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故事100字四年级 邯郸学步的历史故事
邯郸学步的历史故事 邯郸学步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
邯郸学步的历史故事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
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扩展资料
1、寓意
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2、学步桥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
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
”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
称“三辅锁钥”。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
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
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
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
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邯郸学步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