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快速读懂道德经 讀懂《道德經》,成爲你自己的聖人

火烧 2022-04-29 18:32:05 1040
讀懂《道德經》,成爲你自己的聖人 作者:屯元子儒家以爲的聖人:聖人是儒家對完美人格的描述,是凡人成爲君子之後的至高嚮往目標。道家以爲的聖人:《老子》全書八十一章,有二十四章出現"聖人"一詞,還有十二章

讀懂《道德經》,成爲你自己的聖人  

作者:屯元子儒家以爲的聖人:聖人是儒家對完美人格的描述,是凡人成爲君子之後的至高嚮往目標。道家以爲的聖人:《老子》全書八十一章,有二十四章出現"聖人"一詞,還有十二章出現"聖人"的同義詞。老子認爲的聖人多指有道德的統治者。《尚書‧洪範》以爲的聖人:《尚書》中聖人的原始含義是"思曰睿"與"睿作聖",亦即一個人善於深思,因而睿智到極點,以致無所不通曉。那麼你心中的聖人是怎樣?老子的成聖之路我們是否可借鑑呢?一、聖人是如何統治百姓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聖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

所謂"芻狗",是以草紮成的狗,爲古人祭祀時的用品;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用過之後,隨即丟棄。

這表示在依循自然規律時,完全超然,不必存有個人的好惡。

聖人是悟道者,具有完整而深遠的智慧,所以在治理百姓時能有這樣的表現,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般。所有的一切,其實都在"道"的安排之下,"道"纔是唯一的統治者。

從"道"的角度看來,天地也是萬物之一,而聖人也是百姓(人類)之一。差別在於:天地與萬物已經處在"規定好的"位置,但聖人卻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由某種修練,再悟道而啓明的。

那聖人是如何從一個凡人修煉悟道的呢?

二、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聖人的修煉方法,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只要把缺點當作缺點,如此時時警惕,就不會有缺點了。

凡人最常見的缺點是什麼?無法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第十九章)。亦即凡人無法做到"表現單純、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所以修煉中要做到,時時警惕這些缺點。

第二步:"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亦即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過度。這"三去"顯然是減法,要消除一切外加的東西。

老子清楚表示:"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聖人是"爲道者"而不是治學的人,所以要"爲道日損",減損到最高點,即是"無爲"。

但爲何又說"無爲而無不爲"呢?

"無爲"有兩義,一是無所作爲,二是無心而爲。後者纔是正解。如果真的無所作爲,雙手一攤,什麼都不管,變成懶惰主義者,最後怎麼可能會有"無不爲"的結果?

至於無心而爲,則全然不同。"心"是指刻意的目的,一個人做自己份內的事,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沒有任何刻意的目的,最後一切事情各就其位、順勢而行,不是和諧圓滿嗎?不就是"無不爲"嗎?

第三步:"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十六章)

這一步老子談到的修煉方法,是這三步中最具體的,即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

關鍵即是"虛、靜"二字。

何爲"虛"?

老子說:"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第三章)意即:簡化其心思,填飽其肚子;削弱其意志,強化其筋骨。讓人身強體壯,但心思單純、意志模糊。

"虛"即是單純,有如小孩一片天真,沒有任何成見,然後可以容納一切。虛之後,能空能明,纔有可能領悟道的真諦。

何爲"靜"?

動是有所求而行,自然比不上靜之自安。靜勝熱(《道德經》第四十五章),靜爲躁君(《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牝常以靜勝牡(《道德經》第六十一章)。靜爲歸根(《道德經》第十六章),清靜爲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聖人好靜則民自正(《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靜之後,能安也能觀,由此可以看出道的運作方式。

經過修練虛與靜,聖人纔可以進而"抱一爲天下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這個"一"即是道,聖人持守之,以做爲天下的準則。在具體表現時,則有"三寶"之說。

三、聖人應該表現出怎樣的作爲?

老子筆下的"我"是"聖人"的代名詞。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慈"是指母親的愛。

老子主張"道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所以道是萬物的母親。

聖人是道的化身,以慈母之心對待萬物,尤其是對待自己的百姓。這種慈愛產生無比的勇氣,所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疼愛人類與既存的一切。

"儉"是珍惜的心態。

任何一物之存在,皆獲得道的肯定與支持,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低估其價值,輕視或浪費之。

在今日,"垃圾變黃金"的例子舉不勝舉,其實天下無所謂垃圾,只有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功利角度看來,纔有垃圾與黃金之別。

老子說"儉故能廣",意即只要節儉,則可推廣物質使天下都夠用。今日聽來,特別有道理,因爲世間的問題不在資源不足,而在分配不均。若能做到"儉"字,世間將更爲和諧。

"不敢爲天下先"代表謙虛自抑的態度。

快速读懂道德经 讀懂《道德經》,成爲你自己的聖人

在任何場合都需覺知:沒有誰是不可或缺的。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論如何意氣風發、領袖羣倫,若是少了老子所說的這份自覺,就根本無從品味人生的可貴。

如果忽略這三寶,卻想在人間求取"勇敢、推擴、領先",則註定失敗與滅亡。

四、聖人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聖人沒有任何執着,總是表現"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二章,第十章,第五十一章),而這些正是道所展現的"玄德"(神奇的德)。

最簡單的類比是:父母對於子女,能否做到"生養子女而不據爲己有,作育子女而不仗恃己力,引導子女而不加以控制"?

同理,老師對於學生,領導對於部屬,是否能做到呢?推而至於我們目前擁有的一切,又該如何?循着此一思路,不難領悟我們應該選擇何種生活態度。

聖人是悟道的統治者,我們今天不必期許在政治上有這樣的聖人,而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爲管理生活的聖人。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自足者富,人生尚有何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