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坡镇平城村 黄坡镇那罗村历史
黄坡镇那罗村历史
一、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二、关于吴川历史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的先民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粤,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589年(隋开皇九年)废平定县设置吴川县,唐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五代南汉属罗州,公元982年(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属广南西路辩州;982年(太平兴国五年)改辩州为化州,吴川随隶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属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属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历史。
2000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12个镇,总人口82248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2年,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2个镇(兰石、覃巴、吴阳、中山、黄坡、振文、樟铺、板桥、塘㙍(㙍字为“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159个村委会、28个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覃巴、吴阳、黄坡、振文、樟铺、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长岐、浅水、王村港),其中黄坡镇合并了中山镇,塘土叕(“土、叕”两字合为一字)镇合并了板桥镇。
三、叶问咏春与罗村历史的渊源
叶问 (1892年—1972年12月1日),佛山桑园叶族人。
祖籍为罗村联星潭头村人,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
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认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曾习龙形摩桥,得知叶问为咏春拳陈华顺门人,即行拜师学技,并请叶问在九龙深水的大街饭店公会公开传授,使咏春拳技推遍九港九每个角落。 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对咏春拳术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武德人品以堪称楷模,所以叶问终老后咏春拳派同人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七十岁的叶问,其功力并不逊色于青壮年时代,时在香港黑社会抢劫之风最盛时期,因此叶问常在夜间四处巡视维护地区治安,一旦见到有流氓劫匪出刀意图抢劫路人,往往只见黑影一现,叶问就以疾风式的蹬踢踢向流氓,霎见劫匪被踢出数十尺之外倒地不起。利达街也因此成为香港唯一安宁的地方。
叶问也因此多次受到香港政府的表彰,得到“优秀市民”的称号。 叶问大师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至今已过三十多年光景。
咏春拳一代宗师,精神永在,为后世门人之敬仰。有后辈著名诗人申宝峰曾题曰《咏春》:“武林绝学数咏春,刚柔相济泣鬼神。
寸劲突发人难躲,凤眼柳叶夺人魂。” 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将咏春拳从佛山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
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四、广东吴川市黄陂镇
中学位于吴川市黄坡镇城区西边,东临鉴水,南近鉴西河,东南紧靠新改建后的325国道。
地处黄坡中心,交通方便,是办学理想的地方。 该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普通全日制完全中学。
前身为“川西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17年(公元1837年),辛亥革命后改办为六年制高级小学。1940年招初中,改名为川西中学;1943年招高中,成为完全中学。
历史沿革,几度易名。1988年经校友及各方强烈要求,上级批准该校恢复“川西中学”的名称。
该校占地面积429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100平方米,有教学楼三幢,科学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两幢,综合楼一幢,教师宿舍楼三幢,学生膳堂一幢(同时可供1400人就餐),场室设施一应俱全,教学设备先进,两个电脑室,其中一个电脑室的40台机均可供教师制作教学软件;两个电脑平台室,安排专人管理,配合教师上课。全校班班教室都安装了电视机,配备影碟机、收录机、投影机、银幕,实现“四机一幕”。
十年巨变,形势喜人。如今,置身于川西中学校园,宛如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花园,校园环境幽雅,绿化、美化、文化,立体纷呈,校园动静分明,布局合理。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德育工作,坚持以爱为本,以德育人。创办扶贫助学“爱心基金会”,成为该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被吴川市教育局树为先进典型。
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分层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该校1996年被评为吴川市“普九”先进单位。
同年被评上湛江市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湛江市双优学校。96、98、99年获吴川市初中教学管理年评一等奖,高考、中考连年获捷,多年被评为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
今年高考中考又创佳绩,高考上本科线以上44人,上第四批以上线131人,在湛江市五县市面上中学排名第三,荣获湛江市高考先进单位;中考考上湛江一中4人,考上吴川一中26人,占全吴川市22所市办中学上线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吴川市中心:梅录镇 梅梅镇位于吴川市东南部,是中共吴川市委和吴川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面积36平方公里,市区13平方公里。下辖14个管理区,其中5个农业管理区。
工业主要有石化、塑料、化工、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建材、酿酒制糖、陶瓷、造纸、印刷等行业,商贸活跃。这里依江傍水,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素有“小佛山”之称。
现在按海滨旅游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新市区道路宽敞笔直,宾馆、商场、学校、邮电、供水、供电、医院等服务设施齐全。交通通信发展迅猛,国道325线、梅化线穿城而过,从梅菉港溯江而上可通高州,顺流而下出海可达香港、澳门等地。
筹建中的博茂港,可泊万吨巨轮,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直拨国内外。梅菉历史悠久、文化事业发达。
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三绝,享誉南粤,舞貔貅晋京表演扬名九州。
五、狮山镇的历史沿革
1995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狮山街道成立,首次以镇街身份出现。当时的狮山共有12个管理区,包括原小塘镇、官窑镇的部分区域,以及罗村镇的招大、穆院、白沙桥、塘头等地。
2005年1月,南海进行新一轮区划调整,小塘、官窑、松岗、狮山合并为狮山镇,新辖区面积达258.9平方公里,成为南海第一大镇。
2013年3月,罗村街道、大沥镇西部5个社区并入狮山镇,新狮山总面积330.6平方公里。新设大圃社会管理处管辖包括原属大沥管辖的颜峰、兴贤、潭边、横岗、高边5个社区居委会和长虹岭工业园以及仙溪地区。新设罗村社会管理处管辖包括塘头、招大、白沙桥、穆院和原有的罗村街道社区。
六、平定镇的历史
平定镇位于广东省化州市北部,地处两广、三县(市)、九乡镇交汇点,东邻那务镇、播扬镇,南临合江镇,西靠广西陆川县清湖镇、古城镇、北流市石窝镇和廉江市石角镇,北连文楼镇、东华镇。
截止至2008年底,全镇下辖24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圩镇面积5.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1万人。镇党委下辖53个党支部,一个党总支部,共有党员2140名。
全镇共有村“两委”干部144人,镇政府在岗干部职工158人。 平定镇区位优势凸显,水、陆交通便利,车流、人流、物流量大,是粤桂边陲重镇和两广交流的重要窗口镇。
镇内钛矿探明储量达1000多万吨,居广东省第一位,有“钛矿之乡”之称;也是化橘红的主产地,有“橘红之乡”美誉。是广东省经济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工业卫星镇和茂名市“岭南杯”达标建制镇。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平定镇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七烈士为革命胜利英勇就义的革命教育基地——天堂障,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热情的场所;百年保护老树——平山古榕,已列为该镇旅游开发项目,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实地参观考察。古树参天,海拔500多米的山心岭自然风景区,是渡假避暑的好去处。
十五公里的化橘红长廊贯穿10000多亩的化橘红基地,两边橘树成荫,橘花飘香,风景宜人。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 2005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1.08亿元,同比增长5.3%;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3.4亿元,同比增长1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93万元,同比增长8.6%。
2005年全镇实现税收收入695万元,完成任务的10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70元,同比增长3.5%。全镇的用电量达1220千瓦,同比增长33%。
2008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7.57亿元,同比增长5%,农业总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财政总收入5024.1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6.4亿元,同比增长6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1元,全镇的用电量达1520千瓦,同比增长24.6%,居化州市市首位。 工业 工业发展形势喜人。
建立了1560亩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平定第二工业园区——蓬利工业园区。全镇共有乡镇工业企业1535家,其中民营企业1200多家,港台商投资企业5家,投资金额超亿元,初步形成了毛织、钛矿、铁矿、化橘红、竹木加工工业群。
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工业经济成为该镇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业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了1.4万亩化橘红、1.5万亩蚕桑、5千亩南药、7万亩速生丰产林四大农业基 化橘红地及5千亩香蕉基地。2008年来,该镇按照致力打造‘化橘红第一镇品牌’和‘全球化橘红生产单项冠军’”的发展战略。
2008年共完成化橘红新植面积2000多亩,全镇化橘红种植面积已达16000多亩。同时,规划建设了从“翰堂石踏路口——积田大岭——马力橘红坡”15公里化橘红长廊。
该镇化橘红被列入广东省“一乡一品”项目,广东省实行一扶五年,初步打响了平定化橘红这个农业品牌。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镇内建有占地200多亩的东门垅大型商贸区,是粤西镇级最大的农贸市场和两广产品贸易的中转站,镇内拥有上档次的酒店、超市等餐旅及商品流通企业25家,批发零售业一大批,年边贸营销总额近亿元。 [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教育强镇工程扎实推进。
2008年来,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建设了那宾小学综合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完成了沙坡小学的改薄工程。为平定中学、圣古中学、平定小学等多间学校新配置了80多台教学电脑、8个多媒体教学平台、全镇各中小学校逐步实现了办公电脑化和教学自动化。
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居全市农村学校前列。全镇有省一级学校1间,茂名市一级学校2间,化州市一级学校6间,美丽校园10间。
[编辑本段]交通网络 交通公路网络不断完善。省道S285线平定路段已完成扩改,平定至新华路段已完成了水泥硬底化铺设。
平定—播扬线、平定—文楼线扩改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平定—清湖线、平定—古城线已全面规划扩改,全镇已建成250多公里上等级的乡村硬底化公路;平定客运站于2007年完成了升级改造,站场面积5800平方米,43辆长途大巴客车直通珠三角各城市,113辆短途中巴客车穿梭于周边市镇,每日途经旅客近万人次,货运车217辆,每日货流量1000多吨,是名副其实的化北乃至两广边区交通、商贸中心。 [编辑本段]城镇建设 城镇化建设大手笔推进。
平定镇2008年投入资金8600多万元,编制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编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启动和盘活了竹根围开发区,开通了沿江西路,完成了西区沿江路总长800多米的防洪堤工程、人行道的铺设、绿化树的种植及路灯的安装等工程;完成了人民桥头与东门垅开发区之间的沿江路建设工程;建设了集运动、玩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组织了水贵埚、福善车、江南小区以及国土所前面等四个小区开发,城镇化建设得到大手笔推进。
圩镇面积已拓展到5.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二堤三桥四路五区”的格局,并实现了4条主街道、26条横街全部硬底化、绿化、美化、亮化;镇内建成了粤西镇级最大影。
七、南海县的历史
南海是“南(海)番(禺)顺(德)”的一部分,是本地人(Punti),即粤人的重要聚居地。 6000年前,南海开始出现“西樵山文化”。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设于番禺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十年(公元590年)以原南海郡中心和郡治所在地设置南海县(一说南海郡改置南海县(荔湾区志),管辖广州府城,同时为县城。
唐属广州都督府。
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属广南东路,五年属广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属广东道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广州府。
清沿明旧制。
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州府废除,属粤海道。
(注:上述“广州”“广州府”等同名的政区不是今日“广州市”,需分清楚“广州市”“广州(府)城”“广州府”“广州”的关系;不能混淆,将其当成同一者。)
1912年县署迁佛山镇。1920年废道后直属省。民国21年(1932年)属中区绥靖公署,25年(1936年)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期间,县治曾迁九江西岸。 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1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佛山撤镇设市,南海县与之分治,县人民政府仍驻佛山市城区。
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属珠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中行政公署;
1956年3月至1958年11月属佛山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至1959年1月属广州专员公署;
1959年1月至1967年3月属佛山专员公署;
1967年3月至1968年3月属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
1968年3月至1979年3月为佛山专区(1970年10月起改为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1979年3月至1983年6月属佛山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6月,广东省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佛山地、市合并,南海县隶属于佛山市。
1988年7月,经民政部同意,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桂城镇。
1992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撤销南海县,设立南海市,省直辖,佛山市代管。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同意撤销县级南海市,设立佛山市南海区。以原县级南海市的行政区域(不含南庄镇)为南海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南海大道。
2005年,南海区调整部分镇(街)行政区划(粤民区[2004]104号文): 撤销和顺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里水镇;撤销金沙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丹灶镇;撤销沙头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九江镇; 撤销狮山街道办事处、松岗镇、官窑镇、小塘镇,合并设立狮山镇,狮山镇面积达258.9平方千米; 撤销罗村镇,设立罗村街道办事处;撤并桂城、平洲街道,组建新的桂城街道,办事处设在原平洲; 撤销大沥、盐步、黄岐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大沥镇,新辖区户籍人口将达24.4万。保留西樵镇现行政建制。
为方便群众办事,利于管理,分别在桂城街道设置平洲管理处;在大沥镇设置大沥、盐步、黄岐办事处;在里水镇设置和顺办事处; 在狮山镇设置狮山、小塘、官窑、松岗办事处;在丹灶镇设置金沙办事处;在九江镇设置沙头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