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裹小脚的历史从何而起 缠足历史

火烧 2021-12-16 00:08:19 1155
缠足历史 1.有关中国历史"裹脚"的历史资料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

缠足历史  

1.有关中国历史"裹脚"的历史资料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

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

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

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

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

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

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

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

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

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

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

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

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

2.【历史探究: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我国历时上千年

(1)最高统治者推广(或皇帝喜欢);畸形的审美观(或认为是一种美或男子的癖好)(2分)。

(2)危害:是妇女被压制的象征,造成男女不平等。(如照抄原文,可给1分)(2分)(3)原因:①妇女缠足损害妇女身心健康;②西方文明的影响(或中间近代化的影响);③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妇女缠足;④近代以来,历代政府重视并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答其中两点可给4分)好处:有利妇女身心健康,有利妇女从事工作,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有利男女平等。(任答其中两点得2分) 本题考查的是从妇女缠足到解禁反映的历史进步。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受到啧啧称赞的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推广和畸形的审美观。林语堂认为妇女缠足的危害是妇女被压制的象征,造成男女不平等。

妇女缠足最终被禁绝的原因包括:妇女缠足损害妇女身心健康;西方文明的影响(或中间近代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不断有人反对妇女缠足;近代以来,历代政府重视并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禁止妇女缠足对妇女的好处:有利妇女身心健康,有利妇女从事工作,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有利男女平等。

3.裹小脚的历史

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但自清朝末期起,民众开始普遍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

缠足的起源

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一说始于南齐,一说始于南唐李煜编了金莲舞的舞码,舞者窅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但这些早期的记载,大多很难确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或者描写足部的装饰。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缠足风俗的兴盛

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於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於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成效不大。

缠足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缠足风俗的社会文化背景

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却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包括:

审美的理由: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掀美女性脚美的名词。关於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李渔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

道德的理由:缠足的习俗,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因此不缠足的女性在婚嫁上常有困难。缠足作为标识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以缠足来强化男女有别的传统规范。缠足也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易自行活动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强化了当时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

民族意识的原因:清人入关以后,对汉族男性及女性的身体都视图加以控制,男性要剃发,女性要禁止缠足,前者在清政府的强力推行下达成成功,但禁缠足却未能奏效,因此在清代,缠足常被认为是对抗满人意识的一种表现。

反缠足运动及缠足风俗的结束

清朝中后期的太平天国,首先开始推行反缠足,但最后未能成功。到了清朝末期,缠足被当时的知识分子们,视为中国社会落后的象徵之一,并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成立许多天足会。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缠足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要到1940年代甚至1950年代以后。

4.缠足的历史有多长

1.一般认为裹脚大约始于五代末或宋初。

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

她生得苗条,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

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

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为自然,美不胜收了 。时人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

5.看了缠足的历史后有什么感想

“裹脚”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决不能“裹脚”。

历史上的“裹脚”也叫“缠足”,让女孩从小时就用布帛紧扎双足,使之足骨变畸形,作“金莲碎步”。

缠足小脚的X光照片,那畸形的恐怖线条,让人悚然。

现在一想,真是太可怕了。

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么漫长的“万马齐喑”!这一千多年,中华民族不知可创造多少人类文明进步的奇迹,却仍然坚持着愚昧的陋习。

历史的“裹脚”不可怕,因为“裹脚”已成为历史;

可怕的是“裹脚”的历史时不时就重演。历史的脚步被“裹”,历史就跟在我们身后,我们是不是拖着“裹脚”的历史前进?反缠足的历史行程,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反陋习的坎坷。

裹小脚的历史从何而起 缠足历史

纵然是在现代,最为女性成熟意味的标志之一的高跟鞋,未尝没有对女性的身体造成损害,但是大部分女性,还是会选择穿高跟鞋,迷恋那一袭曼妙悠扬的自我影像。

历史可以容纳“裹脚”,但绝不能用“裹脚”编写历史。现在虽然没有“裹脚”行为,但这种 “裹脚”的惯势思维还可能存在于某类人的思想意识里。

在讲政治文明的时代里,“裹脚”思维就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恶臭的缠脚布。

6.我想知道一下裹脚的历史,都有什么样子的,

裹脚也叫缠足,始于五代末。

从地下发掘的文物和古文献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

她生得苗条,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

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

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为自然,美不胜收了 。时人竞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渐形成风气,风靡整个社会。

北宋时期,太平老人著>中更进一步评论说:“近世有古所不及三事:‘洛花、建茶、妇人脚’。”可见北宋时期已经把女人裹小脚与洛阳艳丽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南宋初年,赵令时撰词《浣溪沙》,其中一句:“稳小弓鞋三寸罗。”

从此,“三寸金莲”成为妇女小脚的代称。到南宋末年,妇女裹脚已经比较普遍。

到元代,竟使妇女以不裹足为耻辱了。 女人裹脚不是从清代开始的,一直上推,大约产生于五代或宋初。

反正,唐朝人不裹脚。裹脚之风兴盛于明清。

宋朝时只有高贵女人才裹脚,普通妇女是不裹的。而且当时对裹脚的要求只是纤直,还不至于到后世伤筋动骨那么厉害。

据说,古代女人裹脚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便将脚白绸裹起来致脚弯曲立在上面,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地从后宫向上流社会流传,在以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成为一种病态的审美。 对女子来说,美是重要的。

是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至于能不能走路,谁在乎呢?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脚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赏和赞美。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

据说裹脚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嫔妃们用布把脚缠成新月形,在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后主认为这是至美,于是后宫中就开始缠足,后来又流传到民间。只要皇帝喜欢什么,民间一定会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号称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颠峰,乾隆皇帝酷爱书法,所有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欢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脚。

关于裹脚的起源,还有几个说法,有说是起于南朝齐废帝妃潘玉奴,有说是起于唐末,有说是起与隋炀帝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发生了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7.缠足起源于什么朝代

缠足始于何时

妇女缠足是封建时代的陋俗,现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现代人对缠足的操作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与肉体上的痛苦,大概只能从《镜花缘》等古典小说的描述中体会了。但是,古典小说对缠足的描述也有局限。比如说,人们就不能从古典小说中探知缠足陋俗始于何时。事实上,缠足陋俗始于何时是风俗史上的疑窦之一,尽管说者纷纷,但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通常的看法,缠足始于五代。元陶宗仪《辍耕录》引《道山新闻》称:南唐后主李煜时,有位名窅娘的舞女,为后主所赏识。后主别出心裁,令她用帛缠足,使成纤小弯曲的新月状,外套白袜,在六尺高的金质莲花上回旋起舞,借以欣赏所谓仙子凌云之态。好事者还作诗赞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其他舞女宫娥纷纷效仿,终于酿成贻害千年的陋俗。

一说,缠足之始至晚不迟于唐代。此说的主角是一个比窅娘更著名的美女--杨贵妃。元伊世珍《琅嬛记》称,马嵬一老媪拾到一双贵妃殉难时所遗的罗袜,因而致富。老媪之女玉飞,也拾得贵妃生前所着雀头屦一只,长仅三寸。《诗话总龟》载唐玄宗自四川还京,得到马嵬老媪奉还的贵妃遗袜,因作《贵妃所遗罗袜铭》,曰:"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细细圆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群谈采余》也收有《杨妃罗袜》诗:"仙子凌波去不还,独留尘袜马嵬山;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由此可见杨玉环是缠足的。此外,唐代文人对女子小脚的吟咏也有数例,如杜牧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白居易诗:"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略见穿小鞋是天宝末年的时髦,而要赶此时髦,不缠足是不行的。至于杨贵妃是跟从时髦抑或开风气之先,尚无确证。还有人指出,清马揭、盛绳祖《卫藏图识》云:"西藏灯具,状如弓鞋,俗称为公主履。"公主是指唐初时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由此可见缠足之事在唐初时已有。即使不能断定文成公主是缠足的创始人,而推测缠足始于隋唐之际,或不会失之太远。至于杨贵妃的缠足,则是不待证明的。

还有一说以为,南唐窅娘的缠足,实是效法南北朝时东昏侯妃潘氏的遗事。《南史·废帝东昏侯纪》记载,东昏侯荒淫无度,"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六朝乐府《双行缠》云:"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唐韩偓《屐子》云:"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屧红托里。南朝天子欠风流,却重金莲轻绿齿。"上述诗篇所咏皆潘妃事,可以印证此乃缠足之始,比文成公主的时代早百余年。

此外,还有人将缠足之始更往前推的:晋代说,见《通俗编》引胡震亨《唐音癸签》:"从来妇人弓履之制,惟《晋书·五行志》附见两言云:'男子履方头,女子履圆头。'而《唐(新唐书)·车服志》为最详,其言云:'后妃大礼著舄,燕见用履,命妇亦同,而民俗不尽遵用。武德初,妇人曳线靴。开元中,用线鞋,侍儿则著履。'夫鞋靴圆头之式,适于足小之用。……详绎时风,缠足自寓,亦何必明言之,始谓史书有载哉?"汉代说,见《杂事秘辛》:"汉保林吴姁奏言,乘氏忠侯梁商女足长八寸,胫跗丰妍,底平趾敛,约嫌迫袜,收束微如禁中。"汉一尺相当今23厘米,八寸相当18.4厘米,约5.58寸。东汉建安末年民歌《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也是缠足的佐证。战国说,见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史记》云'临淄女子弹弦〓足',又云'揄修袖,蹑利屣'。'利屣'者,以首之尖锐言之也。则缠足之风,战国已有之。"《汉书·地理志》:"(赵)女子弹弦跕〓,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颜师古注:"〓字与屣同。屣谓小履之无跟者也,跕谓轻蹑之也。"春秋说,《汉隶释言》称,汉武梁祠绘老莱子之母亲、曾参之妻所穿的鞋,"履头皆锐"。

8.中国女人裹脚的由来,和历史

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

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

总之,缠小脚这一封建社会的恶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残害了数不清的中国妇女。可以说,缠小脚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使长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好大脚”也成为漫骂、羞辱妇女最难听的一句话。

而实际上,小脚“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残为前提的。缠小脚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强力,野蛮地造成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发残疾和致死。

民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就是女性千百年来遭受这一苦难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

事实上,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不仅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对于父权制社会施行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也的确收到了强化的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小脚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而男性的审美观畸变也因“三寸金莲”益发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残的小脚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

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妓女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

至于历代的酸腐文人,更是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不惜笔墨,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琐为乐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如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就自诩为“香莲博士”,写就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并因此出了名。

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缠足开始的年龄,一般从4、5岁开始,耗时3、4年,到7、8岁初具模样。

缠足前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会被缩短。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

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

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

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

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通过缠脚而来的小脚真的那么美吗?以至于男人在娶妻时将它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标准,而女性将它作为人生中对自己身体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造。事实则不然,下面有一段关于小脚的真实的描述,让人非常的感慨,从我们现在的审美角度出发,我们甚至会觉得我们的祖先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一般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

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

最恐怖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

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我们都很清楚,在审美不超出常态的情况下,这样的小脚是很丑的。事实上,这样的小脚也不。

9.有关古代妇女缠足的历史素材

裹足就是缠足,俗称裹小脚,是封建社会中一种使中国妇女备受欺凌的典型陋习。今天的年轻女性来说,对此已不十分清楚,有的恐怕连听都没听说过。

裹足究竟始于何时,原先有南朝、唐、南唐三种说法,但有据可查的是始于南唐。南唐的后主李煜曾令其宫嫔娘以帛绕脚,使之成为新月状小脚,并能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作舞,裹足便由此而兴;而南唐又以金陵(今南京)为都,所以从地域方面来说,裹足始于南京。 起初,裹足尚限于宫中及达官贵人们的府第,后来便逐渐流入民间,到了明清时,已非常普遍。

带来的痛苦:那时的女子若不裹足,便被称为大脚(又叫天足),是难以找到婆家的。 由于裹足在旧时中国女性社会中曾一度非常普遍,以致当年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中国女性的小脚是天生的。 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当有个中国女代表无意中露出她那未曾裹过的天足时,竟然引起了一阵惊讶。 裹足是以布帛紧双足,使足骨变形,从而使脚变得尖小。裹足一般在女孩子六七岁时进行,晚了就会因足骨定型而难裹了。从开始裹到小脚成形需持续裹上几年时间。由于裹足伤筋动骨,非常痛苦;裹成的小脚在行走或站立时,身体的重量几乎全都压在脚后跟上,十分不舒服与不方便,并且也走不快(小脚女人走路便由此而被用来形容走路不快的人)。可以说,当时的女孩子们没有一个是甘心情愿裹足的;但是在旧时代,整个社会风气就这样,再加上家长的压力,她们又不得不如此,十分的无奈。

满族人不裹足,因此在清军入主中原后不久的康熙三年,曾颁诏禁裹;但由于此时裹足已在汉人社会中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清廷遂又于康熙七年下旨解禁。太平天国也曾禁止裹足,但由于其政权的短暂且控制地域有限,所以亦未能扭转裹足的陋习。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政府再颁禁裹令,这一陋习才开始逐步收,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裹足在中国已基本绝迹。不过在民国初年禁裹令颁布后的一段时间内,裹足的人还是很多的,我的外婆便是在那时裹的足。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女孩子们已普遍开始强烈地反抗裹足了,我母亲便是其中的一个。她在七岁多时,便被我的外公外婆强迫裹足;然而她是这边裹,那边便偷偷放开。 为此,她也不知挨过多少骂,受过多少皮肉之苦,直到把我外公外婆弄得精疲力尽,只得作罢。 我母亲至今想起此事,还为自己当年的反抗成功而倍感得意,而我亦为她能为自己保全下一双走路便捷的天足而欣慰。当然,裹足这种陋习在中国的绝迹就更是一件值得国人庆幸的事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