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素养是什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注重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有效的学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 探究的学习情境更能启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表 内乘法的复习》时,复习课容量大,学生兴趣不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课堂上积极跟学生互动,可以是提问的形式,多延伸一下课外的东西,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带动他们的上课积极性,还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把学生当朋友。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要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答案等。数感培养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一、联系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更是寸步难行。刚入学儿童的生活是彩色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不一定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至少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里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的无处不在;数完了,学生之间就要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学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数,想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如,教学“10的认识”时,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少数民族小朋友跳舞的主题图,数一数,发现有10位小朋友,从而引出“10”这个数。还有像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0表示没有”,借助米尺体会0还可以表示“从这里开始”,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正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实实在在的作用。二、在数字的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中,我通过举生活中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例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例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只小鸟)。又如在教学2~9的分与合时,其中一个内容是:5可以分成2和3(或者分成1和4及其他很多分法),枯燥机械地记忆或背诵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没有太高的效率。此时,可以玩“拍手游戏”,使教师和学生拍手的下数合起来是5,例如教师拍3下,学生就拍2下,教师如果拍1下,学生就拍4下。虽然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引入游戏之后,学生的兴趣就陡增不少,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例子说明,简单的游戏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玩”中,体验数的分与合,增强了对数与数之间转换关系的理解,也即发展了数感。再如在教学“认识11到20的数”时,我让学生抓一把学具小棒后数一数有多少根,还利用根据数轴让学生估计:17接近11还是接近20?15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三、动手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的本义是指雏鹰练飞,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学习可以看做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认识相等、大于、小于”时,引导学生结合“森林运动会”的情景,在动手排一排、对一对中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再如,在“认识几和第几”时,让学生看着书上小动物们爬山的情景图,说一说“上山的动物有几只?第一?谁第二?下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使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几和第几”的体验。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先猜猜一堆草莓有多少个,再数出来;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直观感受。四、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计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列出8+7或7+8的算式后,我就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操作学具得出15,可以把8看作10,10+7=17,17-2=15;也可以用“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都给予表扬。五、综合运用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去控制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到20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数:用小棒来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组成和写法也可看做是同一个数的另两种表示方式)。可以想像,能熟练运用这四种方式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不可能没有良好的数感。再如,同样在学习“11到20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上的第8页、第15页、第20页”,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和视觉、触觉感知揉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数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培养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特别弱,小学数学教学以往所采用的是单一接受式的授课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去学习,学生也会很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把所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潜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也要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在讲授“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利用幻灯片演示广场上飞起和落下的鸽子,美丽的广场景色,加上背景音乐,这时学生会发出一阵阵赞美声,老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出几道“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于是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会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会在一个宽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架设合作交流的新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每个班级分成5~6个小组,刚开始时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可是过了一周多问题就出现了,一些学生开始不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总是依赖别的同学,学习好一点的同学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我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主要是没有形成小组合作机制,于是我便一边对这些学生进行沟通和思想教育,一边完善和健全小组机制:每组都选出小组长,要求在每次活动时组员都有明确分工,并在组长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建立了监督机制。对于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不管是大还是小,我们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们都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对新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往往首先对新知识和能力提出质疑,并进行研究和讨论,再和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各个小组进行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然后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得出一个合理、完整、正确的结论。如在学习圆柱体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模型来认识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学生把圆柱体的侧面进行展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按圆柱体的高进行剪,有的按两底间的斜线剪,学生展开圆柱体的侧面后,老师提出问题,你所展开的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长、宽和圆柱体有什么联系?根据老师的问题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会顺利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老师的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前提条件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创设出最佳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愿望,使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求新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加法的时候,可以看丹顶鹤在水面落下的视频,在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中提出本节课主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丹顶鹤在水面上落下的画面吗?大家看完这个视频发现了什么?水面上的丹顶鹤数量有什么变化?”你能根据画面上的信息出几道加法数学题吗?怎样去解答这些题,大家可以自己去试一试。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争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就要做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并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上一篇
东林寺出家 张祜《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祜《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原文及翻译赏析 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原文:可惜东林寺,空门失所依。翻经谢灵运,画壁陆探微。隙地泉声在,荒途马迹稀。慇勤话僧辈,未敢保儒衣。 诗词作品:毁浮图年逢东林寺旧诗词作者
- 下一篇
监测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减少近3万平方公里!
水利部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1.08万平方公里,较2018年减少2.61万平方公里,减幅0.95%。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3.83万平方公里,总体减幅8.08%,平均每年以近3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