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史实 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一、义和团运动发起的因由及其组织性质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等大大刺激了列强,掀起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新一轮的侵略。
清政府为支付对日赔款,对内加紧搜刮,对外举借外债。
中国面临亡国的命运。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倡变法,向光绪皇帝不断地上书,阐述变法之理,帝感其诚。
1898年6月11光绪皇帝宣布变法,但在当时复繁纷杂的矛盾中,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镇压,变法失败。
帝国主义侵略者德国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于德国同法国经过多年抗争而最终获得了传教自主权,所以德国占领山东后,作为帝国主义侵略急先锋的传教士大批涌入山东。
洋教作为一种外来之物同中国传统文化勃然相悖。
上帝至尊的教义和对祖先崇拜的排斥,不禁触犯了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了中西之间深深地矛盾。

由于传教士的活动不受清朝法律的约束,不法之徒被教会的特殊保护伞所吸引而纷纷入教,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吸收的教徒中,不法分子的比例大增。
“村民为了实惠纷纷入教,他们入教都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如政治避难,逃脱债务,刑事诉讼或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不少人本来就是泼皮无赖,本来就与科举无缘,一旦有了传教士的撑腰,一些最糟糕的地痞无赖,一夜之间能成为村霸。
甚至常常在公堂上大获全胜。
”[1](P31)有时候整个村子同时加入的现象也常常发生。
中国农村的宗法制度受到了破坏,开始趋于不稳,民、教冲突日益加剧。
地方官员惮怕传教士,因为一个案子处理不好们就可能导致传教士们诉诸于各国公使,马上要求政府采取“炮舰政策”来向清政府施压,引起国家争端,从而导致自己丢官甚至丢命。
所以官府在处理民教冲突时往往偏袒教民。
与教民打官司,往往有理。
最终结果也是输。
普通百姓对传教士的特殊地位愤怒不已,对地方官所采取的敷衍政策甚为不满。
清政府的压榨剥削及晚清后期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畸形的经济发展,使得下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贫困,近代经济的改组过程,触目的表现为西方的机器夺走了小生产者的饭碗,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等的饭碗,洋纱的输入使得中国女红失业,成批成批的小生产者在这个过程里破产失业。
这些在社会变动中失业的船工、纤夫、停漕之后的运丁、破产农民和失业工人被抛弃出生活轨道之外。
这些品性本不相同的人汇成一体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社会力量。
社会孕育着大的暴动,一触即发。
鲁西北地区由于黄河流经此地特别易发生灾害,尤其是水灾。
1898年的大水,对农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已贫苦的生活,更加难以维持,数百万人处在死亡的边缘线上。
而冬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的干旱,更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对饥荒的担忧如同饥荒一样使人们处于不安中,于是流言四起,说天旱是由于神发了怒,神发怒是由于基督教和洋务呈泛滥之势。
这些言论在人们之间以揭帖的形式迅速散布开来。
加速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1898年冬季过后不久,神拳开始了反教活动,喊出了反洋口号。
此年10月赵三多领导的义和拳在山东冠县十八村聚众起义,这次起义可说是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标志。
1899年朱红灯领导的神拳在山东平原起义时也打起了义和拳的旗号。
义和拳在森罗殿战役时将义和拳遂改名为义和团。
义和团的“活动令人兴奋和激动,能缓解1900年华北华北地区许多民众挥之不去的忧虑情绪,使得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有机会大力改变他们的道义、政治和社会地位。
”[2](P99)
普通农民,退役兵丁,季节性雇工,城市里的帮会成员及因干旱造成的大量的事业游民,纷纷参加义和团。
人们参加义和团的原因,正如同不法教民一样,入教是为了寻求一个庇护,那些参加义和团的平民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庇护,义和团的降神附体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从来都是弱势力的群体,更由于自然灾害而虚弱不堪,降神附体能使人一下子武功高强,刀枪不入,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太大了,精神附体给了他们心灵上的安慰。
使他们相信加入了义和团。
练就了降神附体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强健,可以免遭别人欺侮了。
参加义和团的另一个原因也还在于,此时义和团蓬勃兴起。
因义和团是一个松散的群体,无组织无纪律,一些入团的人长期收到的压抑一时爆发出来,有时乱杀无辜,加入义和团最起码可以保护自家人免遭无辜的灾难。
更有一些人随波逐流。
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的迅速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此前几十年民众反洋教的历史积累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
各地存在的民间组织为其需素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各种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义和团在早期斗争阶段,大都在农村里分散活动。
各地义和团的人数多寡不一,而其所属支派也各不相同,组织上也互不统属。
据有的学者考察“不同地方的义和团分别由梅花拳、神拳、大刀会等组织更名而来,因此各地义和团组织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3](P54) 有的学者也指出义和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斗争需要,由义和团等农民结社的部分组织与地主民团的部分组织二者逐步结合而成的一个短暂的、松散的爱国团体。
”[4](P6)他们的武器落后,盲目的排外,而且在义和团爆发后 ,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一口号,表达了义和团的政治主张,但这个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义和团员们不但杀外国传教士,而且与外国有关的一切也尽毁灭,包括帝国主义的技术和产品。
由此可见,分散性、松散性、落后性、盲目排外性成为义和团组织的重要特点,
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清政府、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战争发生在清政府、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间。
战争的各个阶段这三者的关系在不断地惟妙惟肖的变化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清政府的上层统治阶级。
戊戌政变之初,康有为经香港逃亡日本,梁启超直接逃亡日本,得到了英、日的庇护,慈禧深感不满。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重新控制了政权,慈禧在顽固王公大臣的怂恿下,处心积虑的想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
列强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声音,特别因为英、日等国的干涉使得慈禧的愿望未能实现。
慈禧对列强干涉其“家务事“非常不满。
当时社会上还传言列强将逼慈禧归政于光绪。
这意味着让慈禧交出国家的统治大权,而这也是慈禧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些事情使得慈禧和以载漪等为首的顽固派大臣们更加痛恨列强公使。
列强们的所作所为及身边顽固派抗洋大臣们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慈禧的对内外政策。
在与列强矛盾加深之时,具有执政经验的慈禧与列强又不敢公开的抗衡,于是当山东教案愈演愈烈之时,慈禧采取“剿抚”并用措施来敷衍列强,没从真心里镇压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
在袁世凯赴山东时,慈禧曾于十天之内连发三道谕旨告诫袁世凯,对义和拳不可一意剿杀,总以弹压解散为第一要义。
但是山东境内在袁世凯的强硬政策下,义和团开展活动阻力较大,义和团员们被迫转入京津地区。
慈禧太后连派刚毅等人前往义和团活动地区考察。
刚毅给慈禧的建议是义和团宜“抚”,不宜“剿”的结论,加上载漪等在旁边的鼓动,慈禧最后下了”招抚“的决心。
以载漪为首的“主抚”派,依靠自身在清政府的实力地位和利用国内舆论的支持,在清政府中逐渐占了上风。
清政府宣布“招抚“政策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流氓头子开始群起设立坛口。
以拥护义和团为幌子,以求利、保身为目的,他们对义和团的发展起着破坏作用。
6月21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
但慈禧太后大耍两面派的手段,她一面派兵围攻使馆,但又多次暗地里派人给使馆送西瓜、蔬菜、白面等食物,并命令在北京东交民巷北边的桥上竖起一块“奉上谕保护使馆”的木牌。
她又一面表示了和列强开战的决心。
7月3日谕令“现在中外业已开战,断无即行议和之事”[6](P187)“各将军督抚务将‘和’之一字先行扫除与胸中”。
8月4日还赞扬“义和团民,同心同德,以保护国家,驱逐洋人为分内之事。
”表示深为满意,并颁发“内帑十万两”以示奖励。
尽管清中央政府的主战派暂时占据了优势,但是远离朝廷的一大批封疆大吏如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对义和团却持坚决镇压的态度。
他们对慈禧利用义和团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所以他们在南方向帝国主义主义国家首先屈服妥协。
这些督抚们背着中央政府搞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运动。
这个运动阻止和破坏了义和团在南方的发展。
这样“帝国主义各国可以放心的在北方用兵而不必担心南方发生对他们不利的局势。
”[7](P70) 南方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威胁下,可以说义和团运动就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这样就使得义和团南北呼应的中断,使得北方义和团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北京的陷落,是慈禧不得不携带光绪及大臣们出逃,这时慈禧太后撕下伪善的假面目,把此次事变的责任推到了义和团的身上,命令清军向义和团开火,屠杀义和团。
这样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下,走向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后来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当李鸿章和奕劻为和谈的代表同西方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看到列强没归罪于她。
她非常的高兴并信誓旦旦的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8](P945)慈禧卖国的嘴脸更是暴露无疑。
所以从清政府的对内外不断变化的政策中就注定了义和团的最终结果是失败。
他是阻挡不了列强瓜分中国的。
其次,再看在战争中的义和团的情况
“义和团运动主要的说来是一个分散的农民自发的反帝运动,各地区的义和团缺乏统一联系,而这些组织又多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自发传布起来的。
”[9](P15)义和团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
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积郁已久的愤怒;参加义和团的民众基本上是处在社会下层民众,文化知识极度贫乏。
他们的宗教迷信思想十分浓厚。
“神”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威力无穷。
“义和团宗教迷信的空前的浓厚、复杂和混乱,以致违反科学,丧失理智,给这个爱国团体带来严重危害[10](P62)符咒练拳,神灵附体,可以刀枪不如,通过这种方式,固然可以不断扩大义和团的队伍,这很明显是一种骗局,这些落后愚昧的人民通过符咒请神附体方式以落后的刀矛与具有先进武器的洋人作战,造成了拳民的大量死亡和更多无谓的牺牲。
义和团过分相信“枪炮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竞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
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皆中弹而到,西人皆闵其寓。
”[11](P149)
义和团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却提不出抵抗外国侵略的科学方式。
他们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救国之策,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团结广大的下层民众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所以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资产阶级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前也是以失败告终。
同样作为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没采取联合资产阶级一起推翻满清政府的策略。
农民阶级就其受到的教育程度而言,极其低下,甚至于大部分都是没受过教育的人,他们的眼光只是局限于小农社会的低级目标。
他们也不会也不可能提出自己的与时俱进的纲领,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发人深思的例子。
义和团运动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因次义和团运动从运动开始就注定其结局的失败。
他们除了焚烧教堂,杀洋人外,他们也同时对平民开了杀戒,烧杀抢掠,肆意妄为。
1900年义和团的普遍做法是误指仇家为教民,阶级进行报复。
有的学者指出义和团“灭洋”主要是抢劫中国教民的粮食衣物,焚烧教民房屋,而教民绝大多数是穷苦的劳动人民。
[12] “各商贾繁华之地皆被焚烧,不遇火灾之处亦多歇业,各家进项毫无,商民交困,苦不堪言”[13](P26)许多无辜百姓被指为二毛子而惨遭杀害。
拳民杀人无法无天,随意乱杀,无辜被杀者,数不胜数。
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
“灭洋”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时,他们不能将洋人、洋货等事物区别对待,凡是外国的东西一律销毁破坏殆尽,义和拳认为铁路电线都是洋人为祸中国的东西,于是拆铁路,毁电线,洋货店及藏洋货的人都被通通灭掉,凡是外国人一律该杀,凡是与外国人有关联的人一概贯之余二毛子并杀掉。
这种落后愚昧性模糊了群众的斗争目标。
农民阶级本身无法克服的落后性和局限性。
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不能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外来事物。
阶级局限性使得他们产生了迷信、盲从于盲目排外的情绪。
所以在战争中,农民阶级无法单独完成反帝的任务。
要取得反封建革命的胜利,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的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
历史在不断地证明着。
义和团配备的都是些废弃的枪械,甚至还是一些冷兵器。
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从头武装到脚并且使用先进武器的敌人。
据记载,义和团员们在战斗冲锋时,每当有人被子弹击中,他的同伴就会把他从地上拉起,摇晃他的身体,试图让他站起来,显然是不相信有人会死。
义和团经常表现出超常的个人勇气,但是,在与装备优良的敌人作战的过程中,义和团的伤亡人数越来越多,这是他们也变得越来越恐惧。
让前面的义和团被射杀后,紧随其后的人便会惊慌失措,试图逃跑。
清政府和义和团中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使的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当义和团力量强大时,清政府试图利用义和团来抵制洋人,可是当义和团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八国侵略者败下阵的时候,清政府则采取了镇压屠杀义和团来讨好洋人的策略。
这样的一个政府,可以说从战争一开始就举棋不定,怎么会和义和团成功的合作呢。
对统治集团来说即使义和团取得了胜利,清政府也会采取办法加以镇压的,清政府绝不会允许这样的力量来威胁自己的统治。
再说自古以来,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和下层群众和谐相处的。
而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
直到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起来对其进行镇压的时候,才打出了“反清灭洋”的旗号,可惜为时已晚。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帝国主义之间的对中国的政策与矛盾。
大国之间的全球瓜分是根据实力而定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我们看一下中国义和团发生过程的前后,世界之局势。
沙皇俄国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非常的狡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割占了中国1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其贪得无厌之心可谓路人皆知。
沙皇俄国还在亚历山大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并计划斜传中国东北境内,直达海参崴,再寻求一个不冻港,以求在远东站住脚跟,进而建立一个庞大的“俄罗斯—中华帝国“。
1894年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他想完成亚历山大“未竟的事业”,既想夺取满洲,又企图把朝鲜和中国的西藏并入俄国。
[14](P3)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长,跻身于列强之列,并且按照西方的强权政治思路来制定自己的对外扩张政策。
羽翼渐丰的日本,虽然侵占全球的野心达不到,但最起码亚洲称雄的野心是有的,此时虚弱的中国自然成为其首先选中的目标。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其侵略扩张的一次尝试。
结果清政府被区区东洋小国打败,吞并中国之心更加坚定。
德国作为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1 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19世纪末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德国对自己海外所占的殖民地及海外市场,既不满足,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德国不仅在欧洲市场上同英国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
作为最早实行工业革命国家的老牌的资本主义英国虽然此时发展势头与前相比,有所缓慢,但还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与殖民地。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的的建立。
德国对外的侵略政策是强硬的。
正如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诸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意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的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英国一贯持有欧洲大陆的均衡政策,既不希望法国称霸欧洲,亦不希望德国成为霸主。
但为了对付三国同盟,英法俄成立了三国协约。
但无论“三国同盟“还是”三国协约“内部之间仍存在很大的矛盾。
尽管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暂时结成了联盟。
但这种表面的一致并不能真正的消除列强的内在矛盾,记得后来丘吉尔曾经说过“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列强始终以自己国家在华掠夺最大利益化为最终目标。
资产阶级的贪欲从而使得列强的侵略欲望永无止境,因此列强之间时刻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在外实行瓜分中国的政策只有德国表现得比较强烈“皇上诚然常有‘瓜分中国’之笼统思想,但其本意,仅欲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占一席之地,至于由此态度之发生之结果如何,则未尝有已明确概念。
”“吾因明了吾国对华政策,除了惩罚华人之外,未有特别目的。
”[15](P3)
美国是一直主张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1898年提出该政策后得到了列强的积极回应。
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在联军统帅人选和进军时间上一直争吵不休,陷于内讧。
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激烈斗争,最终决定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联军司令。
德国与法国之间,由于1870-1871年的战争创伤仍然留在一部分人(士兵)之间,法国复仇的情绪在某些时候有可能一触即燃。
因此,两国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但当共同面对的矛盾变为次要矛盾时,两国之间的矛盾又会变得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瓦德西初到中国时,法国表面上表现的与德国之间颇为友善,瓦德西与法国将军表面上不乏相当礼貌,但到了后来两国关系日趋恶劣,法军终有一些秘密的举动,设法表示该军的地位,全系独立自主,令瓦德西闷闷不乐。
当联军进军北京后,瓦德西欲组织一个“统一的中央机关”来管理,但法国不愿放弃其独立的资格,拒绝参加。
法英两国军队之间,无论军官及兵丁皆不甚融洽。
至于英、俄两国军队之间,则其关系日趋恶劣。
英、俄两国之间,有时竟至互相火拼之情形。
俄、英、法三国军士也相互诋谤他国军士为窃贼、为强盗、为放火者。
但三国军士又都同声指责意大利军队,谓其具备上述三种罪恶。
瓦德西作为联军统帅虽然对各军尽力调和,维持他们再侵华中的步调一致。
但联军每日皆有争执冲突发生。
各国公使在联军侵占北京后亦经常讨论瓜分中国一事,诚然,当时中国已经武备虚弱,财源衰竭,政象纷乱,对列强来说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瓦德西分析了各国对华的形式外,认为瓜分绝不能实现,原因是:法国欲从安南方面扩展势力,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军云南,在该处又将与英国相冲突。
日本占领福建,但其余列强又不能坐视日本如此。
日本方面对德国据有山东,认为危险万分。
德国希望列强也不要承认英国对长江流域所用的特权,德国和俄国元首之间尽管有隔阂,但俄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与德国相辅相成,而德国与英国由于其所持有的“世界政策”,彼此经常发生冲突,说的切实一点,德国和英国乃一对天然仇敌而且势将永远如此下去。
瓦德西认为英国的贪欲,令他们无法容忍。
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
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仍然坚持其既定方针,希望列强实行门户开放的政策。
对于所有列强,希望赞同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所以瓦德西深信,各国对于瓜分中国之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
所以,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瓦氏在1901年3月23日的报告中提到各国之间的状况更趋恶化,英、俄两国冲突尚能维持住,但驻扎天津之英、法两军所起之仇隙,则其情形甚为严重。
法国士兵常到英租界内作出各种不端行为。
在瓦德西回国的时候,他认为恢复中国安宁秩序,赞助中国经济发展,实为德国之利。
因为瓦氏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德国商业行业将大为有力。
而俄国之目的希冀中国永远贫穷落后下去,且在其控制之下,中国之政治兴旺,实为其发生恐惧之心。
日本作为后起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俄国被视为其在东方的巨敌。
德国在暗地了采取了扶植日本的策略,并且暗地里向日本保证,假如日俄开战,德国将严守中立。
俄国和日本的矛盾不断加剧,终于导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美、英、德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暗中支持日本,最终俄国战败。
欧洲并最终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战争都列强之间矛盾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爆发。
列强之间彼此贪得无厌的欲望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他们不会在瓜分中国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所以即使义和团运动不爆发,列强彻底瓜分中国也很难。
说列强没瓜分中中国是由于列强威慑于义和团的反抗力量实在是有点夸大义和团的作用。
结束语
义和团运动是在中国世纪之交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来势固然凶猛。
它反应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西方列强奴役和封建统治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它影响是深远的,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的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
但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到中国之所以没有被瓜分,除了义和团的影响之外,更有它深层的原因。
义和团最终还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了。
所以我们单看瓦德西的这段话而忽视了瓦德西说这话的前前后后,造成了我们看到是夸大了的义和团,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该综合的考察,给以客观的评价,还历史的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 相蓝欣:《义和团的起源》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林华国:《历史的真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10] 陈贵宗:《义和团的组织和宗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 [14]谢远学:《狂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6]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Z)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9] 路遥:《义和团运动史研究》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88年版[11] 《拳乱纪闻》见《义和团》(一)
[12] 马洪林:《迷信导致义和团失败的历史思考》《探索与争鸣》J,2000,(3)
[13]《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年版
[15] 瓦德西:王光祈译《瓦德西拳乱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