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阳文篆刻方法 零基础学篆刻:究竟谁是文人篆刻第一人?

火烧 2022-02-23 04:13:57 1045
零基础学篆刻:究竟谁是文人篆刻第一人? 实用印章跟后来的文人篆刻是两回事。篆刻是艺术领域的,是文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而印章是实用领域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建造。篆刻创作指向的是审美(当然它也有实用意

零基础学篆刻:究竟谁是文人篆刻第一人?  

实用印章跟后来的文人篆刻是两回事。

篆刻是艺术领域的,是文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而印章是实用领域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建造。篆刻创作指向的是审美(当然它也有实用意义,好比收藏,好比美化章法),印章建造指向实用(当然,它从一起头就储藏了极其雄厚的审美身分)。

我们前面所讲的战国古玺、秦汉印章、甚至后期的唐、宋、元实用印章当然在建造过程中也有文人的介入,因为在那些时代,文化权依然照样少数人的专利,甚至能够如许说,匠人们建造实用印章,好多匠人甚至基本不熟悉印章中的文字。

然则到了宋代,因为全国文化氛围粘稠,鉴藏印、斋馆印越来越普及,文人们起头大量使用印章用于书信、收藏,逐渐成长至文人们在创作书画作品时,亦在落款处钤盖本身的印章,这就有了落款章。

此时,落款印章与书画作品样式完美协调、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已成为文人们急迫需求,但这中央有个凸起矛盾:文人们懂得篆书的书写与印章样式的审美,也认识书法和绘画的内容审美,但他们却不会建造印章,匠人们会建造印章,但却多不懂篆书书写和印章样式和书画审美。这种矛盾强制文人们本身拿起了刻刀,起头本身制印,这就催生了后世以审美为取向的文人篆刻艺术。

那么,事实是哪一位文人第一个拿起了刻刀,并成为文人篆刻第一人的呢?这是个问题,较权势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一、米芾

米芾是北宋时期的大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这个不消多说,因为他在书法绘画史上太主要了。

说他自行刻印,出自沙孟海师长的《印学史》:世传他所用印出于本身一手篆刻。其时印材用的是牙角晶玉,质地坚硬,不易受刀,说他本身作篆没有问题,至于雕刻手续,有人猜忌照样假手于工人。我们视察他自用诸印,多数雕刻粗拙,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的印文雕刻工细比拟,大不沟通。说他本身动刀,也可相信。

宋时,用于篆刻的石料还未被发现,角料、玉料品质坚硬,雕刻难题,所以,我们看宋代那些大书画家的印章悉数篆制精彩,只有米芾的印章雕刻粗拙(如下图)。

(楚国米芾、米黼之印)

是以,说他亲手刻印,大有或者,至少我们相信,米芾不会对本身的印章没有要求,因为我们看他在《书史》中的谈吐,他对印章是分外正视的:画可摹,书可临而弗成摹,惟印弗成伪作,作者必异。王诜刻“勾德元图书记”,乱印书画,余辨出“元”字脚,遂伏其伪。木印、铜印自分歧,皆可辨。

这段话在《书史》125条,他正视印章,甚至以钤记来分辨书画的真假。此外还有126、127、128等条目均与印章相关,所以,米芾对印章该当有充裕的研究,也知道印章的主要性,他该当不会在自用印上因陋就简,胡乱潦草了事,很大或者是,他想刻,但玉料太硬了,所以他刻成了下面如许的鬼样:

(米芾、楚国米芾)

阳文篆刻方法 零基础学篆刻:究竟谁是文人篆刻第一人?

是以沙孟海师长的论断,是有据可依的。

二、吾丘衍、赵孟

这两位都是篆刻史上的大人物,吾丘衍(1268-1311)的篆刻著作《三十五举》至今仍然是我们进修篆刻的主要资料,赵孟(1254-1322)则被后世篆刻人推为“元朱文”印的创始人,但说他们是篆刻第一人,都缺乏有力的证据,他们留下的作品不少,但无法证实是他们亲手所刻。

(赵孟画像)

赵孟我们也不多做介绍,因为熟悉书法史的同伙都必然熟悉他。他是浙江湖州人,原为宋宗室,宋亡今后从皇族沦为布衣。元世祖时,行台御史奉旨到江南搜取隐逸人才,他被作为首选荐入京师。因为他的这种身份,他既不被元统治者重用,又被汉族常识分子所排斥(如今还有人说赵体字无骨力),于是,他就只能把精神放到了文艺方面,于是,他成了诗、文、书、画皆精的艺术巨匠。

赵孟其实是“印宗秦汉”的提议者,他以其摹选的《印史》(已佚,据说是一本印谱)为绳尺,在《印史序》中提出了“高古”、“朴素”等以汉魏印章为原型的印章审美观点。后世学印“印宗秦汉”的进修理念,都来自他这里。他所独创的小篆细朱文印式也被后世称为“元朱文”。

(赵孟的三方印作)

这是他的三方印作:赵孟印,这是汉白文印式的,大雅和赵氏书印则显然“元朱文”化了,只不外略略还有点唐宋印的余味,没法子,这是时代的局限。

同样首倡“印宗秦汉”这种理念的,在其时还有吾丘衍。吾丘衍是布衣,并且是残疾人,眇一目、跛一足,但或许是因为身体原因,他也把精神悉数投入到艺术研究中,精于篆书(“现代独步”)、并且精于乐律。

(吾衍像:右下拄拐者为吾衍)

与赵孟一般,吾衍也呼吁进修印章该当复归汉魏印式,所分歧者,吾丘衍不只提出理念,还加倍实际,他用本身编写的教材《学古编》(《三十五举》即其上编,下编为《合用典籍品目》相当于列出了参考资料)开馆授徒,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数十人。这能够说是最早的篆刻培训班。我们看吾丘衍的作品,大多是汉印气势的,如图:

(吾丘衍的三方作品)

前两方显然是汉白文印式的作品,最后一方“贞白”,细朱文一类的印,也隐约在章法上是汉印的正直朴质气息。

赵、吾都主要,作品也都充沛雄厚,但这些作品事实是不是他们亲手所刻,没有靠得住的证据。清代有小我叫高积厚,他的《印述》里写道:“迨元赵吴兴,工书而精于刻,力追汉人。”明确说赵孟亲手刻印,并且“精于刻”,但却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清代距元代,中央已经隔了一个明代,这个论断有点缺乏说服力。

三、王冕

这也是位名人,我们上小学时就在教材上读过他画荷的故事,他是一位大画家,以画墨梅留名后世。但在篆刻史上,也有他主要的一笔。

(王冕的墨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也是浙江人,据生卒年,他也是元代人,算年岁,正好就是吾衍的门生辈。王冕在篆刻史上的主要性,起原于明代初年刘绩在《霏雪录》上卷里的一段记载:

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自山农始也。

山农用汉制刻图书印甚古,江右熊囗巾笥所蓄颇夥,然文皆陋俗,见山农印始大叹服,且曰“天马一出,万马齐喑”,于是尽弃所有。

花药石,又叫花乳石,产于浙江萧山(很或者就是如今的萧山石)。刘绩这段记载,轻易让人发生王冕是第一位用石料刻印的人。其实,若是刘绩的记载属实(他是王冕的同伙,有“美友”之嫌),第一位以“花药石”刻印的印人而已。至于其他印石是不是有人刻过,也没有资料证实了。王冕的篆刻作品如图:

(王冕的三方印作)

姬姓子孙、王元章是汉白文印作,非常成熟,竹斋图书是细朱文印作,稍显板滞,谁人时期的细朱文,还迫于时代特色,工艺性还很强,人弗成能离开本身的时代。

至少到了这里,我们有了如许的一个结论,王冕是本身刻印的“有记载”的第一人,因为石料的发现,他刻的印,水平还相当不错(至少汉白文印印式,作品已相当成熟),但王冕却没有在篆刻上成为一代宗师,究竟,哪个时期,篆刻还太“小众”了。

至于事实谁最早起头手工刻印的篆刻第一人,显然已弗成考。汗青老是无情的,湮灭于汗青长河之中的主要人物,太多了。

本周先说这些,下一周,文人刻印的热潮逐渐就到来了。请人人在进修篆刻史的同时,必然记得增强汉印摹仿演习。

同样,也附上10方汉印样本如下:

71.上虞马丞印(2.2厘米X2.2厘米)

(上虞马丞印)

典型的新莽官印,印中五个字做六字花样。注重“上”字的盘曲。思虑“上”字最上面这个外形与左下角“印”字的谁人外形的关系。

72.庶乐则宰印(2.2厘米X2.2厘米)

(庶乐则宰印)

这是一方新莽官印,但笔画略肥壮,笔画两头稍朴直,有下启东汉官印的意思,这是匠人们审美的转变,也是以形成时代潮水。

73.黄室私官右丞(2.3厘米X2.3厘米)

(黄室私官右丞)

这是一方六字新莽官印,注重字形是长方形(尺度的小篆比例),笔划转折处,圆中带方,章法上六字各占地位,均分印面。

74.高昌亭侯(2.4厘米X2.4厘米)

(高昌亭侯)

这是一方东汉官印,从新莽的秀丽印风起头渐向东汉方折印风改变。注重每字笔画之间的匀空,注重四个字匀空的印面和谐。

75.平东将军章(2.4厘米X2.4厘米)

(平东将军章)

并不是所有的将军章都是凿印急就章,也有工稳的将军章,这一方就是。因为是五字印,所以字形似乎还有新莽余韵,秀丽雅正。

76.广武将军章(2.4厘米X2.4厘米)

(广武将军章)

这是一方东汉满白气势白文印,注重它与新莽五字印的区别,满白逐渐显着。注重章法大将字有一画侵入军字区域,而广字却高悬一画。

77.偏将军印章(2.3厘米X2.3厘米)

(偏将军印章)

这是将军印中气势秀丽的印例,章法仍然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注重笔画的逼边处理。

78.部曲将印(2.4厘米X2.4厘米)

(部曲将印)

东汉官印,这已经有点晋印的风彩了,但仍算是汉印气势。“曲”字中央的王字并不居中,思虑一下,为什么照样很不乱,为什么往左移了这个“王”?

79.千人督印(2.3厘米X2.3厘米)

(千人督印)

东汉官印,似乎字形偏肉,但够浑朴。思虑人字为什么做这种变形,人处形成的红地是什么事理。

80.左将军假司马(2.4厘米X2.4厘米)

(左将军假司马)

与前面的“左将军军司马”有异同处,找找看。这是满白东汉官印,笔画浑朴,红地几乎没有,满白印风能够在这里思虑一下,红与白的辨证关系。

(【零根蒂学篆刻】之13,部门图片引自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