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脑朋友粤语版 为什么有些朋友会说粤语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呢?
为什么有些朋友会说粤语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呢?
为什么有些朋友会说粤语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呢?
因为和自己平时普通话不一样不习惯吧
为什么有些朋友会说粤语歌“好听不好唱”呢?
不会粤语要学所以就说不好唱
粤语是一种语言吗?
粤语(Cantonese)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度百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其实,包括老外在内也存在争议。虽然上面有度娘百科撑腰,但我后来找了一下发现这个讯息来源似乎不可靠,更多像是来自希望粤语独立为语言的人的YY(可参考笔下留情的博文:《粤语获联合国定义为语言?》)。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算方言,因为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没有本质差别。
有一个观点认为粤语应该再次细分,分为基于普通话语法的粤语和基于自身语法的粤语。
也有观点认为既然有地区(比如曾经的香港)将粤语而非普通话定义为官方语言,就应该是种独立语言。
有一个老外的观点说这里面有政-治因素,1997年之后就不太好说粤语为独立语言,我个人觉得是有道理的。
总之,就这样╮(╯▽╰)╭
粤语是方言,还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虽然上亿人说粤语,但我觉得,在中国,除了普通话以外都是方言
粤语是独立的一种语言。但在粤语地区中,也有各地方言、口音的不同。
[粤语]又作广东话,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含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以及北美、欧洲和澳洲、纽西兰、圣诞岛等华人社群中广泛使用。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6000万;也有媒体认为,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

粤语是一种方言还是语言?
是一种语言,使用人数有一亿多,遍布全球华人地区。详情请见粤语百度百科。下次别人说是方言,跟他们说。
为什么有些外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汉语和粤语是两种语言?
参考论坛的:
粤语和官话的差别之大胜过了德语和英语的差别,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tieba.baidu./f?kz=296470015
为什么有些朋友会一时特别亲密,有时又特别疏远
--朋友是这样的人:会真诚的对你许诺;会委婉的告诉你真相;会坦然地与你分享任何时光,不论明媚,还是忧世忧伤。 --朋友会懂得你心底的感受,即使你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即使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 --朋友总是会原谅你,而且总是在你原谅自己之前。 --朋友总是会占据你心灵的一角,这一角或许不大,但是不朽。 --朋友不是不断给你描绘虚妄辉煌的人,而是不断鼓励你实现辉煌的人。 --朋友对你的评价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都始终如一,因为忠诚。 --朋友乐意始终相信你,信任不需要理由。 --朋友在你艰难时给予你温暖与慰籍,你幸福的时候不忘却的人。 --朋友是那个当你想起他(她)时会微笑的人。 --如果一个人爱这样对你说话:‘这事我答应保密的,但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才告诉你.....’记得与他(她)保持距离。
为什么汉语是一种先进的语言
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
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资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讯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资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资讯正确传输。
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资讯用多短的一串讯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讯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
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
文字,则是一种资料储存方式。储存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储存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列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母音与其前后的子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汉语Ba、Chuang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
二、语言的分类
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一种叫做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型别)。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
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
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再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
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
上古古汉语也曾是一种综合语。但是由于汉字的限制,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仅存在于口头中。比方说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时期,是需要在汉字发音前加“s-”音来标识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语的词形变化。
有人认为现在的汉语仍然带有一定的综合语色彩,他们认为加入诸如“了”、“的”这种助词实际上就是词的变形。这种看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地的口语都是从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虽然不能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但是这个趋势说明分析语的某种特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就是资料的压缩。
三、资料压缩:分析语的高超之处
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储存视讯档案。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影象全部都储存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资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储存每一帧影象的完整资讯,而储存下一帧影象与上一帧影象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影象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
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在交流时你需要时刻考虑时间、主格/宾格、数量、主动/被动。这对交流是有影响的。当然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之后会大大降低考虑这些的时间,但是即便熟练的综合语使用者还是会在这方面犯错。在上下文的帮助下,这些变化都可以省掉。时间变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时间状语完成描述,其后描述相同时间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虑描述时间了。这就是分析语的资料压缩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一句综合语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传递比较多的资讯。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在单词、单句的条件下很有效率的资讯交流方式,也就显得越来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个主要语言纷纷向分析语靠拢。
另外,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是没有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实际交流中,上下文总是很丰富。这种变形的方式在单句下很有价值,但在实际交流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你们觉得粤语是一种方言还是语言
先要弄清楚方言的涵义,方言,顾名思义,地方性的语言,相对于中国大地来说,粤语绝对是地方性的语言,而普通话属于共同语。
有人会较真,那么国外华人地区说的粤语是方言吗?它并不属于中国的一个地区哦,我们说了方言一定是有一个相对的概念,整体和部分,整体的东西就不能叫方言,部分的东西,就是相对于整体的方言。国外唐人区属于国外领土的一部分,从地域上说也是某国的一方之言。再进一步说,如果国外某一国全部都说粤语,那还能叫方言吗? 相对于那一国来说,粤语就是共同语,而粤语始终是中国的一种方言。
语言,不论是共同语,还是方言,都是语言。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化简为: 粤语是一种地方性的语言,还是一种语言? 问题本身就是有逻辑性错误的。
举一个类似的问题可能更清楚: 请问你是一个美女,还是一个女人?让人怎么回答呢?
而最开始提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是希望提一个逻辑错误的问题,那么他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需要再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