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臺灣和大陸歷史教科書的不同二:關於太平天國等運動的不同講述
臺灣和大陸歷史教科書的不同二:關於太平天國等運動的不同講述 作爲明清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曾經攻佔南方半壁江山,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關於這場相對典型的古代農民起事,臺灣將其定性爲一場“動

臺灣和大陸歷史教科書的不同二:關於太平天國等運動的不同講述
作爲明清戰爭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曾經攻佔南方半壁江山,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關於這場相對典型的古代農民起事,臺灣將其定性爲一場“動亂”。
大陸前些年的教科書對其極其推崇,不僅將其定性爲“起義”,推至“反侵略、求民主”的高度,還稱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爲“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近些年,大陸歷史學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趨於客觀,認爲太平天國的指導思想有很多不成熟、不切實際之處,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並沒有完全否定太平天國運動。
跟太平天國運動一樣,對歷史上多起類似事件,兩岸教科書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定性。在臺灣,推翻明朝統治的李自成被描述爲“流寇”,在大陸,李自成則是“得到了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農民領袖。
“大陸教科書對歷史上農民起義的評價高,起源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階級分析法,階級鬥爭推動歷史發展,但臺灣沒有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影響。其實大陸現在在很多具體問題上,也不是那麼讚揚,大陸以前也用‘暴動’一詞形容過黨領導的武裝鬥爭,這個詞不見得是否定,”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趙立彬說。
而臺灣高中歷史老師林杉認爲,這些事件本就屬動亂,“起義”一詞體現的立場更強。“造反這種就是成者爲王敗者爲寇”,“事實上就是動亂,成功了就叫它革命。”
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很赞哦!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