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藏传净土法第六十四课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

火烧 2023-02-05 08:54:16 1126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完全可以!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的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佛菩萨不同于我们俗人,他们之间相互赞叹,又互为一体,而不会相互嫉妒、攀比、争夺等的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

完全可以!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的佛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佛菩萨不同于我们俗人,他们之间相互赞叹,又互为一体,而不会相互嫉妒、攀比、争夺等的。同时佛教里皈依的时候不是说单纯皈依哪一个佛或菩萨,而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和大菩萨,所有的佛和菩萨都是一家,绝对不会冲突的。藏传佛教也是佛教的一支,只是从印度之间传到藏地,以藏地的高僧大德来传承,主要修行在藏地,但是遵从的都是佛陀的教法。藏传佛教里也非常重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有藏传净土法的修法,并且几乎藏传佛教的每个教派都重视。
所以,在任何寺庙等三宝所依之处都可以参拜。绝对不会冲突的。
诚心念佛当然皈依是最好的,那样自己的心更容易与佛菩萨的心融为一体。并且会增加对佛的信心、希求心、恭敬心。自然在念佛的时候效果会好的。而且皈依,最好德相具足的师前皈依,与皈依证没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内心发愿皈依三宝,条件不允许的话,没有师傅在旁边,只在佛像前发愿也可以。
即使没有皈依,诚心念佛也是很难得的,利益依然很大、很大。
南无阿弥陀佛!

藏传净土法第八十七课思考题答案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怎样才能受持佛法

真实之利就是佛法,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就是佛法,大慈大悲就是佛法。,,唯有念佛!,,怎样受持?,就是信受,接受,弥陀的救度,安心念佛,随顺佛愿,依靠佛力!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是密宗吗?

、可以说是藏地的净土宗,区别就是藏地这里还要念阿弥陀佛心咒,但汉地没有,其他没什么太大区别。

藏传净土法第六十四课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69课思考题答案?

藏传净土法55整理笔记

忘忧树:
《藏传净土法》第55课整理
【本课颂词】妄语离间绮恶语,发露忏悔语四罪。
【本课大概内容】
A、上师开示
1、要想真正往生极乐世界,首先要懂因果,如理取舍因果,并忏悔以前造的恶业,在此基础上再精进修持净土法。如果只是口中念佛,不注意取舍因果,念完佛又不停地造恶业,这种人不一定能往生净土。
2、为了让四众弟子顺利往生净土,法王如意宝以前规定:为了忏悔罪业,每年要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每年要念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心咒
3、我是这样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不管是磕头、念经、听法,一定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努力,如果只是空喊口号,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那绝对是不行的。
4、但我觉得这些压力是有必要的,凡夫行持善法必须要有压力,否则这些佛门的“小学生”很难主动完成作业。
5、很多凡夫行持善法都很懈怠,所以一定要强迫自己拿出精进来。每当我身体不好时就给自己打气:造恶业时,你的身体如是能干,现在做善法,为什么就不行了呢?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
6、法王如意宝的法脉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有些授记中说,如果法王的弟子能念满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心咒,临终就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7、如今我为大家广传了净土法,任何人遇到此法后,如果对法王如意宝的法脉有信心,甚至对我本人有少许感恩之心,希望这个人能每年念完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心咒。
B、说恶语的过患非常大
一、在各种恶语中,指责佛像、佛塔等的过患尤为严重。
1、从前有一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的手指就断了。本来,那尊佛像的确没有手指,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不会有过失,但由于佛是严厉的对境,所以他当下就感受了断指的果报。
2、我们不能随便评价佛像,如果说某位佛菩萨身相不庄严,自己必定会感受痛苦的果报。
有的人请佛像时说:“我请一个胖胖的弥勒佛”,这样说将生生世世变成肥胖的人。
还有的人看见佛像造型不好或工艺不是很精美,就直接说:“这个佛像不好看”,这也将造下严重的口业。如果觉得佛像的外观不理想,只能说工匠的手艺不好,不能直接说佛像不好。
3、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佛像就是我们的皈依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记载:当年世尊到天界为母亲说法,优填王因为思念佛陀,便用黄金造了世尊的像。当佛陀
从天界返回人间时,优填王用大象载着金像迎接世尊。那尊金像居然从象背上走下来,在虚空中行走,足底降下花雨,并大放光明。金像对世尊合掌作礼,世尊也对
金像长跪合掌,并对金像授记说:“你是我的代表,也是众生的供养处,将来你会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的弟子都交付于你。”从那时起,佛陀对所有的佛像作了
加持。
4、还有一个人对着迦叶佛的遗塔讥讽地说:“这个佛塔太大了。”结果他于许多世中转生为侏儒。
二、从不同的侧面介绍恶语的过患。
1、 常说不吉祥语之人对圆满正等觉佛陀也会口出不逊。
【公
案】1、以前有一位名叫金西的医生,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行业。当时有一位比丘患了痔疮,请那个医生去检查。看到污秽不堪的情景,他不愿意给比丘治疗,但国
王却命令他治疗。当时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因怜爱病人也来到现场,那个医生气冲冲地说:“沙门老爷、仆女之子!你过来吧!看看声闻的肛门烂了。”本来,从
众敬王 起,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种姓毫无过患和瑕疵,但他竟然侮辱世尊为仆女之子,以此恶业,七天之后他便口吐鲜血暴死,死后直接堕入地狱。
【教证】1、《正法念处经》中说:“恶口第一恶,说已到地狱。”
【教证】2、《法华经》中说:“若有恶口骂詈lì诽谤,获大罪报。”
2、在僧人、居士甚至不学佛的人群中都可能有菩萨,如果以这些为对境进行谩骂,那果报是相当严重的。
【公案】1、从前,汉地的一位大智者造了一部将僧众喻为毒蛇的论典。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途中他突然对僧众说:“你们快逃避吧!我好像要感受业果了。”话刚说完,他的双手粘连在头上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窜去。
【公
案】2、北齐的相州有位道秀比丘,他少年出家,精进修学佛法,座下弟子云集。道秀有位道友名叫慧懿yì,他的名声、财富、修证都超过道秀。后来道秀心怀嫉
妒,百般诽谤慧懿,并把慧懿比喻成毒蛇,甚至产生了杀他的恶念。一天,道秀业力现前,突然变成了二三丈长的蟒蛇,同时从旁边的草丛中出现数百条小蛇,迎接
簇拥着它远去。
【事例】1、2003年,辽宁省辽阳市发生了一件“人变蛇”的奇闻。当地有个人从小喜欢打蛇、吃蛇,自从一年前他打死一条蛇并吃了
蛇肉后,他的身体逐渐变成黑紫色,全身毛发脱落,体表长满鳞片,他的妻子每天都要给他刮鳞,而且他每天要在水里泡一会儿才舒服。整个人基本上成了一条大蛇
了。人们对他的遭遇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被蛇仙附体了,有人说他得了皮肤病,实际上这应该是恶业果报现前所致。
【公案】3、以前,舍卫国有一头野牛,它在去饮水的路上不幸陷入淤泥里。舍利子尊者见到后,把它从淤泥里拽出来,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干净,并为它宣说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灭为乐”的三句法要,之后便离去了。那头野牛对舍利子尊者生起了信心,并在信心的状态中死去了。

头牛死后,转生为舍卫城一个婆罗门的儿子。因为往昔的业力,他天生体态如牛,长有两个咽喉,还能像牛一样反刍食物
。长大之后,他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最终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这就是人们共称的“牛主尊者”。为什么牛主尊者会这样呢?原来,在迦叶佛的时候,他曾是一位博
通三藏的出家人,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迈的比丘在慢悠悠地进餐,就讥讽地说:“你就像老牛反刍一样。”后来他得知那位老比丘是具功德的圣者,便在老比丘面前诚
心忏悔。因为忏悔,他没有堕入地狱,但以恶口的余业而于五百世转生为牛,在此生成为最后有者时也是体态如牛 。
【公案】4、《百业经》里也有一则
类似的公案。以前舍卫国有两头大牛角斗,一头牛的肚子被剖开,身负重伤。佛陀观知度化这头牛的因缘成熟了,便来到它的身边,把它的伤口包扎好,并为它宣说
了佛法。这头牛在对世尊的欢喜心中死去了。它死后转生为舍卫城中一个商主的儿子,七岁时出家为僧,通过精进修持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诸比丘对七岁的孩子获得
阿罗汉果感到很稀奇,便问世尊为何如此。佛说:“这位七岁的沙弥就是以前那头受伤的牛的转世,因为我为它宣说佛法,而且它也对我生起欢喜心,所以它死后转
生为人,并在我的教法中断除了一切烦恼。”诸比丘又问:“这位沙弥前世为什么会变成牛呢?”佛说:“这是他往昔的业力。迦叶佛出世时,僧团中有一位供水的
执事比丘。一次,一位阿罗汉比丘无意中碰掉了他手中的水瓶,他不高兴地说:‘你就像牛一样不看路,竟然碰掉我的水瓶!’后来他知道对方是圣者,便诚恳地向
对方忏悔,但还是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
【教证】1、如佛经云:“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公案】5、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沙弥执
事员,一次,很多比丘对他说:“你将少许清油中炒过的锅巴放在臼jiù器里捣碎,然后给我们。”由于那位沙弥事务繁忙,于是说:“诸位上座,我现在有点
忙,稍等片刻我再供养。”那些比丘们大发雷霆地说:“如果我们可以接触杵臼的话,应该把你放在臼器里面捣碎。”以此恶业,那些比丘堕入地狱变成形似杵臼的
众生。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曾向僧众示现过这些众生的形体,并讲述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
当今存在的现象:现在很多人认为杀生、偷盗、邪淫是恶业,而认为说恶语不是恶业,所以经常口出不逊:“我宰了你”、“我砍了你”,甚至开玩笑时也经常说恶语,其实说这种恶语的果报比地水火风的灾害还严重。
【教证】2、《正法念处经》中说:“刀火毒等恶,此恶非大恶,若人恶口说,此恶是大恶。”
【教证】3、《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中也说:“当知恶骂甚于猛火。而此猛火但焚七珍之财,但焚世间资玩等物;恶口猛火能烧七圣之财,能烧出世一切功德。”
【公案】6、从前,有一位通达三藏的比丘,他一向以博学多才而自居,一次他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就像牧童一样。”结果他在五百世中成为牧童。大家想一想,仅仅说一句“你们像牧童”,居然招致了这样的果报,可见恶语果报之惨厉。
【公
案】7、《毗奈耶经》中还提到,迦叶佛时代有一位三藏法师,他善于调解他人的诤论。一次,两位比丘发生矛盾,到那位三藏法师面前请求调解。三藏法师想:如
果僧众平息不了他们的诤论,我再出面平息就会获得更大的名声。所以他要他们到僧众前请求调停。没想到,僧众成功地平息了两位比丘的诤论,三藏法师为此很不
高兴,辱骂僧众道:“这些僧众断事的方法就像牧牛的方法一样。”以此恶语因缘,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牧牛人。
【事例】1、我家乡有一个老乡,他和某
寺院的出家人有私人恩怨,于是他骂那些出家人是“(索达吉)堪布喂的一群猪(因为我经常给那所寺院的出家人提供生活费和斋饭)”。我心里想:他说的话那么
可怕,不要说来世感受果报,也许即生中就会成熟果报吧。果然,前一段时间他骑马时摔断了一条腿。
【公案】8、《极乐愿文大疏》中记载:一位年轻的比丘看到另一位比丘跳过河,他随口说:“你就像猴子一样。”结果他在五百世中连续转生为猴子。这种情况也很容易发生,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在蹦跳时,很可能会说出同样的话。
【公
案】9、《贤愚经》中也有一个以恶口转为猴子的公案:舍卫国有个叫师质的施主,一次他迎请佛陀和僧众应供。佛陀和僧众回来时在一个泉水边休息,这时一只猕
猴过来向阿难要钵盂,阿难怕它打破钵盂,不想给它。佛陀说:“不要担忧,马上给它。”阿难把钵盂递给猕猴,猕猴拿着钵盂走进森林,在钵盂里盛满蜂蜜,回来
恭敬供养佛陀。佛陀说:“把不干净的东西去掉。”猕猴便把蜜中的蜂虫拣去。佛陀又说:“在里面加一点水。”猕猴便在蜜中加了些水,然后又供养佛陀。佛陀接
受了蜂蜜,并将蜂蜜分给僧众享用。猕猴见后高兴地跳跃起舞,结果掉进旁边的一个大坑里摔死了。因为对佛生起欢喜心以及供养佛陀和僧众之力,猕猴死后转生为
师质的儿子,而且当他降生时,家中的器皿自然充满蜂蜜。父母觉得非常稀有,便为他取名蜜胜。蜜胜长大后,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也同意了,于是他成为世尊座
下的一位弟子。
蜜胜出家后精进修行,不久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诸比丘问佛陀:“为何蜜胜出家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说:“你们应该记得,以前
我们遇到过一只猕猴,由于它当时对我生起信心,并以欢喜心供养蜂蜜,因此因缘,它死后转生为商主之子并且出家证果。”(可见,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仅仅作
一次供养也会获得殊胜的果报。)又有比丘问佛:“蜜胜以何因缘成为猕猴?”佛说:“在迦叶佛时,一位少年比丘见到一位僧人跳过水沟,他随口说:‘这个人的
动作像个猕猴’,后来他得知那是一位阿罗汉,于是向对方发露忏悔,但还是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猕猴。”
【法语摘录】
1、说恶语的过患非常大,将生生世世堕入三恶趣,即便获得人身也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
2、因此,见到佛像如能作真佛想,就能迅速得到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加持。
3今后道友们说话要特别注意,对任何人都要尽量说爱语、善语,否则,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修行的功德,那即便只是骂别人一句,也可能会在百千万年中感受地狱的痛苦。
4、出家后,尤其是听法王讲了《百业经》以后,我才认识到以前造的口业太可怕了,从那以后就发誓再也不说恶语,而且也经常忏悔,希望在座的各位注意自己的语言,否则也可能造下很多恶业,甚至不经意开玩笑时都可能造下恶业。
5、在我们身边,不知道谁是圣者,所以以后大家说话一定要小心,否则很可能在许多世中感受恶趣的果报。
6、有些人常以牛、猪、狗、猴子、兔子、懒虫等比喻人,这些人今后不能再这样了,否则,说别人一句,自己要多少辈子在恶趣受苦啊!
7、多看这些公案能促使我们如理行持,可惜的是,有些人虽然看了这方面的公案,却认为这只是佛教的传说,根本没有拿来对照自己的身心,这样看公案是不行的。
8、千万不要把僧众和高僧大德比喻成动物,否则果报极为严重。
9、在出家人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显现上都有功德,有些老迈的比丘或者年幼的沙弥看上去很一般,但对他们也不能侮辱谩骂,否则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
10、在说了恶语后,如果没有及时忏悔,一定会堕入三恶趣,
11、我想,这可能是汉地众生的共业所致,如果很多人的父母能理解出家的意义和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他们肯定不至于如此。
12、通过出家与在家的对比,也可以说明一个道理:物质享受很难带来真正的快乐,快乐唯一取决于自心。换句话说,心是快乐的根本。
13、虽然盘腿打坐是修道的助缘,但毕竟是外在的行为,相对而言,调心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能调伏自心,对生生世世都有极大的利益。而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
14、如果自己以前说过恶语,要好好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精进忏悔,这些罪业也有清净的机会。
15、很多老师上课时也常说此类恶语,虽然他们教课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可是自己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没必要,所以这些老师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喇嘛钦诺-:
随喜忘忧树师兄!很高兴又见到您!
广胜:
随喜忘忧树师兄!非常赞叹师兄整理的材料!上师三宝一定会加持师兄的!
阿弥陀佛!
圆语:
随喜感恩忘忧树师兄!
愿您菩提道业日日增上,一切吉祥顺利!
末学合十

藏传净土法十八课学习笔记

有老师带着复习的咯
老师的复习顺序,你跟着做, 上课学,回去跟着复习
自己有空的话就将要求掌握的单词读背默,再词组背诵
如果自己复习
那么先复习词类---名词, 代词, 数词, 冠词, 形容词, 副词, 动词, 连词, 介词的基本用法
每次复习先看用法, 再做题目检测自己看懂与否, 重在明白用法 , 所以大量的题目不一定效率高。。错题一定要弄明白错在何处, 该怎么解
接下来复习句式-----简单句---复合句
最后综合练习, 当然你在分类复习时也可以每周做一次。
听力每周量2词, 看你自己时间安排
作文也要每周练一篇
空时背范文也是有必要的
祝楼主学好

离幸福很近19课思考题答案

作业帮,是由百度知道特别为中小学生打造的,作业问答和话题交流的平台,是百度自己开发的东西。不过作业还是自己做吧,如果实在有不会的先问老师吧。

藏传净土法54学习笔记

藏传净土法第54节课
第五十四课
净土法门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我曾经多次向大家强调:平时要经常忆念、祈祷阿弥陀佛,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要顶礼阿弥陀佛,有了这种长期的串
习,临终时才能很容易地忆念和祈祷阿弥陀佛。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的要求。虽然每尊佛都有加持力,祈祷东方不动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
那佛都有功德,但由于因地的不共愿力,西方阿弥陀佛在接引往生净土上有不共的能力,所以道友们应一心忆念和祈祷阿弥陀佛。法王如意宝曾说:“我们在临终时
不能一会儿想宝髻佛,一会儿想药师佛,虽然每尊佛都非常好,但如果自己想得太多,则很难一心专注,这对解脱反而不利。”
死亡何时到来是说不准的,有些人因疾病而慢慢死去,而有些人则突然死去,因此,从现在起大家就要为死亡做好准备,随时随地都应该有这样的念头:如果
死亡突然降临,我一定不能忘记阿弥陀佛!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经常这样作意,死亡来临时就能想起阿弥陀佛,这样就能顺利往生到清净刹土。大家对此不要有
任何怀疑。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过:在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佛陀,仅以此也能往生清净刹土。
每个修行人都应对解脱有一定的把握。以前我在传讲《六中阴引导文》时经常想,大家应该在中阴时认识本性或文武百尊而获得解脱。这次我在传讲净土法时
也经常想,如果道友们都知道临终时如何祈祷阿弥陀佛,对临终也提前有所准备,那该多好啊!现在我为大家传授了这方面的教言,能否依之获得解脱就看各人的努
力了。
当然,要往生清净刹土,除了精进修持往生法外,还要谨慎取舍因果。最近我们正在讲十不善业,学习这些道理后,每个人都应反省,看自己有没有造过这些
恶业。我问过很多出家人,他们都说以前造过许多恶业,身处寂静处的出家人尚且如此,在红尘里打滚的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人贵有自知之明,雨果曾说:如果一
个人不了解自己,就根本谈不上了解别人。所以大家很有必要认识自己。静下来时要想一想:我来到世间几十年了,在这几十年里,造的善业有多少?造的恶业有多
少?如果今天离开世间,我是往生清净刹土还是堕入恶趣?有智慧的人会考虑自己的未来,而没有智慧的人过一天算一天,从不考虑未来,道友们应该做有智慧的
人。
现在我们学习的道理非常殊胜,如果汉地的佛友能借鉴这些藏传佛教的理论和窍诀,自己的修行一定会更加圆满。因此,希望大家重视这部藏传净土法。一部
法传讲完后想再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家要抓住当下,每堂课都要认真对待。为了让你们得到利益,我也尽力讲好每一堂课,基本上每堂课都讲一个小时。有些
人对我说:“你每堂课都要讲一个小时,我在下面坐都坐不住,太痛苦了!”我说:“如果实在坐不住,那不听课也可以。”众生的业惑如是深厚,如果没有把佛法
中的很多道理介绍给大家,每天只是讲几句开示,虽然我讲起来很轻松,你们听起来也很舒服,但对大多数人不一定起作用。其实,每天听一堂课根本不算什么。如
果像清凉国师[1] 那
样每天讲法七八个小时,可能我的嗓子会哑,你们也很难坐得住,但一天讲闻一个小时的佛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学院常住的人连续听三个小时的课都很正常,但有
些刚学佛的人听一个小时的课就坐不住了——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跪着,一会儿站着,要换许多种姿势。这也是心不专注的一种表现,如果自己的心专注在法义上,
身体应该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下面继续讲离间语。世间有很多挑拨离间的恶人,佛教内部也有人经常挑拨上师与弟子、道友与道友的关系。我们不能亲近这些挑拨离间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幸。下面看一则公案。
从前有一只母狮,它杀了一头母牛后将小牛犊与自己的狮子崽一起哺养大。母狮临终时对它俩说:“你们是我用同一乳汁喂养的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
拨离间者,我死后,你们谁的话都不要信。”母狮死后,小狮子和小牛一起生活。小狮子捕食时,一只老狐狸经常跟在它身后吃剩肉。每当小狮子杀死一只野兽就会
想起小牛,便急忙赶回家,有时它把肉叼回家吃,有时它把肉藏起来。老狐狸因此常常吃不到剩肉,一次,它生气地想:我吃不到剩肉就是那头牛造成的,我应当将
它俩分开。
不仅人会搞离间,很多动物也会。只要观察一番就会发现,很多动物非常可怜:在行持善业方面什么都不会,而在造恶业方面却什么都会。
于是老狐狸来到牛面前俯耳躺下。牛问:“老舅舅啊,你是风湿或中暑而痛吗?”狐狸说:“我身体不痛而是心痛。”牛又问:“为什么呢?”狐狸说:“狮
子要杀你,所以我替你担心。”牛不相信地说:“我们有母亲的遗嘱,这不可能是真的,你不要说这种话!”虽然它这样说了,心中却产生了疑虑。狐狸说:“信不
信由你,反正我已经告诉你了,你自己要注意了。”随后它又跑到狮子面前装病,并且也如此说了一番。尽管狮子也像牛那样说了,但心里也产生了疑虑。以往它们
在窝里时,狮子给牛磨角,牛给狮子梳鬣……,亲密无间,从未猜疑过。但现在它们互相打量,越看越觉得对方不像以前那样,它们都认为狐狸说的是事实。于是牛
用角剖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杀了牛,最终它们都死去了。一位天人对此说道:“依止恶友者,终不得好处,且看狮牛友,被狐离异也。”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狮子和牛本来是好朋友,可是因为狐狸的挑拨却反目成仇,所以依止恶友的结局非常可怕。道友们应观察自己依止的人,看他
是不是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是不是喜欢闻思修行,如果发现并非如此,那即便他能说会道,表面上也能装模作样,也不应依止他,否则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自古以来,很多人的关系都是被狐狸那样的恶人搞破的。在一些道场里,因为某些人的花言巧语,出家人之间的关系被搞破,最终整个道场也因此而毁坏,末
法时代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在历史上有很多奸臣,他们经常为私利而离间君臣之间的关系,如秦桧在宋高宗和岳飞之间搬弄是非,最终借宋高宗之手害死了岳飞。现
在也是如此,在某些团体当中,有些人在领导耳边说各种是非,他们的谗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有些愚笨的领导也轻信这些谗言,最终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慎重对待语言。人的语言是非常微妙的,只要加上一点点分别念,就可以赋予语言许多内容,并且能直接改变事实的真相。现在很多人之间
不和合,就是某些人的语言造成的,因此人的语言一定要真实。麦彭仁波切也说,一个人说话一定要公平正直,不能有虚妄狡诈的成分。大家在学习这些道理后,一
方面自己说话要公平、正直,如果以前说过离间语,一定要发露忏悔,以后再不做挑拨离间,另一方面,听到别人的语言也不能轻信,要反复观察再作决定。尤其是
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更要特别注意别人的语言,否则很容易被人利用。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说过,当听到别人的话时,不能完全不相信,也不能轻易相信,要经过
再三观察再下结论。
现在的人心非常复杂,不要说不学佛的世间人,很多所谓的佛教徒也是如此,虽然表面上在学佛,但只是外在的形象有所改变,相续中的坏习气一点都没改,
和别人打交道时还是世间的那一套。这些人要注意了,既然已经学了佛,就要有一个大的转变,若像有些禅宗和大圆满的祖师那样,修行一两天就大彻大悟,完全变
成另一种人,这对末法时代的凡夫很困难,但最起码也要以所学之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言行。
一般来讲,没有头脑的人容易被离间语搞破关系,而品行高尚之人不会轻易随着谗言跑,如登地的菩萨和世间智慧比较圆满的人就不会被谗言所动摇。如果对那些有智慧的人挑拨离间,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自取灭亡。
从前,有一只小老虎名叫臂贤,一只小狮子名叫齿贤,它们俩和睦友爱,形影不离。一只老狐狸如前所述那样进行挑拨离间。但它俩没有轻举妄动、鲁莽行
事,经过再三观察,得知老狐狸是在挑拨离间,于是狮子一巴掌拍死了狐狸。此时一位天人说:“狡诈狐狸说妄语,试图分友实惭愧,且看彼因谗言死,密友安乐又
欢喜。”就连天人也在为这对情意稳固的朋友唱赞歌:老狐狸试图以妄语离间好朋友,这是极为惭愧之事,最终它死于自己的谗言,亲密的朋友不但没被离间,反而
更加安乐和欢喜。
这个故事与《四分律》中的一则公案非常相似。在《四分律》中,佛陀对诸比丘说:往昔有两只猛兽是好朋友,一个是善牙狮子,一个是善博老虎。当时有一
只狐狸跟随它们吃剩肉,后来狐狸想:如果我以方便搞破它们的关系,我就能吃到更多的肉。于是狐狸就在狮子和老虎之间说是非,结果两只猛兽见面时嗔目相视,
准备作战。但狮子比较有智慧,在动手之前先询问老虎一番。经过一番观察,它们知道是狐狸在捣鬼,于是一起杀死了狐狸,它们的关系不但没有被搞破,反而更加
亲密了。佛陀以此告诫弟子:旁生尚且不应离间,更何况是人,所以不要轻信他人的谗言。
在这几个故事里,都是狐狸在中间搞是非,其实在很多故事里,狐狸扮演的都是反面角色。藏族人也有这样的说法:“你这个人跟狐狸一样,在中间说来说去
干什么?”我觉得这几个故事非常精彩,如果把它们做成动画片播放,肯定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现在世间人非常散乱,成天看电视消磨时光。这些人与其在恶法上
散乱,不如在善法上散乱,最好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尤其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强,很多儿童看了成年人的节目后,说话做事就像大人一样成熟,这些孩子应该多看
佛教的电视。
话说回来,一个人如果不轻信谗言,则能与朋友和睦相处。在任何团体里,每个人都不要说是非,也不要轻易相信是非,这样整个团体才会有和合的气氛,这
个团体的事业才会成功。世间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如果一家人和合,一切事业都会兴旺发达,相反,如果一家人不和合,这家人的事业就不会成功。弘法利生也
是如此,如果大家团结和合,每个人都心情愉快,那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办,如果大家矛盾重重,连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搞得所有的人痛苦万分,以这样的
心态怎么去帮助众生,怎么去弘扬佛法呢?
总而言之,大家要认识到离间语的过患。《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乐作恶,彼常两舌说。”有些无所事事、喜欢造恶的人特别爱说离间语,到这个人面前
说一些话,又到另一个人面前说一些话,这种人的行径非常卑劣。这些人现在说别人的离间语,将来果报成熟时也会被别人说离间语。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
人不管到哪里,总是与别人合不拢,有时候被“撞鼻子”,有时候被“撞耳朵”,原因就是从前离间语说得太多了。
在说离间语的人里面,有一些是明知故犯,这种人是没办法挽救的,而大多数人则是因为不懂佛法所致,因此现在的人们非常需要学习佛法。现在很多人连最
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说话做事非常愚昧,如有些人说:“戴佛像有讲究,要‘男戴观音女戴佛’,不能戴错了。”还有些人说:“不要请太多佛像,不然‘请佛容易
送佛难’,搞不好会出麻烦。”诸如此类的说法非常普遍。本来,任何众生见到、触到佛像都有很大功德,可是不知道从哪里流出这些说法。这也是佛法衰微的表现
吧。现在佛法的确很衰微,很多地方没有寺庙,即使有一些寺庙,也是外道的神庙,里面供的是各种鬼神,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不懂佛法。希望各位道友今后大力
弘扬佛法,改变大众不懂佛法的现状,如果人们能懂一些基本的佛法,他们说话做事也不至于如此荒唐。
离间语有无量的过患,而断除离间语则有与其相反的无量功德,如:生生世世能值遇善友,与亲友情意稳固,谁也无法使之关系破裂,等等。
很多佛经都讲到了断除离间语的功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断除离间语有四种功德:
一、于现在世中能令自他和合无诤,所在安乐。
二、以和合故众人爱敬,过去所有离间语罪悉得销灭,于三恶趣心无忧惧。
三、于来世得五种果:一者能获金刚不坏之身,世间刀杖无能损坏;二者于所生处得善眷属,无诸乖诤不相舍离;三者于所生处设不遭遇善友知识为说法,亦
能自然觉悟无二法门,于佛法僧深生信向无有退转;四者令诸有情一心一事欢喜相向,速能证得慈三摩地;五者而能劝发一切有情修习大乘令不退转。
四、远离间语,常和合语,得善眷属随顺调伏,乃至涅槃不相舍离。
《十善业道经》中说,断除离间语有五种功德: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舍两舌,彼人常坚密。”意思是如果舍离两舌,则生生世世与他人的关系都会亲密稳固。
佛经中还说:“恒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者,彼人生善趣。”如果恒时断除挑拨离间,不拆散亲密的朋友,欢喜做调和他人关系之事,则此人今生被众人喜爱,将来也会转生于人天善趣。
了知离间语的过患和断除离间语的功德后,有智慧的人就不应该再说离间语了,如果烦恼现前,想说离间语时,要像《入行论》所说的那样——“如树应安
住”。不仅自己不说离间语,当别人向自己说离间语时,也应“如树应安住”——既不反对他,也不赞同他,这样对方也就对你无可奈何了。寂天菩萨的这个教言很
好,可惜很多道友遇事却不会用,轻易就被别人离间了。今后大家要注意了,如果有人对你说悄悄话:“这个人对你不好”、“那个人对你做了什么”……那时一定
要用上这个教言,一定要像大树那样安住。
下面我们讲第三种语恶业——恶语。恶语是指刺伤、扰乱他人心的语言。俗话说“虽无箭尖利刃语,亦能刺入人心间”,意思是,虽然没有刀箭那样尖锐的顶部,但是伤害人的恶语能深深刺入人心。
人的语言的确很可怕,有时候一句伤人的话就会让别人一辈子忘不了。不过对修行人来说,则要尽量忘记别人对自己说的恶语。我在讲《二规教言论》、《弟
子规》时曾说过:对于恶法要尽快忘掉,对于善法则要牢记在心。有些人在坏事方面记性特别好,好像有不忘陀罗尼一样,五六年前被别人骂过一句,现在还铭记于
心;可是在背诵经论时记忆力却非常差,好不容易背了一个教证,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不是很好。
具体而言,恶语有哪些呢?下面这些都属于恶语:“杀死你”、“打倒你”、“消灭你”等难听的语言;“你是狡诈者”、“你是盗贼”、“你是屠夫”、
“你是妓女”、“你是乞丐”等指责种姓过失的语言;“你家世恶劣”等指责家族过失的语言;“你的父辈世世代代都如何造恶业”等揭露罪业的语言;“你是破戒
者”、“你是破誓言者”等加以谴责的语言;“聋子”、“瞎子”、“哑巴”“小矮子”、“大个子”、“大胖子”等指出身体缺陷的语言;“你的脸像狮子脸一
样”、“你的声音像狗叫一样”等用旁生比喻人的语言;无中生有、捏造抹杀的语言。诸如此类都属于恶语。此外,在《大方等大集经》中也讲了六十四种恶语,大
家可自行翻阅。
现在的社会非常颠倒,说善语的人非常少,说恶语的人非常多。有些人不以骂人为耻,反以骂人为荣,他们将各地骂人的语言汇集成《骂人大全》、《骂人宝
典》,然后在网上发布。这些人真是没事干,纯粹是在造恶业!还有些人特别会骂人,表面上看他好像不是骂人,实际上是转弯抹角地骂人。很多愚人还很佩服那些
会骂人的人:这个人真有才,一出口就能骂出这么难听的语言!其实,人生如此短暂,没必要用无比珍贵的人身造恶业。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说:“人命不久
住,犹如拍手声,人身不如法,愚痴空过世。”人生就像拍手发出的声音一样短暂,一个人不会在世间长住,如果在世时尽做不如法之事,这样愚痴空过一生就太可
惜了。这个教言非常殊胜。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以造恶业而唐捐了宝贵的人身。
有些人骂人已经成习惯了,一开口就是脏话,甚至自己明明是在骂人,还不认为自己在骂人。有些出家人也是如此,也许是天生的素质太差,也许是与从小生
活的环境有关,一不高兴就对别人破口大骂。这些人的过失非常大,一定要好好忏悔。今天我听说一个道友骂人的语言后,我心里特别生气:修行人怎么能骂出那么
难听的脏话?希望道友们不要再骂人,今后如果发现谁骂人,我一定要让他当众重复自己的脏话。
有些佛教徒好的学不会,不好的一学就会:说好话时连一句符合正理的话也说不出来,连一个教证也背不会,可是说恶语时就像打开宝藏一样,什么难听的话
都会讲,甚至连世间人说不出的脏话都能说出来。这样非常不好。一个人的语言会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我曾经听过一个人破口骂人,后来每次见到这个人,心中就
浮现出他骂人的情景,也会想到:噢,这个人骂人的“教证”、“理证”是很丰富的。希望大家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说那些有损自己形象的语言。
对于那些爱骂人的人来说,应该下决心改掉这种恶习。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家乡有很多打工的汉族人,他们平时开口闭口都是粗话,受他们的不良
影响,我在学汉语时,连日常用语还没学会,就学会了骂人的话。后来,我认识到骂人很不好,通过一番努力才断除了这种习惯。希望道友们也下一番工夫,尽量断
除骂人的坏习惯。
当然,上师在传授窍诀教言时,为了调伏弟子的相续说粗语是合理的。阿底峡尊者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意思是,殊胜的上师
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弟子的过失,殊胜的窍诀要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所以,大家在课堂上听到上师批评的语言时,要想到:上师批评的不是别人,上师的每句话都是
针对我的,今后我一定要改正!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上师的苦口忠言就没白废。
大家要切记:只有上师才有资格指出弟子的过失,倘若不是上师,即使别人有错也不能轻易揭露,否则会激怒对方。而且,上师也必须是为了帮助弟子才能说
过失,如果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说过失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大家在这方面要特别小心。当然,如果自己真正具有悲心,指出别人的过失也是可以的,这就像在无有自私
心的前提下,父母为了孩子,老师为了学生,都可以说他们的过失。
本来,有些上师出于好心批评弟子,可是有些弟子却体会不到上师的用心,不但不接受上师的批评,反而觉得:上师今天批评我,肯定是那个人在背后打小报
告。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真的是辜负了上师的一片苦心。所以,作为弟子,应该虚心接受上师的批评。而且,如果上师是成就者,他的任何批评和攻击都有殊胜的
密意,只要弟子有信心,就会从中得到加持。以前蒋扬钦哲旺波尊者有一个叫卡美的弟子,他是一位堪布。一次,卡美堪布和上师在一个湖边,由于他说话不小心,
上师显现上很不高兴,捡起一块石头就打他。卡美堪布向前逃跑,上师在后面不断地用石头打,最后他逃到冰冷的湖中,上师又扔了几块石头才停手。本来卡美堪布
的身体很不好,从那以后,他的身体就逐渐好了。到了一百一十二岁时,他回忆道:“因为上师当时用石头作加持,我才能活到这个年龄,而且身体依然健康。”他
在一首赞歌里说:“来自上师的一块石头,远比来自凡夫的一块金子殊胜;来自上师的一句呵斥,远比来自凡夫的长篇赞美更珍贵。”
在说恶语之中,根据对境不同,其过患也有大小的差别。其中,极重恶语是指诋毁佛像、佛塔,或者对佛菩萨、比丘、沙弥、上师、父母说粗语。此外,对破戒的比丘、沙弥或者在家男女进行恶语中伤过失也非常大,甚至对旁生说“断角”、“跛足”等恶语也有过失。
造成恶语的因缘有哪些呢?主要有二:一是心中产生烦恼,二是口中言说粗恶的语言,这两种因缘和合时就会造下恶语之业。《诸法集要经》中说:“舌如彼
炽火,心则如其薪,恶言如猛焰,焚烧诸众生。”意思是说,人的舌头就像燃烧的火一样,不调柔的恶心就像薪柴一样,这两个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出现焚毁众生
的恶语猛火。
在说恶语方面,无论自己说还是煽动他人说,果报是完全相同的。说恶语的等起主要是嗔恨心,也有以其他烦恼而说的。恶语的果报都是不悦意的。其异熟果
是堕入三恶趣,如《正法念处经》云:“常说善妙语,舍离垢恶语,垢恶语污人,能令到地狱。”其感受等流果、同行等流果亦不妙:即便得到人身,也将转生于恶
劣的环境,听不到一句悦耳之语,恒时心情烦躁,遭受众人的憎恨,经常担惊受怕,犹如野兽一样忐忑不安,经常遇到恶友,而且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恶言。
看看恶语的这些果报,每个人确实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了!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恶语有如此可怕的果报,经常破口骂人,不但不以骂人为耻,还以为自己口
齿伶俐,非常了不起。这些人非常需要学习口业的道理,要认清什么是恶语、离间语、绮语、妄语,并对这些口业的过患有深刻的认识,这才有可能改正从前的恶
行。否则,活在世上没有做有意义的事,反而每天不断造恶业,那就太可怜了。
[1] 唐代华严宗大德,一生讲经说法无数,仅《华严经》就讲了五十遍,现在的人不要说《华严经》,连一个很短的法要讲五十次都很困难。

《理想》的课后思考题(1).(2)题的答案

一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我同意这几句话有对之处,对于忠厚者理想会成为他的前进动力但在奋斗的过程中会因为本人的性格与他人的不同而受暗箭的侵袭,对于不幸者则会成为他在别无选择的唯一动力,庸人本来就不学无术失去理想就更为平淡了并且会因为它本身的愚昧无知而胡乱的怨天尤人,佛家有句话叫做智者内寻是说聪明的人会无时不刻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自己更有高的修养是自己的道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会因为愚昧而乱发的怨天尤人。这是我的理解也许和答案不和见笑了。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