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兰亭集序全文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火烧 2021-09-23 06:10:10 1211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二)研习第二段
1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
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
三)研习第三段
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兰亭集序王羲之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兰亭集序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
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
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
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 。

兰亭集序全文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找出每部分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2、王羲之爱鹅:(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3)尝诣门生家,见杯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4)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3、符契: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有效。
4、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着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被誉为“文房四宝”。
5、读王羲之《兰亭诗》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猗与二三子,莫非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王羲之与一代名士谢安、孙绰等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风流千古之盛会。其所作《兰亭集序》,亦千载传诵之名文。唯会上诸人所作《兰亭诗》,却少为人们所言及。其实诗、序合观,更能领会当日名流的心绪。上面所引便是王羲之的一首。诗共五章,以下分章加以解说:
第一章写举行兰亭宴集时的心情——为宇宙运化而感叹。
“悠悠”四句是说宇宙运转永无止息,万物的陶甄变化、倏去倏来都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参与和控制。“大象”,用《老子》四十一章“大象无形”语,这里可理解为冥冥中支配宇宙的根本力量,也可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总体。这四句是议论,也是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而慨叹。
古代哲人面对神秘、永恒的宇宙运化,早已激起探究的欲望:驱遣这伟大运转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这林林总总的一切,到底有没有个头绪?谁能说出个究竟?汉代天人感应之说,认为有意志、有情感的“天”,便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宗主,魏晋玄学否定了这种看法,而其本身又有种种派别。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说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就在万物之中,其名曰“无”。但“无”是什么?它没有任何具体性质,抽象而又抽象,普通人看来实在玄妙难测。向秀、郭象则说万物都自然而然地产生、运化,并没有什么力量在那里支配驱策。“宗统竟安在”之句正反映了漫长历史时期内人们的哲理思索,当然也包含着诗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
诗人之所以感叹,是因为人永远也无力对抗这伟大的运化。那么该怎么办呢?诗人说该“即顺”、“任所遇”。“顺”是《庄子》中的概念。《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变化是永恒的,而“得”“失”则是暂时的,都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当某一时刻来临时有所得者,必然顺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便“但当顺之”(《庄子·天运》注),当以“无心”的态度泰然处之,“无心而无不顺”(同上《齐物论》注)。如果“有心”,那就会为利害得失纠缠怨苦,不得安宁。诗人的结论是:对此暮春烟景,还是不要伤时叹逝吧,还是该通遥自得,呼朋啸侣,一起来欣赏这大好春光。这也就是他与友人宴集的动机所在。
第二章写观赏山水群品,获得神畅理得之趣。
“寄畅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因即依、顺之意。不仅要做到随遇而安,还要随遇而乐,有意识地随其所遇而求畅神之趣。观赏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仰望”二句,即《兰亭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由此正可“极视听之娱”,自由地从造物者之无尽藏中获取精神的愉悦。
而当此仰观俯察之际,诗人同时也在悟“理”。原来在晋宋人眼中,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画山水序》语),而此灵趣又与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体现。因此,对于大自然的审美观照,同时也就是哲理的领悟。故曰“寓目理自陈”。这种领悟当然带着直觉甚至神秘的意味,正与那“妙处难与君说”的审美愉悦的获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诗人所悟之理。“群籁”,指诗人耳闻的大自然中种种音响,亦喻群品、万物。《庄子·齐物论》以山林群籁为喻,说明万物虽千差万别,但都自然而然,“道通为一”;在“道”的面前它们都是齐同、平等的。“万殊莫不均”之说就是受此种观点影响。深受《老》《庄》薰陶的诗人,看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动繁复,又那么和谐统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种万物均齐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为平等的一员回归到这无限和谐之中,与万物相亲,“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故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诗人融入忘怀物我的无差别境界之中,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审美的。与王羲之同时的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不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也是类似的感受。
第三章歌咏与会者具有托心于《老》《庄》的共同志趣。
“莫非齐所托”,意谓与会者有共同的精神寄托,即《老》《庄》玄理。“造真”之“真”,指宇宙的真谛妙理。“玄根”用《老子》六章语:“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将天地万物的产生,喻为一位伟大母亲的诞育;这里即指万物之所由生存、发展的玄妙根由。“涉世若过客”喻人生短促。《庄子·齐物论》说人不该忧惧死亡;惧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离家客游而不知归返一样。当然死之悲哀究竟难以摆脱,故“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代《古诗》)之慨屡见于吟咏。王羲之于此也是欲超脱而又不能。他还是只能以安时处顺、随顺自然自解。“前识”二句即表明此种心情。前识,远见卓识,语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认为世人所谓“前识”,用尽机巧之心,实乃“道之华而愚之始”,因为它违背“自然”的原则。王羲之此处说不企羡聪明卓识,要紧的是“体道”,即听任自然的化迁。那样方能心境空明,不生烦恼。“虚室是我宅”便是说,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们的依归。“虚室”指心,《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之语。
“远想”四句,歌颂与会诸人的交游乃是体道之交。诗人另有一首四言《兰亭诗》云:“咏彼舞雩,异世同流。”指《论语·先进》所载“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事,所怀想的是孔门师弟。当时与会者诗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庄周,或怀巢、许。“何必谢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让古人。“相与无相与”用《庄子》语。《庄子》说体道者的交往与世俗不同。他们如“鱼相忘乎江湖”那样,“相忘乎道术”,所谓“君子之交淡若水”(《山木》);因此说是“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大宗师》)。这种交往自亦不拘形迹,不拘守世俗礼教,故云“形骸自脱落”。
第四章仍述体道以求心境安宁之意,且描写聚会之乐。
“鉴明”二句用《庄子》语。《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又《齐物论》注:“凡非真性,皆尘垢也。”诗人意谓当不断祛除性灵中不合自然之道的东西,不然鄙吝之心即利害、得失、生死种种纠缠又将复生。这些纠缠如同桎梏,系因违背天道(即自然之道)而生,乃天之所加,故称“遁天之刑”(《庄子·养生主》)、“天刑”(同上《德充符》)。解脱之法,当“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忘怀得失,泯灭物我。这固然不易,而美酒三杯,倒也有助于进入此种无差别境界呢。“方寸”指心。心灵须无所滞碍,无所执著,则矜持浮躁之气自可消释。
“虽无”以下数句写聚会之乐。左思《招隐》:“虽无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言自然山水之乐胜过人为的音乐,此用其意(后来梁昭明太子亦曾咏左思这两句诗)。《兰亭序》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也正与此呼应,王羲之这一意念还与他将兰亭会比照西晋石崇的金谷盛会有关,石崇《金谷诗序》说到过“琴瑟笙筑”、“鼓吹递奏”之乐。“咏言有余馨”不仅指赋诗,清谈析理也可称“咏”。清谈也正是晋宋士人生活中重要内容,是他们娱悦心意的重要手段。“取乐”二句,是说按庄子齐同万物的思想,一朝与千载并无区别,则自亦无须为今日良辰之短暂而惆怅了。
第五章呼应首章,再次致慨于新故变迁。
“合散”句说万物变迁乃恒久之至道,人之生死亦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修短定无始”,无始即无始无终。具体的人或物有其或长或短的存在期限,但从“道”的观点看来,生并非起始,死亦非终结。因为死只是化为异物而已,它恰是另一形态的物的新生;人生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道”则无始无终。此即《庄子·秋水》所谓“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话虽如此,但当此时节变换之际,敏感的诗人仍极易发生新故之感,“造新”二句即抒发此慨。诗人于此是很自觉的,他在别处也说过:“新故之际,致叹至深。”(见《法书要录》卷十)生死使人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神奇倏忽化为尘滓,也是叫人难以释怀的。此恨绵绵,唯以“推理”(老庄之理)以消释之。但结尾说立言不朽,却仍流露出企求永存的愿望。“河清非所俟”即人寿短促之意。(用《左传》襄公八年语:“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生命是短促的,但企求声名的不朽。“言立”指会上赋诗而言。《金谷诗序》已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与会者官号、姓名、年纪,并写其诗,以贻后人。兰亭赋诗,同样有此意图。
总观全诗,以感时念逝、举行宴集发端,以赋诗立言、企求永恒结尾,其主旨在于以《老》《庄》玄理排遣生命流逝的愁怀。全诗和平冲淡,恰与《兰亭序》斥《庄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慷慨激烈相反。诗、序并观,便可见出诗人内心冲突之尖锐:既要以《老》、《庄》散愁,又觉得《老》《庄》虚妄不实;虽明知其虚妄,仍不能不借重于彼。“岂不痛哉!”
此诗属于所谓“玄言诗”。玄言诗笼罩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而因其充斥《老》《庄》理语,既无华美辞藻,又无强烈的情感力量,故南朝时便受冷遇,以至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但从此诗可以看出,其多为理语,并不仅因当时人好清淡、富于理论兴趣,也因当时人的情感深为玄理所浸润。其诗虽辞意夷泰,不能使人情灵摇荡,但作诗人却未必不是情之所钟。余嘉锡先生便说:“盖右军亦深于情者,读《兰亭序》,足以知其怀抱。”(《世说新语·言语》笺疏)东晋士人深于情者正复不少;玄言诗之平淡,至少有一部分正体现了作者企图解脱情之困扰所作的努力。由玄言诗窥探当时人的心态,遥想其名士风流,该也是另有一番风味的罢。

《兰亭集序》作者的情感转变

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动人。从第二段告诉我们:其一,半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绪变化

作者刚开始有一种欣喜,乐观之情,后来对生死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略显惆怅。(纯属个人意见)

阅读《落叶》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增添吃完张三李四杂七六八后又把仅剩在牙缝里的残余的那么一点点佳肴的余味用细细的牙签剔掉了,咂咂嘴,除了自己口水的味道夹杂着腐臭的食物的残渣以外,爱情的味道用耳朵听,无,留下的,只有牙缝里剔不除的爱的余味,也许,只有余味才是爱情的味。只是现在有太多的人太粗心了,吃的时候,狼吞虎咽,什么山珍海味、什么粗茶淡饭、什么满汉全席、什么屎啊尿啊,在他嘴里,都是一个味----真糟蹋了爱情这道佳肴。而有的人则又过于细心,是什么。不信,在自己的心泉里舀上那么一瓢,尝尝。

兰亭集序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哪些

“根据这个较晚,但我们也还是今天明显过去,悲夫在这里,”悲夫“既与”临时感叹莫宁文本,而不是比喻为怀“相呼应,也与早期的”信可乐也“”奇不是痛宰“一照顾,使文章形成了”音乐 - 痛 - 悲伤,“情感的三波;并在序言中,结束“悲夫,”再一次,我们不能不导致圣难言的悲痛和问题思考的书。

散步中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2、我感到责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