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战败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的什么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的什么外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实行的什么外交政策
绥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对外政策上就主要表现为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主要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
主要原因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法国的颓势是绥靖政策出台主因。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
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军的预备队共 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 4—5年以后。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 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 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6月3日,德军数百架飞机开始空袭法国机场及重要目标,法国失去了制空权, 900余架飞机被摧毁。 5日拂晓,德军兵分两路在180km的正面上实施进攻。“B”集团军群由于遭法军顽强抵抗,每昼夜仅前进5-7km。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德军投入预备队 22个师,于13日突破法军防线;“A”集团军群在瓦兹河和埃纳河之间实施突破,于 12日到达巴黎东北的马恩河后继续向纵深发展。“A”、“B”两集团军群实施钳形攻击,迂回巴黎,前出到马奇诺防线后方。 14日,德军“C”集团军群按计划在 50km宽的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法军腹背受敌,其防线很快被突破。同时,德军未经战斗便进入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挂起了德国的“+”字旗。 17日德军攻占斯特拉斯堡,近 50万法军被歼。 22日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享茨格将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战事遂告结束。战争中法军亡 6万余人,伤 30万人,被俘 200万人;德军共伤亡 14.6万余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总统
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姓名:富兰克林·D.罗斯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美采取什么政策
绥靖政策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外交背景
欺骗英法等国,内部积极准备发动闪电战!!
而英法等则采取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信封吗?
有啊,古代就有写信的了,邮票的历史也比二战早很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有什么政策
对华:
第一,殖民东北,到1950年代完成东北日化。
第二,促使中国正府妥协,成为日本附属。而日本则掌控中国主要经济正治命脉。
对西方:
第一,占据西太平洋,并建立完整坚固的占领区,有可能则占据大洋洲,并在20年里完成日本化改造。
第二,迫使美国和西方谈和,承认日本利益区。
第三,对苏继续实行平和政策。以观其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明了什么车?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汽车普及,汽车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然后在世界范围内汽车得到普及,到了9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普及汽车。汽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拥有量最大,使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为什么投降
法国国土没有战略纵深,在战争一开始又因为防御策略失误,过于迷信马其诺防线和阵地战。
这一条法国用了十一年时间,每年花费国防经费的一半投入其中的在当时来说的超现实工程,是人类当时工业设计的巅峰。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法国以举国之力修建得固若金汤的防线,却被德国部队简简单单地绕过,并且彻底地和法国本土孤立了起来,只发挥了一点路障的作用。
客观地说马奇诺防线本身虽然不至于坚不可破,但是无疑是当时整个世界最为尖端的筑城工艺的体现,任何军队想要正面突破它,都需要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而法国当时的战略布局就是用这一条防线尽可能地阻碍敌人的进攻,争取足够的时间来组织防御。
要知道理论上完整的马奇诺防线是完全掐断了敌人迂回绕后的可能,只是法国人在开始修建这条防线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条防线超出的预算远超想象,耗费的时间更是令人绝望。无奈之下,法国人只好调整修建计划!
法国色当城东,法国—比利时边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国参谋部认为阿登大森林和莱茵河一样,是安全可靠的天然屏障,在阿登森林之后,便是比利时边境,直达英吉利海峡。这一段防线,法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再修筑工事,而且法国参谋部认为他们的盟国比利时本身对法国来说就是一处很好的缓冲区,可争取八天时间来组织防御力量。然而这一结论是按步兵行进速度得出的,可当时德国人已经实现了摩托化和机械化。所以,德国军队就是从此处进行突破,抓住了这堪称阿克琉斯之踵的破绽,马奇诺防线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马奇诺防线耗费了法国人太多的心血,给了法国人太多虚无缥缈的安全感,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当时的法国士兵整日里无所事事,既不作战,也几乎不训练,更不操练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战术。法国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无用处的野战工事,以及享受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他们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轻松的战争”。直到马奇诺防线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就被孤立,这让当时的法国军队感觉天塌地陷,无所适从,抗意志薄弱到了极致,从而才在短短的两个星期之内就彻底放弃了武装抵抗。
甚至可以说,马奇诺防线的陷落,让近两百万盟军战士成为了德国人的战俘和奴隶,让盟军在整个欧洲的局势彻底崩坏。究其根本,马奇诺防线的诞生其实是法国“大规模进攻”理论和“完全防御”战术思想的体现,是整个法国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思想已经彻底落伍的体现。就这样马奇诺防线成为了千古笑柄,从此专门用来形容看似表面坚固,实际毫无价值的东西,而当时的整个法国最高统帅部,也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同时成立以贝当元帅为首的亲纳粹“维希法国”。由于英国担心法国舰队为德国所索俘虏,英国派舰队击沉了法国舰队,由此造成了维希法国和盟国的敌对关系! 二战中,有不抵抗的法国和抵抗的法国。 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要挟总理雷诺让位,向德国投降,其本土被分裂为占领区和自治区。1940 年6月22日法国同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后,“政府”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7月10日胁迫国民议会通过废黜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兰西国家”,贝当出任国家元首,标榜“劳动、家庭、祖国”,进行“民族革命”。 海军拒绝往第三国拘禁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被英国袭击,残存舰队基本返回本土土伦港,保持中立,同时与英国断交(但与美国有外交关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维希政府先后由赖伐尔、弗朗丹、.达尔朗执政。在约占法国1/3领土的统治区内设立特别部和特别法庭,镇压一切爱国运动,取消选举、言论和出版自由。取缔工会,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总体国家,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完全投靠纳粹德国,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关系,支持希特勒在欧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愿军”对苏联作战。当时除英国之外的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为代表法国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决定实施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两国军队于11月8日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实施登陆,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及尔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此时盟国争取了维希政府的总督达尔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实施占领全法国的行动,维希政府将其全部统治区交由德军占领,海军为维持名誉全部自沉于土伦港。 1944年8月盟军(含自由法国第7集团军)从法国南部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成员在战后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与囚禁,赖伐尔战后被处死刑,贝当原本判处死刑,后因为一战战功之故被戴高乐特赦,改判无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岛屿的一个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乐则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在法国第5军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任第4装甲师准将,他提出了针对德国闪电战战术建设机械化部队的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在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同年6月6日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主张抵抗纳粹德国的进攻,后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叛国”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第一次在伦敦向法国发表广播演说,呼吁同胞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6月25日,创建并领导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后改称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14日法国的国庆节,戴高乐将军检阅了首批“自由法国”的战士。一周以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1943年自由法国总部从伦敦移到阿尔及尔,就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3年5月,共产党等16个政党团体在法国国内共同组建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戴高乐派往国内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到44年3月,法国国内各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联合为统一的内地军,戴高乐的海外军团主要由从敦克尔刻撤退英国的军队和爱国人士、北非反正军队组成,随盟军和德军进行战斗,军队编制组成达到集团军级。很多战士远赴苏联,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诺曼底”飞行团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后3天回到巴黎,任临时政府主席兼国防部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并拥有对德占领区。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