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简介 阴山历史吧
阴山历史吧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史故事
1.一种可信说法认为‘龙城飞将’指首次出兵就以飞速夜袭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在心理上大破对手锐气,其意义更在于打响了汉对匈奴反败为胜的第一仗。而阴山 “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是匈奴人的“苑囿”,漠北大战后,阴山归于汉朝,《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记载 “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卫青死后其墓冢被汉武帝以‘阴山 ’之形修建,正和诗文后半句相呼应。
另因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人,对汉代大将军卫青推崇有佳,其另一首赛外诗《<b>;从军行</b>;》‘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则讲述了卫青最后一次漠北大战合围单于的功绩。
2.另一种说法认为“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但李广从未到过龙城)。所以“龙城飞将”其实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 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2.古代所说"阴山"是在哪里
现在还叫阴山。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东西绵延一千多公里,由断续相连的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所组成。目前发现岩刻的是在狼山地区。
狼山在阴山的西部,它像一座屏障似的围拱在河套平原的北部。虽然,现在这里很多地方已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山地,但在古代,它却是水草丰茂、树木葱茏、百兽赖以以繁衍的地方。山中岭高谷深,奇峰林立,岗峦层叠,怪石遍地,悬崖的立壁和沟边的巨石,往往是磨刻岩画的理想的园地。在这里,高及山巅,低近沟畔,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历代各游牧民族凿磨了许多极其生动的岩刻。
阴山岩刻再发现于1976年秋天。此后,东自乌拉特中旗,经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西至阿拉善左旗,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岩刻最集中的地方,是在磴口县西北与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处。阴山岩刻目前的总数在一万幅以上,虽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画面仍相当清晰。
阴山岩刻的题材内容应有尽有,如狩猎骑射、放羊牧马、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日月星辰、天地神祗、穹庐毡帐、车辆畜圈、原始数码、图形符号、手印脚印蹄印以及各种民族文字等。
我国北方草原古代的经济生活,也在阴山岩刻中反映出来。早期主要是狩猎经济,描绘了单人猎、双人猎、集体围猎等;主要的武器是弓和箭,还有棍棒、绳索和砍刀。后期家养的牲畜增加了,岩刻中出现畜圈,以及放牧和转移草场的画面。
阴山岩刻中,同时还有许多宗教信仰方面的图像。祈祷是最普遍的习俗,祭祀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并出现杀人作为牺牲的画面。对于动物的崇拜,这或许是岩刻中出现大量动物图形的缘由,是含有巫术的意义的。日月星云的图像,揭示了对天体的崇拜;而各种不同的天神则是通过许许多多的人面像、半人半兽像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原始宗教信仰。
古代阴山的先民们,用图画和符号记录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有关活动。他们高度发展了原始文化,在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学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天体岩画,显示他们非常重视天文学,用竖划组成的原始数码,和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数码很相似,说明着数学的萌芽。岩刻中的原始文字符号,以及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等的铭记,也提供了有关文化生活的重要信息。阴山岩刻是我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历史进程的缩影。
3.阴山最早出现于什么史料中
阴山,似莽莽巨龙横亘在内蒙古中部,东西绵延1200余公里。阴山不仅是我国内外流域重要分界线,也是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分界线。阴山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及这一地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写道:(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时在赵武灵王26年(公元前300年),这大概是阴山之名首次亮相历史舞台。历史上阴山作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天然屏障,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秦汉和匈奴、北魏和柔然、隋唐和突厥之争都以阴山为主战场。在诗人们的笔下,吟咏阴山的诗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慷慨悲凉、肃杀凄伤的气味。
在《饮马长城窟》这一汉乐府旧题下,晋代诗人陆机以汉武帝出兵阴山反击匈奴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写出了“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往问阴山侯,劲虏在燕然”的诗句,该诗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出征将士立功报国的精神抱负。唐太宗李世民半生戎马未离鞍、征鞭直指过阴山。他在《饮马长城窟》这一诗题下咏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真切描摹了塞外壮阔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帝王诗人扫灭狼烟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
《出塞》《入塞》《塞下》诸曲,当是古代诗人吟咏的乐府旧题主题曲。隋朝开国功臣、诗人杨素在《出塞》诗中咏道:“树塞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隋朝另一位诗人虞世基在和杨素的《出塞》诗中写道:“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征兵广武至,候骑队山归。”两诗抒写了边塞的征戍生活,正是隋王朝和突厥阴山争夺战在诗歌中的真实反映。
4.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主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
山脉的主峰是西端的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64米。在土默特右旗东北有大青山主峰,海拔2338米。
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狼山、大桦背山,都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
山脉南侧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皆汇入黄河,但水量较小。 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
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是农牧交错地带。
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值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位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
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近年在山脉西部发现大批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皆由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及与汉族的交流活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
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五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
山前乌兰图格草原和辉腾梁草原是优美的旅游区。古今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
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等,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
5.历史上有阴山公主这号人物吗
有,是南朝的! 阴山公主 刘楚玉(446年?-465年),南朝刘宋山阴公主(后封会稽长公主),是孝武帝刘骏与皇后王宪嫄的第一个孩子,后与何戢结婚。
公主自幼就得到父亲的宠爱,后来孝武帝特地选司空何偃之子何戢与之相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改封她为会稽大长公主,时常和她同乘一辇。
公主个性淫荡,曾经向废帝说:「臣妾与陛下虽说男女有别,但也出自同一个父亲。然而陛下六宫粉黛上万人,臣妾却只有驸马一个,实在太不公平了。
」于是废帝便准备了三十个面首(面,是面貌漂亮,首,是头发漂亮,即美男子,后引申为男宠)送给她。 在当时,尚书吏部郎褚渊是首屈一指的美男子,而公主窥得其貌后相当中意,便请求废帝让褚渊服侍她十天,废帝答应她,召褚渊去西上阁住十天,而公主夜里便去见他。
当公主一接近他,他便起身而立,从夜里到清晨一直不为所动。 公主说道:「你的戟髯如此威严,为何却没有那些男人的样子?」褚渊回答:「我虽不是什么敏达之人,但怎么敢带头做出这等乱事?」公主一再相逼,褚渊则是宁死不屈。
十日一到,公主仍拿褚渊没办法,只好放走他。
6.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阴山地区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地理分界线和过渡地带,是历史上南北两种不同文化相互冲突和交融的重要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地区对中原各个政权的边疆稳定和内外政策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秦汉和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时期,同时北方出现了强大的匈奴、突厥等政权。中原的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互相对峙,在阴山区域展开激烈的争夺和控制。围绕控制和反控制,秦汉政府和隋唐政府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反击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和掠夺,在击败北方政权之后,为有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先后在此开边设郡,设置行政机构,加强行政管理。主要是表现为在控制这一区域后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委任官吏,实施统治。对归顺的少数民族则妥善安置,设置如五属国、度辽将军、羁縻府州、都督府等军政合一的机构,有效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监督和管理。在经济上主要是通过移植人口、兴修水利、发展屯垦、开发农业、开设互市等措施,促进了阴山地区经济的开发,巩固了边疆的稳定。军事上通过战争交锋消灭其主力、修筑长城亭障以相互隔离、修筑城镇派兵驻扎以加强防御、分化瓦解以夷御夷等手段,以实现边疆稳定,确保内地的和平安稳。王子今在评价河套地区的历史地位时说的:“河套地区是汉匈军事争夺的焦点,是中原王朝控制后经济开发的新区。是汉军北征的基地,是民族交往的走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阴山地区历史地位的。
秦汉和隋唐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强大时期,应该说对阴山地区的管理控制是卓有成效的,对开发阴山地区、维护民族一统和促进民族融合做出杰出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王朝的阶级局限性,在阴山地区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冲突问题,双方关系总是时好时坏。北方各族和中原政权的矛盾始终存在,其原因既有民族不平等造成的民族隔阂等心理文化因素,也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所导致。但我们始终应看到,战争和冲突毕竟是少数时期,不是阴山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各族人民是在融合中和平相处,共同开发祖国的北方边疆,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
7.朋友们好
汪古部是金元时期及其之前活动与内蒙古阴山东段地区的一个部族。
汪故又名汪古、汪古惕、雍古、雍古多、永古、汪骨、旺古、瓮古、白达达等。汪古部信奉景教。
原是辽朝属部。后附金朝,为金守护长城,首领自称为沙陀后裔。
汪古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迁居于阴山南北。 明王朝建立后,汪古部元赵王汪古图、左承赵友德投降明朝。
汪古部作为“降夷”,残部迁徙于宁夏贺兰山一带,而后汇入诸土达之中,汪古部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居民成分复杂,有突厥人、蒙古人、吐谷浑人、党项人等。
故族源有沙陀突厥说、回鹘说、达怛说、党项说四种。文化发展程度较高,为中原文化传入蒙古地区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