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石岩官田至官田村 三饶镇官田村历史

火烧 2022-05-09 12:38:11 1069
三饶镇官田村历史 1.三饶历史有什么名人三饶镇曾是饶平县治所在地,地处饶平中北部,向来是闽粤两省商贸集散要地,梅潮两市的交通要冲,是粤东著名古城。全镇总面积84.5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多人。三饶镇水资

三饶镇官田村历史  

1.三饶历史有什么名人

三饶镇曾是饶平县治所在地,地处饶平中北部,向来是闽粤两省商贸集散要地,梅潮两市的交通要冲,是粤东著名古城。全镇总面积84.5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多人。

三饶镇水资源充沛,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上有中型胜利水库,下有汤溪水库。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大。

全镇耕地面积1.73万亩,山地面积7.3万亩,是发展“三高”农业的“风水宝地”。目前,我镇正在 实施万亩"以果代林"工程和年复种万亩蔬菜基地工程。

陶瓷生产是本镇的特色产业,白地瓷、花纸、纸箱、泡沫等配套生产企业齐全,现已成为粤东最大的日用陶瓷加工出口基地,主要生产零散或成套的中西餐具,品种齐全、质地优良、工艺精湛,远销中东、欧美、非洲及东南亚一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可供开发工业区面积1500亩。

三饶城隍庙、孔庙、天保寨、道韵楼、东岳庙、打破鼓、双流寺被誉为饶城七大奇特古迹。

三饶基础设施完善,投资软硬环境优良。

三饶镇旅游资源

三饶镇“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土楼鼎盛时可容纳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土楼墙厚1.6米、墙高超过11米。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如水井32眼,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土楼前后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2.饶平三饶溪东廖氏历史

饶平(Joepen),广东省潮州市辖县。

饶平置县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历代属潮州。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之意。

自古就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的美称。位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最东端,邻福建省,南濒南海,地处东经116°35′~117°11′,北纬23°28′~24°14′。

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694平方公里(占潮州46.21%),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136公里。全县辖21个镇、1个林场,总人口102万人(海外华侨人口:86万 )(占潮州总人口43.9%)。

[1] 饶平县北部千峰挺秀,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沃野,沿海岛屿罗列,港湾众多。全境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山、川、湖、海等各类生态资源兼备,高山、深谷、盆地、平原、海岸、沙滩,有“岭南佳胜地,瀛海古蓬莱”之誉。陶瓷业、茶叶和水产养殖业是饶平的经济支柱。

[2] 1907年4月11日打响的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亲自领导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第三次武装起义,比辛亥革命早4年。2010年6月3日饶平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全县列入国、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三饶“道韵楼”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林“镇风塔”、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等8处文物列入省级保护单位;饶平布马舞和三饶“采青艺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潮州饶平县老县城三饶镇古迹知多少

31.龙王庙:建于(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王县令与合邑绅士创建。

址在东门溪之右,与西来竺寺相连。共三栋,前栋大门楼、中栋正座祀奉龙王爷、后栋祀三山国王。

与天后宫隔溪相对 33.澄清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址在按察分司之右 34.儒林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址在文庙之左。(一中内) 35.宣化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址在府馆前之左 36.承流坊: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址在文庙之右。

(一中内) 37.五麟坊:始建于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址在南门街,举人翁理建 38.双凤坊:始建于明成化癸卯年(1483年)址在儒林坊之前,举人陈兴成等建 39.进士坊:建于明成化丁未年(1487年)址在南门街,进士翁理建 40.六桂坊:建于明弘治壬子年(1492年),址在府馆之右,举人周用等建 41.衣坊: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址在南门街,为御史翁理建 42.经魁坊: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为进士陈天资建,址在南门旁 43.进士坊:建于明嘉靖癸未年(1523年),为进士罗普建,址在儒林门东街 44.牧爱坊: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原名帅正坊,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今名。址在县衙大门口角,面向天马山 45.迎思坊、驻节坊: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址在接官亭(大庵口)左右 46.府馆: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址在县治之西(现新饶小学东侧)。

深十五丈、广十三丈 47.布政分司: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址在府馆之西(现新饶小学址)。深二十八丈五尺、广十二丈。

清顺治乙未年三饶镇总兵吴六奇改建为镇署(总兵办公址),同治年间改为营将(兵营) 48.按察分司: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址在布政分司之西(今在老教堂之后,城隍庙之东侧),明崇祯年间,奉部文连同府馆变卖充饷,转为民居 49.阴阳学: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址在县衙大门外东傍栏之北 50.医学: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址在县衙大门外西傍栏之上。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翁五伦改为留祭预备仓 51.申明、旌善二亭: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址在县衙大门外(今派出所大门西侧马路旁)。

明崇祯年间,知县邱金声重修。

4.历史上的周培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

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

石岩官田至官田村 三饶镇官田村历史

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

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

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

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

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

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

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

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

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

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意思是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

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领旨出京,单枪匹马进入王辅臣军营。

周培公七进七出,终于说服王辅臣。王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培公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

图海派人驰报京城,康熙欣喜,颁发大赦令。次日,图海命周培公携带皇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

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继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

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

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

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

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葛尔丹率众叛清。

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戌边,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

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

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

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

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5.关于兰姓的历史与现代

渊源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

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

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渊源二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渊源三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渊源四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渊源五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渊源六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渊源七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渊源八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渊源九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

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

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渊源十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

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

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渊源十一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

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渊源十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

6.官堂村的名字来历

官堂村,位于南村镇的西北部,距市桥10公里、大石都是5公里,珠江河和兴南大道经村前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在册人口450户1660人,外来人口约2000人。全村可分为四部分,东、西为工业区,南、中部为住宅和商业区,北部为农业耕作区。

官堂村位于南村镇西部,村域面积2.25平方公里。2012年,官堂村在册户籍人口1697人,户数570户。

村集体年收入约为738.60万元,人均收入15846元。官堂村西临番禺大道,南大干线在村域内穿过,地铁七号线在村内穿过,部分位于正在建设中的万博商务区范围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