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库尔提拉斯怎么去麦卡贡 贡去乎地名历史沿革

火烧 2022-08-11 07:14:00 1050
贡去乎地名历史沿革 1.呈贡区的历史沿革呈贡历史悠久,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昆明人”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期,呈贡属于古滇国的中心区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

贡去乎地名历史沿革  

1.呈贡区的历史沿革

呈贡历史悠久,在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昆明人”在此生息繁衍。

春秋战国时期,呈贡属于古滇国的中心区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古滇国区域设置益州郡,呈贡属于益州郡谷昌县地,历经汉晋南北朝而未改。

隋唐时期呈贡为昆州益宁县地。南诏大理国时期,呈贡属于三十七部强宗部,彝族先民建有呈贡城。

元平大理后,先于宪宗六年(1256年)立呈贡千户,隶属善阐万户,下辖呈贡、诏营、切龙、雌甸、塔罗、罗忽、安江、安棚、大吴龙和乌纳山区。至元十二年(1275年),割呈贡、诏营、切龙、雌甸、塔罗、罗忽6城及乌纳山区首置呈贡县,为中庆路晋宁州领县。

由于原呈贡千户所辖的南部地区被分设为归化县,所以区域明显缩小。不久呈贡县改为晟贡县。

明洪武16年(1383年)复为呈贡县,下辖4里。清康熙7年(1668年)归化县制撤销,所辖2里并入呈贡县,并废里改乡。

清雍正五年(1727年)呈贡县改属云南府晋宁州领县。民国呈贡县直隶云南省。

1927年,呈贡县所辖6个乡改为4个区,区下共辖69个乡(镇)。1950年1月12日,呈贡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云南省玉溪专区,下辖平原、三台、果园、七星、梁王、海宝6个区。

同年8月,并平原、三台为平原区,并果园、七星为果园区,并梁王、海宝为梁王区,3区共辖27个乡。1958年全县建为乐园、幸福2个人民公社,下辖19个管理区。

同年12月10日,呈贡县建制撤销并入晋宁县为呈贡人民公社。1961年4月从晋宁县划出龙街、吴家营、大渔、洛羊、马金铺5个人民公社成立呈贡区,隶属昆明市。

1963年呈贡区增设七甸人民公社,全区辖6个人民公社。1965年9月1日恢复呈贡县建制,仍隶属昆明市。

1984年全县撤公社建为1镇6区,下辖59个乡、3个乡级镇和3个乡级办事处。1988年区(镇)改乡(镇),全县设龙城、洛羊2个镇和龙街、七甸、吴家营、大渔、马金铺5个乡,下辖65个办事处。

1999年龙街乡更名为斗南镇,全县辖4乡3镇。2003年5月,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现代新昆明的战略构想,呈贡县的龙城镇、洛羊镇、斗南镇、吴家营乡、大渔乡的160平方千米区域被确定为现代新昆明的东城区,后又称为呈贡新城,2006年9月后改称为呈贡新区。

2007年12月,呈贡县所辖龙城镇、洛羊镇、斗南镇、吴家营乡建制撤销,分别设立龙城、洛羊、斗南、吴家营4个街道,其辖区范围分别为龙城镇、洛羊镇、斗南镇、吴家营乡的辖区范围。2008年5月1日,呈贡县马金铺乡的86.88平方千米范围由呈贡县人民政府委托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大渔乡的24.99平方千米范围由呈贡县人民政府委托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管理,洛羊街道的71.44平方千米范围由呈贡县人民政府委托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全县辖区面积461平方千米,实管龙城、斗南、吴家营3个街道和七甸乡,实管面积277.69平方千米。

2008年9月23日后,呈贡县按照县改区的体制机制,强化区的功能,弱化县的功能,减少行政层级,县、新城管委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实体化管理改革:成立“gcdzg昆明呈贡新区工作委员会”和“昆明呈贡新区管理委员会”,并与gcdzg呈贡县委员会和呈贡县人民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成立呈贡新区洛龙乌龙、雨花吴家营、龙城斗南片区建设指挥部和呈贡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为“三部一委”),实行指挥长(主任)负责制,各部(委)设定人员为50人,主要职能是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征地拆迁、农民安置、招商引资、经营管理、社会事务等,并完成新区党工委(县委)、新区管委会(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明确了各部(委)建设管辖范围、机制体制、人员编制、管理权限、工作经费、内部机构设置及各部(委)领导组成人员、片区实体化管理办法。

同年10月6日,呈贡县将实际管理的4个乡(街道)调整设置为7个街道,为新区党工委(县委)、新区管委会(县政府)派出机构。一、保留龙城、斗南、吴家营3个街道。

其中,龙城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9.47平方千米,辖城内、古城、龙街3个社区;斗南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11.27平方千米,辖殷联、斗南、梅子、江尾、小古城5个社区;吴家营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56.39平方千米,辖万溪冲、前卫营、段家营、刘家营、柏枝营、缪家营、郎家营、中庄、王家营9个社区。新增设洛龙、乌龙、雨花3个街道。

其中,洛龙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17.76平方千米,辖洛龙、吴家营、白龙潭3个社区;乌龙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18.41平方千米,辖上可乐、下可乐、乌龙、七步场、三岔口、松花6个社区;雨花街道行政区划面积为16.54平方千米,辖下庄、雨花、回回营3个社区。七甸撤乡改街道,行政区划、辖区面积不变。

2009年,七甸乡和已托管的大渔乡、马金铺乡先后撤乡改街道。2010年7月1日,呈贡县七甸街道的126平方千米范围由呈贡县人民政府委托阳宗海管理委员会管理。

2011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同意云南省调整昆明市。

2.鄫国的历史沿革

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十二月,鄫国遭到南方淮夷的侵凌,向鲁国求援,鲁僖公不举兵。鄫子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与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齐国征召各盟国大批役人,赶至鄫国修城池。役人举行暴动,筑城计划中止。

鲁僖公二十年(前640年)六月,宋襄公欲称霸主 ,邀滕、曹、邾、鄫等国会盟,宋襄公令邾文公将鄫子绑架,押到次睢之社(今临沂城东北),以祭次睢之神的名义,杀死鄫国国君。

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秋七月,鄫国遭到邾国侵犯,鄫败,鄫子被邾国杀害。 太子即位,便请求鲁国庇护,鲁国派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成了鲁国附庸。

鲁襄公四年(前569年)春,莒、邾结盟,反对鄫国属鲁。为求得霸主晋国的支持,鲁襄公和鲁国大夫孟献子专程去晋国,请求晋悼公同意鄫国归属鲁国,并向晋国解释:“鄫国不向晋国交纳贡赋,鲁国地域褊窄狭小,交纳贡赋少,无法满足晋国的要求,鲁国因此希望得到鄫国的贡赋支持晋国。”晋悼公同意了鲁国的请求。同年十月,莒国、邾国从东西两面出兵进攻鄫国。为救援鄫国,鲁国派大夫臧孙纥率鲁国军队攻入邾国,但狐骀(今滕州市木石)一战,鲁败。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夏季,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晋悼公正式批准,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九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会盟时,鲁国仍叫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这年冬天,季文子去世,未到国都曲阜或封地费邑安葬,而葬于属于鄫国土地的“西丘”。

鲁襄公六年(前567年)前秋天,莒国军队进入鄫国,因鄫国疏于防备,莒国军队占领鄫国城,杀死鄫子,鄫国灭亡。

鲁襄公七年(前566年)春,郯子、小邾国君穆公,相继朝拜鲁襄公,寻求支持。《左传》中记载的莒灭鄫后的6年间,边界武装冲突4次,鄫国城池被反复争夺。但莒国不甘拜下风,联合邾国,经常向鲁国挑衅。晋国新立国君晋平公加以干涉,在溴梁(今河南济源西)盟会上责令莒、邾两国将占领的鄫国土地交给鲁国。

鲁襄公九年(前554年),又在督扬(今长清区东北祝阿故城)盟会上拘捕了邾悼公,强行划定鲁邾两国边界,将邾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鲁国,并迫使鲁莒两国休战,通过谈判方式解决两国争端。

鲁襄公十年(前553年),鲁国大夫孟庄子和莒国使者在向地(今向城镇)会盟,莒国正式承认鲁国对鄫国土地的兼并。鲁国在今兰陵设立“次室”(“公室”为鲁都曲阜)为行政管理机构。

3.台湾地名的沿革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台湾地名沿革 来源:中国台湾网 夏禹——岛夷《尚书·禹贡》扬州之项有:《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注:卉服—绵衣;织贝—镶有贝壳的布料;锡—承受旨意。)

根据尾崎秀真先生的说法,“岛夷”应该是指台湾的当时的居民,贡物的织贝是当地居民泰雅人的珠衣。 《禹贡》是《尚书》的一个篇名,而《尚书》是中国一部最古的历史书,《禹贡》叙述四千年前的中国地理,把当时的中国分九州,扬州是东南方的一州,北到淮河,东南到海。

《尚书·禹贡》篇中的意思是:东南海岛上的夷人,穿著锦服,用竹器装着缀系有亮贝的布料,包裹着橘柚特产,等待锡命来进贡,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台湾地处东南海上,所说岛夷的情形,与台湾当时的居民的情形相同,所以有的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台湾已与大陆有交流。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夷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库尔提拉斯怎么去麦卡贡 贡去乎地名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 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

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

4.荆州地方的地名

三国时期所谓的荆州城并不存在,习惯上把江陵称为荆州,亦是东晋时期的事。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89年),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也就是从这时才开始了江陵作为荆州首府的历史。从时间上推移,这时已距三国争霸荆州有一百八十余年之久了。 既然三国时期的荆州城不复存在,那么,这时的荆州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这是一个历史地理常识问题。首先要从地名概念上搞清楚,其次要把历史沿革和变迁搞清楚。在地名概念上,很多人混淆不清,把行政区划等同一个具体的城镇;反之,又会把一个具体的城镇等同一个行政区划,以至于犯一些赏识性的错误。如在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上,有人就简单依据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说,硬要否定“隆中说”。岂不知,三国时并无所谓的南阳城,今日之南阳,那时叫宛城,南阳只是一个郡名,就象河南是一个省名一样。 把地名概念和历史沿革搞清楚了,荆州在何处的问题亦就迎刃而解了。 东汉时,中国划为十四个州,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复禹贡九州,把天下又重划为九州。荆州作为富庶之乡及战略要地,始终都是州的规格。荆州当时管辖南阳、襄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八郡。其间区划稍有变动,但大体上管辖着今河南南部、湖北全部、湖南全部等地区。荆州的首府自刘表任荆州牧始,便设在襄阳。因此,当时的襄阳便成为荆州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赤壁之战后,荆州地盘被魏、蜀、吴瓜分,曹操占有襄阳以北地区,孙权占有江夏及南郡大部,刘备占有长江以南地区。江陵是南郡的治所,曹仁兵败后弃江陵北上,江陵为周瑜占领,孙权便委周瑜为南郡太守。同时,孙权作为孙刘联合抗曹取胜的回报,表刘备为荆州牧,驻守江油口,后改名为公安。吴兵驻守江陵直到建安十九年,计有五年之久。如果人们硬要把江陵等同于荆州,历史上所谓的刘备借荆州,关羽镇荆州,那不更是滑稽之谈了吗!因为当时江陵并不在刘备控制之下,何谈借与镇呢? 很显然,当时之荆州,只是一个行政区划,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地点(城市)。人们误把江陵作荆州,只能说是犯了时空观混乱的错误。尽管东晋以后江陵并称荆州,但那毕竟是百年之后的事了。

5.汝南的历史沿革

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氵隐)强、富波、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寝、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 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寝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氵隐)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

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

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

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580年)改为舒州。

隋开皇初年(581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 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762-779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

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1965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汝南县为驻马店地区辖县。

2000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汝南县为驻马店市辖县至今。

6.关于禹贡地域图

世界最早的历史图集

世界上最早的历史图集是在河南洛阳编绘成的。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部地理名著--《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贡品和交通等情况。到了魏晋期间,因为年代久远,《禹贡》中所 记载的内容已经变化,于是,裴秀便参考收集到的历史地图,结合晋朝的行政区划,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和疆域的基础上,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 裴秀,字秀彦,魏晋时期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公元223年(曹魏黄初 四年),原任魏尚书仆射,公元265年(晋泰始元年),晋灭魏后出任晋朝司空(相当于宰相),当时京都在洛阳。他领导和亲自参与历时数年完成了历史名著《禹贡地域十八 篇》。他在该图序言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辩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里,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应该遵循六条基本原则。其中:分率就是比例尺,准望就是方位,道里即是距离,高下就是相对高度,方邪就是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就是实地的高低起伏距离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今天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裴秀几乎都考虑到了。《禹贡 地域图十八篇》不仅绘有新的郡国、府县政区划分,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历史上各王朝曾经举行会议的会址、签订条约的地点和古地名等,皆一一标示出来。 在他之前不久,有人绘制了一幅《天下大图》,规模宏大,据说"用缣八十匹",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不便携带、阅览和保存。于是裴秀运用制图六体的 方法"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缩绘成约为一百八十万分之一的《地形 方丈图》, 这样就简便了。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纲要,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 理论基础。他绘制的《禹贡地域十八篇》是当时中国最精详的历史地图集。他所缩绘的《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应用了好几百年,裴秀在地图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在我国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世界地图史上也占有突出的位置。

7.什么叫地理沿革

沿革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文学科之一。

研究疆域政区消长和古今地名演变。从现代学科分析,沿革地理学主要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但不是它的重要研究对象和最后目的。

历史地理的研究深入开展,必将推动沿革地理研究的发展。作为历史地理学前身的沿革地理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公元1世纪,西汉的刘向写过疆域地理著作《域分》,给疆域地理志创立了端绪。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也以疆域政区为主体,是为历代正史记述疆域政区、建置沿革的滥觞。

以后正史几乎都有地理志。地方地理志起源很早。

自唐以降,更出现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所修《元和郡县志》、宋代乐史所修《太平寰宇记》,以至元明清三朝所修《一统志》,从内容到规模,都较正史地理志有所扩展。

宋元以来的地方志,都把建置沿革作为重要的记载内容。山川地理志上溯可及《山海经》、《禹贡》,但记载较略。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道为纲,阐述历代政区的分合、城邑兴衰等,构成研究沿革地理的一个体系。疆域地理志、地方地理志和山川地理志构成我国古代沿革地理的三大分支。

沿革地理成为专门学科,始于北宋。临川人吴澥著《历代疆域志》,通考宋以前历代地理志的材料而成。

其后学者研究成果很多。沿革地理在我国有着特殊地位,一向为历史学家所重视。

研究历史,对历史事件认真、彻底的剖析,必然牵涉到疆域政区的变迁、都邑的兴衰、地名的更易等,因此我国传统的“舆地之学”从来就是史学的一支。但沿革地理侧重于沿革,局限于古今异同的考订,很少超出这个范围。

20世纪30年代中期,顾颉刚等倡导组织的禹贡学会,提出了扩大、改造沿革地理,建立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地理学,使沿革地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