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节日不过洋节 参加辩论,话题是传统节日春节好和西方节日圣诞节哪个更重要.我是传统节日春节好。
参加辩论,话题是传统节日春节好和西方节日圣诞节哪个更重要.我是传统节日春节好。
参加辩论,话题是传统节日春节好和西方节日圣诞节哪个更重要.我是传统节日春节好。
从保护和倡导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打。
提倡西方节日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要走出国门,吸收外国文化,走向全球化。这肯定是没错的,但有一点是,在走出去之前,我们是不是要先把保护本国文化做好,须知我国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值得推广与学习的,连本国文化都不能保护好并推广出去,还谈什么吸收外国文化,走向全球化呢?
从这个角度,你可以举出一些中国文化因为得不到传承正在消失的例子,最好还能联络到大家崇洋媚外放弃本国文化盲目最求外国文化的例子。
我爱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比较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的作文材料一 没
西方节日比较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简洁、浪漫、且在国人眼中,西方节日是一种身份与开放的象征,在加上中国节日植根于华夏千年儒文化基础之上,现代社会显然对儒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的的一大失误就是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所...
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哪个更重要
传统节日!
我们是中国人!
传统节日―春节怎么写
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就是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China's most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which is the annual carnival and the eternal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Chinese nation
现在人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现在,人们还是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这毕竟还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习俗。

西方的圣诞节比中国的传统节日重要吗?
西方的圣诞节在西方人眼中肯定是很重要的,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一样的。
圣诞节习俗:1、欢聚一堂的圣诞晚会:圣诞晚会是圣诞节不可缺少的一项,主题可以是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等等。圣诞晚需要大家装扮场地,戴着圣诞帽,唱圣诞歌许下圣诞愿望。圣诞晚会可以帮助增加亲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感情。
2、美味的圣诞大餐:在圣诞节的晚上,除了要举办圣诞文化之外,还要有专门的圣诞大餐。不过圣诞大餐多是家人一起享用美味的烤火鸡、碎肉馅饼和布丁。
3、写满祝福的圣诞贺卡:一提到圣诞节大家肯定会想到圣诞贺卡吧,小编还记得上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都会互赠写满祝福的圣诞贺卡。
4、圣诞帽:红红的圣诞帽在圣诞节随处可见,大家都会在圣诞节这天戴上这顶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戴上它会睡得更安稳哦,第二天帽子里可能还会出现惊喜礼物。
5、圣诞树:一般都是在像松树这类的常绿植物上挂满彩色的圣诞装饰灯和其他的装饰物,圣诞树的顶上都会放上一颗星星或者一个天使哦!
6、圣诞老人: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是大家心目中的圣诞老人形象,每年圣诞节他都会坐着鹿拉的雪橇给孩子送礼物。而且圣诞老人会从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孩子们床头的袜子里,或者火炉前。
7、圣诞礼物: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的习俗,来自《圣经》中记载的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时候赠送礼物。英国的小孩将圣诞的长筒袜放在壁炉边,等待圣诞老人送礼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小孩则是把鞋放在门口,等待“圣婴”将礼物放在里面。
我认为,对外来节日不要排斥,对我们传统的节日还应该坚持、发扬和保留。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现在我们国家的节日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现在很多国家在春节这一段也放假和庆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与此同时,很多外国节日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年轻人盲目的“接受”,与我们传统的节日形成对立,感觉中国的节日没什么意思,过外国的圣诞节才有意思,但他们不懂其中的意思,带有一种不应该有的思维方式;确切的说就是不要拿外国的东西抵制中国的东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和自然筛选出的“精华”,为什么要去抵制它?我们如果能正确引导和宣传好祖国的节日文化,年轻人是能理解和接受的;通过学习要了解自己的祖国、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要发扬自己民族优良的节日传统。这样的话,整个节日的意义形成一个和谐的气氛,精神上的调节,给人起一个宽松的尽趣的作用,这样来理解各种节日,更能传承和延续下来。`
出现强化洋节文化,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 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各级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去年农历小年英国伦敦数以百计的中国灯笼照亮了苏豪区的闹市、美国纽约州将大年初一定为法定节假日并率先实行鞭炮“禁改限”、法国巴黎为迎春狮子点睛贺春节、澳大利亚悉尼每年举办的中国新年庆典活动、墨尔本制作了世界最长的巨龙在市内游行、巴西学中国人倒贴“福”字以求好运。
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落中华传统节日的严峻现实,以及韩国成功地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所敲响的警钟,我们不得不第三次提议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假期。将清明中秋增设为法定假期是基于四个“有利于:首先,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有利于扶持中华民俗文化。三是有利于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最后,这还有利于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设定形成了国人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春节是我国的第一传统大节,是新一年的开始。十五的元宵节实际上是春节的尾声,过了这一天,该上工的上工,该再几个月后有中秋节(时值秋收的结束),然后是一年的结束,盼到了新一年的春节。传统的生活可以说张驰有道,忙闲有间,符合农业经济的特点。西方节日的特点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千奇百怪,这是由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决定的,不同于我国比较单一的儒家文化。洋节的涌入必将改变国人的生活节奏,春节的大餐还没吃完,就又有情人节的消费,什么平安夜、圣诞节、狂欢夜和元旦休假紧紧相连,这种不合理的节日设定,搞乱了国人的生活节奏。而且使国人的心态变得趋时,似乎过洋节才是现代生活,才是时髦,从而也淡化了传统节日。
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著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薰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相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绝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的时候,你可想过,就要到来的“七夕”里,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著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朋友,当你操著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著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著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径,又是联络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
西方文化、西方道德与我们东方的不一样,“情人”在我们东方文化有自己特殊的含义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追随西方节日。另外,也要加强对我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的宣传,过节方式等都需要多样化,吸引孩子多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情人节本是情侣们过的节日,但在商家的大肆宣传促销下,中学生也跟着凑热闹过节,实在有点荒唐。还有愚人节,同学之间互相愚弄,开无聊的玩笑,有的甚至借机愚弄家长,老师。至于圣诞节,大家无非就是问爸妈要钱,三五成群地逛街,炫耀谁的礼物贵。其实那些实在是太无聊。有那份闲功夫,还不如好好看看书,多增加些知识,或者和同学一起打打球,聊聊天来得更有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行为还没有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易变性和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和诱导。现在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还有星相命理、星座运程、幸运数字、幸运颜色等“洋迷信”都越来越受到国内不少青少年的青睐,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却越来越淡漠。
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社会讲宽容,讲尊重孩子的隐私,但社会大环境太复杂,什么好的坏的都有,实在让人不放心,但孩子又有了自己的个性和观念,根本不与家人沟通,家长们觉得实在无奈。家长建议,学校应该明确规范起来,不允许中小学生过情人节,发现了要作出相应惩处,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人开始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大学生过圣诞节、中学生过情人节等等;又据对中国八大城市发出的2143份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中国人过西方的节日。这当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正常现象。有人据此认为,随着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有谁敢否认在未来的日子里,美国人、英国人不会过中国的春节甚至端午节、元宵节呢?”[1]对此,笔者不禁想问:“西方人真的有一天会认同和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传统节日比西方节日好的议论文提纲
传统节日PK西方洋节
结论一:
传统节日获胜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沉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猛机智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遗产!
结论二:
西方洋节夺魁
当人情越来越冷,人心越来越远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节日,抑或是说一个借口,来重温昨日的温情?当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负荷越来越大时,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理由来为自己放假呢?
当愚人节到来时,朋友的一个玩笑,可能会让你露出已失去好久的笑容;平安夜的时候,桌子上的那只苹果可能会让你重亲体验被人关怀的滋味;当圣诞节的早晨,你醒来时,发现床前悄悄摆放的圣诞老人,墙上袜子里的小礼物时,你是否想到了那充满天真烂漫的遥远童年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洋节弥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面对社会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平日里我们的步伐太快了,快到照顾不到了家人、朋友,而与之同时,我们得到的关爱也太少。所以我们希望找一天,找一天,慢下步伐,对朋友或家人进行一下感情上的弥补。洋节的到来为我们了确了心愿。
PK大战结局:
我们应守卫传统节日,不仅是一味的将其灵魂——丰富的文化内涵储存延续,还要紧跟时代,有所创新,适当的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元素,让更多的人懂得过节,想过节,理性过节。
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学。要了解外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去接触,去研究,但并不是所有的洋节每年都要过一过,我们作为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要努力巨集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得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让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外来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参加辩论,话题是春节和圣诞节哪个更重要。额我是圣诞节一方的。大家帮忙想想哪些好的辩词吧
自从有了圣诞节以来——在圣诞节定于什么日子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标准的时候,那个存在于“各自心中”的“圣诞节”,就一直被用于纪念传说中那个救世主的所谓的诞辰了;大家都知道,那个救世主指的就是耶稣。
在耶稣教会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圣诞节,大约是在公元336年,因为在《圣经》上没有明确记载耶稣的出生日子,所以当时各地的圣诞节日期也不尽相同;后来才由罗马教廷定下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在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导人聚集在伯利恒,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才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
如今,随着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也在更新、充实与演变中;在这样的时候,每个人对待同一个事物的态度,早已经超越了当初那段自我尘封的蒙昧历史了。文化的提高给人身心两方面带来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神的觉悟和心态的开明,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事物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的互相融合的作用——于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交融,就在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进展演变中得到了最后的大融合,就像中国古代社会的“五胡”,正因为有了文化上的互相相容的特点,最后总是同化在合理的历史潮流中。这是人类社会自身对自身的贡献,也是有别于动物社会法则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明互助、互补与互信,才能从根本上、从客观上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圣诞节,道理也是同样如此。当今的圣诞节,正因为有了文化的相互之间的交汇,相互之间的吸收,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尊重,这个最初的宗教节日就渐渐在世俗的眼中蜕去了原始的宗教色彩,演变成了离我们很近的一个节日了——这就是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最大能量,才能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追求文化上的多样性。
因此,我方觉得在公众场所庆祝圣诞节是合适的,也是可行的,更是无可辩驳的。圣诞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节日了,而是一种被大众消化了的大众的文化,所以才成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一个节日,一个文化形式,成了一种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文化,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因此,我们没必要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去判断这样一个影响日深的外来节日,更不用担心什么所谓的“文化入侵”“文化蚕食”之类的无聊命题。因为一个强大的文化体系必然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能总是立足在本民族的观点上去看外来文化,包括外来节日。我们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去理解外来文化的所谓渗透,而不是站在自家楼上看风景,而让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那么在公众场所庆祝圣诞节是不是合适的呢?当然是合适的。发展与合作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不可逆转的潮流,全球化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多样性,也同样带来了文化上的多样性;有了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族的未来。针对于目前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但是“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这种引进就是中国改革开改近三十年来的最大的特点,也是一个成果。我们知道,一个开放型的社会总是要接受外来的形形式式的文化的冲击,而冲击是暂时的,吸收影响是相对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也没必要因为在公众场所庆祝了一个圣诞节就如坐鍼毡,如临大敌,从此就惶惶不可终日。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早就已经有人看到外来文化的可取性了,那就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然一种现象的出现,你是排斥不掉,那为什么不干脆拿来为我所用?或者从根本上说,从历史根源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哪一种没有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佛教了,当初外来的佛教在进入中国之后,如今早就变成了我们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大精髓了;又有谁敢说那就不行?又有谁能说那就不行?
当然,我们更要清楚的看到、认识到外来的冲击,从以上的观点来分析,那是十分有限的,商家炒作也是有限的。从大处着眼,我们要的是有开放的心态,清明的头脑,严正的立场,去吸收一种外来节日或风俗,而不是一味盲目的挤兑、排斥。其实老子早就已经在《道德经》的第八章谈到这个道理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白话:“最高阶的善解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