是陵墓的规模来看,明祖陵都足以与南京的明孝陵及北京的明十三陵想媲美。另外,朱元璋为了表达自己对先祖的孝心,不仅为他们建造了奢华的陵墓,还在里面放入了巨额的陪葬品。虽然当时此地为丘岗之地,地势相对低洼,但并没有积水。
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去世近一百年后,大臣刘大夏在治理黄河水患的时候,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导致黄河南支之水夺淮入海,从此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明祖陵面临随时被淹没的危险。嘉靖皇帝时期,为了防止祖陵被淹,就在陵墓的东边不断增修堤防。
清朝入关后,没有继续修筑堤防,清康熙十九年,明祖陵和泗州城终于被滔滔洪水吞没,从此沉入洪泽湖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明祖陵,重新修筑了堤防,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通过多年的努力,明祖陵周围的大型石刻已全部复位并修整一新,恢复了当年的风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专家的努力下,明祖陵地宫的文物也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很赞哦!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