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竿子营的历史 竿子坪的历史

火烧 2021-11-17 08:58:42 1082
竿子坪的历史 1.湘西土司王的历史希望下面资料对你有用:在讨论苗疆土司与苗族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简言之,凡苗族聚居区的土司均为“苗疆土司”,在

竿子坪的历史  

1.湘西土司王的历史

希望下面资料对你有用:在讨论苗疆土司与苗族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

简言之,凡苗族聚居区的土司均为“苗疆土司”,在这些土司中,由苗族充任的土司称为“苗族土司”。苗疆土司的外延,与苗疆的地域相重合;本文所说的苗疆,即苗族东部方言区,也就是史籍所称的红苗生息地。

这块苗疆的地域如何?请看诸种史籍皆相同的记载:“红苗原出铜仁府,其族甚繁。东至辰州界,西至四川平头、平茶、酉阳土司、北至保靖,南至麻阳、东南至五寨司、经线三百里,纬线一百二十里,周千一百二十里,皆其族所居之所。”

按现在的地图计算,这块苗族聚居区的经线为360华里,纬线240华里,周围1200华里,面积21600平方公里,内含铜仁、松桃、秀山、酉阳、沅陵、泸溪、吉首、古丈、花垣、保靖、凤凰、麻阳等12个县市。除此之外,永顺、龙山、桑 植、大庸、以及鄂西边缘县份,尚有红苗寨落。

这块在历史上定格的苗疆,其地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明朝开国之后就着力于对苗族的镇抚,但37年后酉阳的生苗才开始归附。

《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指挥丁能、杜福抚谕亚坚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户,各遣子入朝,命隶酉阳宣抚司。”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官方镌刻的《移建安化县碑记》仍称“黔之东铜思所属有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数百里,向为苗人所居。”

在这块土地上,统辖苗众的中小土司多由苗人充当,而担承治理责任的大土司,则多由汉人担任。民国二十年(1931年)编撰的《沅陵县志》,依旧沿引史籍的记载来陈述这种史实。

该志有曰:“蛮部(指苗族)各有酋长,其酋皆各相雄长,不能统一。汉人之才智狡者,往往因而利用之,结合诸酋,使之承奉其号令。

溪州之氏,盖汉人而为群蛮之所推尊者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对这种史实有了新的说法。

潘光旦教授在他的洋洋十余万言的专题报告中讲:“‘土司’不是一般的土官,而是‘土家人’所担任的‘土官’”改变了土司的内涵以后,对于它的构成成分,潘说:“元代以来,湘西的土司是一般的、十有八九的,由‘土家人’充当的”。尽管还有点闪烁其词,可他最后还是勇敢地过渡到预定的结论上,那就是:“元、明、清三代实行所谓‘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为止,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对当地的苗族,代表中原统治者经常‘约束’,随时镇压。”

历史果真如此吗? 历史上,汉族大土司对苗族没有起到“约束”和镇压作用。那位创导修筑长城来防御苗族的蔡复一,在公文中曾经强调过这种事实。

蔡氏字敬夫,福建同安人,万历进士,几次升迁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后总督贵州、云南、湖北军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蔡任湖广参政,分守湖北,带管辰沅兵备道,驻节沅州(今芷江县)。

他在《边防条又议》“责担承”那段中写道:“永顺(土司)约束镇苗,保靖(土司)约束竿苗,每岁俱有担承认结到部,苗哨原设有抚苗防守舍巴头目,月食禀粮……今则担承毫无实效,认结只属虚文。就中草苗猖獗尤甚,历数冬春二季入犯,十(之)三镇苗,而十(之)七竿苗也。”

不仅“受国恩世有爵土的”永顺、保靖两宣慰司奈何不得镇竿生苗,就连专事屯戍的营哨兵也如同虚设。明代官员马协在同类的公文中写道:“(哨官)不为自强之计,甘为媚苗之术。”

“……真所谓畏苗如虎,自视如鼠也。”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依然没有甚么改变。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湖广总督郭(左王右秀)在反映苗疆情势与防务的奏章中写道:“历任督抚提镇诸臣,止议永顺、保靖二土司分寨抚管,土司相距颇遥,且兵未经制,止可偶供征用,未便其永远抚管。”十年后,湖南巡抚赵申乔在《题六里苗民归镇溪所乾州同知抚管疏》中指出,土司的担承“毫无实济”。

该疏曰:“镇竿有镇苗、竿苗之分,镇苗向系镇溪所管抚,竿苗即红苗,向系竿子坪长官司抚管。前明以镇苗令永顺司担承,竿苗令保靖司担承,苗乃叛服无常,二土司有担承之名,毫无实济”。

就是这道奏疏,取消了永保两土司担承“约束”苗族的虚名,改土归流。 为何汉族土司无法约束苗民?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苗族的社会结构与其他民族不同。苗族是个崇尚自由、强调自我意识的民族,它的尊卑全由实力的强弱来决定,无精神方面的因素,所以其社会管理框架属多系统的不稳定型结构,由于不是稳固的宝塔形模式,使异族统治者无法提纲挚领。

关于这点,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明代曾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在《黔记·诸夷》中写道:“诸苗夷有囤峒而无城廓,有头目而无君长。”

清代凤凰敬修书院山长孙均铨在《苗蛮辨》中写道:“蛮犹有上下之分,苗则无所统纪。”关于苗族社会的特点,《永绥厅志》有比较详细的记述:“生苗各分寨落……有部落无酋长,其俗不以人命为重,寨中有父子兄弟数人数十人,强梁健斗或能见官讲客话者,则寨中畏之,共推为寨长;如寨中再有一人一户,则又各自为党。

或一寨一长或一寨数长,皆以盛衰强弱迭更易,不如他部之有酋长世受统辖也。” 二是。

2.朔州平鲁的历史简介和文化地理

鲁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尉迟恭故里,原名平鲁县,1988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朔州市为山西省地级市时,改县为朔州所辖区。

朔州市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2′至112°41′,北纬39°21′至39°58′。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毗邻,南连朔城区,东接山阴县,东北邻右玉县。

疆域基本呈正三角形,南北长69.5公里,东西宽67.9公里,总面积231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

本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5.5℃。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井坪镇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北距呼和浩特市160公里,南距省府太原270公里,东距煤都大同市138公里,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凤凰古城的历史是什么

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

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

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战国 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属楚国疆域。

据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汉文化已影响到这里。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

汉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所以凤凰在西汉、东汉、时期为辰阳县地,属武陵郡。

三国 时期,凤凰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刘备战败,吴占其地,凤凰仍属武陵郡。 西晋 时凤凰归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时为舞阳县地,也属武陵郡。

南北朝 时期,凤凰一直属武陵郡。 隋朝 一统江山,改辰阳县为辰溪县。

凤凰当时属辰溪县,隶属沅陵郡地。 唐朝 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

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古渭阳县,属锦州卢阳郡。

宋朝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改渭阳县为招谕县。宋神宗熙宁八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

元 朝设五寨司,属思州安抚司。这是土司政权时期,由本县少数民族的统治人物执政,五寨司设在今凤凰县城。

凤凰古城明朝 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永乐三年,置竿子坪长官司,仍属保靖宣慰司管辖。

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 清朝 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

清康熙三年,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

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通判本应管理地方行政,但当时土司大权在握,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

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乾隆元年,改沅州为府属兵备,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

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凤凰光复。

民国 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1949 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直至如今。

4.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

凤凰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从秦朝的建立直至现在,凤凰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一九八六年全县文物普查所获资料;竿子坪乡牯牛坪村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沱江镇的飞风山有隋唐宋元的墓葬群,木江坪镇、溪口乡等地有宋代的墓葬群。可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凤凰此地就有了人群的居住。岁月.流逝,时代的更替,这块神奇的土地,淘汰了多少英雄人物,留下了多少传奇故事。历史长河,激浪滔滔,标炳青史,再创辉煌。

凤凰古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 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

5.凤凰古城的历史呢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西与贵州省松桃、铜仁两县接壤。

总面积炒1758.5平方公里,占自治10州个县市面积的8.12%,是湖南省较小的县份之一。县地在唐拱三年(687)始设渭阳县。

此后或隶属招谕或隶麻阳,屡有变动,至宋代设土司。明隆庆三年(1569)为了监视土司,在今落潮井地域高一军营。

因此地有一高山形似凤凰,称凤凰山,这个军营因山定名,称凤凰营。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设厅,命名凤凰厅,厅治设镇竿镇(即今沱江镇)。

嘉庆二年(1797年)升散厅为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改厅为县,称凤凰县,相沿至今。

现今凤凰全境划为5个镇(其中1个区镇、4个乡级镇)和27个乡。人中30万,是一个多民族县有苗、汉、土家、回等民族。

县境多山,属中低山区,为云贵高原尾部武陵山脉的南部分支,西北高而东南抵。有腊尔山等47座大山,沱江等156条大小溪河,构成层峦迭嶂、河流交错、沟壑纵横、水流湍急的地貌。

全境大致分为三级台阶,东部至东南为第一台阶,海拔为500米以下,约12个乡(镇);东北至西南的中低山区为第三级台阶,海拔500—800米,约14个乡(镇);西北为第三级台阶,是高山台地,海拔800米以上,约6个乡。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我,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1308.1毫米,多集中在1—5月,夏秋干旱约四年三遇。

平均年日照为1266.3小时,无霜期为277天,年平均气温15.9℃。 凤凰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也多。

距县城25公里有保存完整的黄丝桥古城;距县城6公里有奇梁洞。洞长数里,钟乳石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禾库乡境内有天星山,峭壁千仞,形势险峻,是清代乾嘉年间苗民起义的古战场;廖家桥乡的龙井潮泉,定时涌出泉水,水柱高达丈余;柳薄乡有尖朵朵瀑布,落差高达236米,凌空飞泻,极为壮观;山江镇是苗族聚居区,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县城沱江镇北门及东门的古城楼仍保持原貌,河边古朴的吊脚楼别具一格,更有那飞檐斗拱的朝阳宫、万寿宫、大成殿、天王庙、遐昌阁等古建筑点缀,整个山城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貌。

建 置 沿 革 凤凰在春秋时期属楚国,为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

两汉直到三国,均属武陵郡辰阳县地。晋代或为镡成县地,或为舞阳县地,仍属武陵郡。

南北朝复为辰阳县地,至隋朝改为辰溪县地。唐垂拱三年 (687)改为渭阳县地,后又改为招谕县地,均属锦州卢阳郡。

五代仍为渭阳、招谕县地,宋初划归麻阳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改隶招谕县,熙宁八年(1705)废招谕,复置麻阳县,属沅州镡阳郡。宋嘉秦三年(1203)高五寨司,属思州军民安抚使。

元朝沿袭此制。明代洪武七年(1374)置五寨长官司,永乐碧眼(1405年),将竿了坪元帅府改置竿子坪长官司,分管苗寨,均属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始独立设厅(散厅),四十三年(1704)设置通判(流官),但土司并未废除,开成土流并存。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偏沅巡抚赵申乔以土司田宏天不法,奏准裁革,不予袭替,至此土司制度彻底废除。

嘉庆二年(1797)升散厅为直隶厅,升通判为同知,民国2年(1913)改凤凰厅为凤凰县。初为二等县,设知事公署,置知事一员。

民国8年改为三等县,知事公署改为县公署,设县长。民国29年(1940)复升为二等一级县,属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7日和平解放,1950年4月21日成立凤凰县人民政府,隶属沅陵专区。1952年划为湘西苗族自治区。

1955年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1957年在苗族自治州的基础上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一直隶属于湘西自治州 民 族 凤凰县是一个多民族县。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县人口82604人,苗族31221人,占全县人口38%;1949年全县人口15.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1400人,占总人口52.08%;1985年全县总人口30.0133万人,少数民族17.5899万人,占总人口58.61%,其中苗族占50.34%,土家族占8.06%,回族占0.15%瑶、壮、满、黎、藏、侗、仡佬、水等民族共占0.06%。

苗族分布是大集中小分散,多数聚族而居,同姓为寨。山江区,腊尔山区,吉信区的大田乡、火炉坪乡、三拱桥乡、两头羊乡,阿拉区的落潮井乡和城郊区的都里乡为苗族聚集区。

此外南华山吉信镇、竿子坪乡、廖家桥乡、阿拉镇、黄合乡均有苗族聚居村,其余乡、镇及县城也有苗族杂居。土家族的分布是大分散小集中,主要散居在阿拉营镇、新场乡、茨岩乡、七良桥乡、木江坪乡、桥溪口乡、廖家桥乡、吉信镇、竿子坪乡和县城,其中有的乡镇中有聚居村寨。

其他的少数民族的居住就更分散了。 清代以前,苗族男女服饰差别很小,一律是彩色斑斓布。

上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包赭色花帕,穿船形鞋,佩带各种饰。

清康熙年间,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但此时上装的式样仍无多大差别,一律为无领满襟。 名 胜 凤凰地处湘黔边陲,境内千山万壑,森林茂盛,溪河交错,溶洞棋布,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加之历史上为湘西政治军事重地,所以名胜甚多. 凤凰古城 今日的县城即元代的五寨司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改砖。

6.湖南省花垣县各条街巷的来历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县城位于沱江中游,已有1000多年建城历史,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中国“最美的小城”的美称。

古老的吊脚楼,安静的沱河水,美丽的土家族女孩子,凤凰可以给你的印象总是一些美丽的片段。 凤凰分新旧两个城区,城中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

老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

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条石铺砌的街巷,依江而建的木制吊角楼,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

清浅的沱江穿老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老城中有许多的深巷另一端连接到新城区,一头是明清遗留的古朴建筑,一头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一边是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另一边是打扮入时的少年,恍若一条条时空隧道从中穿行而过,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傍晚时的吊角楼是城中富有情趣的拍摄题材,远远望去一根根木桩撑起间间小屋,清澈的江水在屋下流过,屋中摇曳的灯火若隐若现,让人不由得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姿。

【地理】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缘,西邻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县,到与本省泸溪县相连,北与花垣县和吉首市接壤,到南与麻阳县为邻。东经109°18'--109°48'北纬27°44'--28°19'。

总面积平方1759平方公里,东西最宽50公里,南北最长66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级倾斜。

最高海拔1117米,最低海拔170米。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山恋重叠,林谷深幽,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境内有腊尔山、青龙山、南华山、巴斗山等47座山峰;沱江、万溶江、白泥江、牛角河等156条大小河流。

【气候】 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暖,冬暖夏凉,光照丰富,四季分明,是最好的旅游佳境。

【历史】 凤凰历史悠久。春秋时属楚国,唐设渭阳县,清改凤凰厅,民国初定名为凤凰县,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

1913年改为凤凰县。2001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战国 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凤凰属楚国疆域。据本县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汉文化已影响到这里。

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36郡,凤凰当时属黔中郡。 汉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

所以凤凰在西汉、东汉、时期为辰阳县地,属武陵郡。 三国 时期,凤凰先属辰阳县、武陵郡,归蜀;后刘备战败,吴占其地,凤凰仍属武陵郡。

西晋 时凤凰归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时为舞阳县地,也属武陵郡。 南北朝 时期,凤凰一直属武陵郡。

隋 一统江山,改辰阳县为辰溪县。凤凰当时属辰溪县,隶属沅陵郡地。

唐 初为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阳县,凤凰又属麻阳县。唐武后垂拱三年,凤凰从麻阳县分出,次年设渭阳县,县址设黄丝桥,即今黄丝桥古城。

古渭阳县,属锦州卢阳郡。 宋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改渭阳县为招谕县。

宋神宗熙宁八年,废招谕县,复置麻阳县,渭阳又划归麻阳县。 元 朝设五寨司,属思州安抚司。

这是土司政权时期,由本县少数民族的统治人物执政,五寨司设在今凤凰县城。 明 承元制,设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司,都属保靖宣慰司管辖。

明永乐三年,置竿子坪长官司,仍属保靖宣慰司管辖。明隆庆三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

清 顺治三年,清朝为了镇压苗民,采取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设镇竿协副将。清康熙三年,为辰沅永靖道治。

康熙三十九年,又将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将镇竿副将换防驻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在凤凰山的原凤凰营地设置通判。

通判本应管理地方行政,但当时土司大权在握,形成土流并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设辰沅永靖兵备道。

乾隆元年,改沅州为府属兵备,十六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通判升为同知。嘉庆二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属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凤凰光复。 民国 二年9月,废凤凰厅,改建为凤凰县,仍为湘西军政统治中心。

1949 年凤凰县解放,初属沅陵专区,1955年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直至如今。【行政区划】 凤凰县辖9个镇、15个乡:沱江镇、廖家桥镇、木江坪镇、阿拉营镇、茶田镇、吉信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官庄乡、水打田乡、林峰乡、都里乡、落潮井乡、新场乡、茨岩乡、三拱桥乡、竿子坪乡、麻冲乡、千工坪乡、木里乡、两林乡、柳薄乡、米良乡。

【名人】 凤凰人杰地灵。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在这里诞生。

【风景】 凤凰风景秀丽。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奇。

7.连平县的历史

据出土文物考证,连平县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连平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地。

秦二世元年(前209),连平属南越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三国时期,连平属南海郡龙川县、桂阳郡浈阳县地。

东晋时期,连平属东官县。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1517),连平先后属河源县、浈阳县、龙川县、循州、翁源县地。

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祯六年(1518-1633),连平分属河源、翁源、长宁(新丰)、和平县地。明崇祯七年(1634),奉旨割惠州府和平县之惠化图、河源县之忠信图、长宁(新丰)县之长吉图,韶州府翁源县之东桃、银梅两铺(后称银梅图),置连平州。

州治设在元善镇,辖和平、河源两县,属惠州府。这是连平单列县级散州的开始。

清沿明制,连平仍设州,但无属县。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连平改州为县,属惠州府,下辖4个图:惠化图、银梅图、长吉图、忠信图。

民国3年6月,省、县之间设道制,连平属潮循道。民国7年,全县设4区:惠化区(一区)、银梅区(二区)、长吉区(三区)、忠信区(四区)。

民国14年,省、县之间设行政区,连平属东江行政区。民国15年至17年,连平辖5个区:惠化(一区)、上坪(二区)、长吉(三区)、忠信(四区)、银梅(五区)。

民国25年9月,广东省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连平属第六区(区址:韶关)。民国36年,连平改属第七区(区址:兴宁)。

民国38年(1949)6月2日,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现忠信供销社旧址)成立。6月25日,县人民政府迁至元善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连平属东江专区(区址:惠州)。1952年,改属粤北行政区(区址:韶关)。

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连平、和平两县合并,仍称连平县,隶属韶关专区。

1959年11月,陂头(包括贵东)划给翁源县辖。1960年4月,隆街(包括田源、崧岭、溪东)划给新丰县辖。

7月初,惠化、上坪划给新丰县管辖。连平县委、县人委机关迁往和平阳明镇办公,连平县改称和平县,隶属韶关专区。

1962年6月,原划给新丰、和平两县的社(镇)重归连平,恢复连平县建制,仍属韶关专区,县人委设在元善镇。1963年6月,改属惠阳专区辖。

1967年6月,陂头(包括贵东)从翁源划归连平县辖。自此,原连平县境复原。

1983年冬,撤社设区(镇)。1987春,撤区建乡(镇)。

1988年1月,河源市成立,连平改属河源市辖。

竿子营的历史 竿子坪的历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