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鲁姓怎么来的 鲁姓的历史发展

火烧 2021-04-22 17:32:45 1060
鲁姓的历史发展 源于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

鲁姓的历史发展  

源于姬姓 姬姓溯源于黄帝,鲁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

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

到了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掉。

鲁顷公姬仇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砀山),其部分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

鲁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现就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铭文和史记为史料,以一九八九年续谱为依据,将鲁氏来源叙述如下:

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之铭文是以距今300万年人类出现,到公元一九九九年止,甬道全长262米,用十八万文字慨括了中华民族从孕育到启蒙、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

再现了历史的长河。

中华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能绵延长久,不曾中断。

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一九八九年续谱从轩辕时起记载鲁氏起源,现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至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开始记述。

公元前2720——前2680年。

史载,此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时世费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与炎帝战于阪泉,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吃)尤战于涿鹿,擒而杀之。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相传公元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为文明之肇始。

黄帝妃嫘祖始劝蚕。

公元前2560——前2520年

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专须)。

颛顼以后相继有帝喾高辛氏,帝尧、帝舜等五帝。

鲁姓怎么来的 鲁姓的历史发展

舜禅位于禹,禹禅位于益,但天子位终为禹子启所得,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

据宗谱记载自黄帝至周公旦共二十世,相传1439年(公元前2520——前1081年)

公元前1080——前1061年,史称文王受命之年。

公元前1060——前1041年,文王受命九年而卒。

太子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以太公望为师,以周公旦、召公、毕公等为辅佐。

武王二年有疾,周公为之折寿,有《金滕》传世。

武王四年卒,子诵即位,是为成王。

成王元年,王年少,周公摄行政当国。

公元前1040——前1021年,成王三年,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三监之乱,灭薄姑,商奄和熊、盈等十七国。

成王五年,周公制礼作乐。

成王七年还政于成五。

成王十一年,周公卒于丰,子君陈治东都。

封周公旦子伯禽于商奄旧地曰鲁。

(今山东省曲阜市)为鲁国第一代国君。

后以国为姓,鲁姓由此而得。

公元前1020——前1001年,康王九年鲁公伯禽卒,即位三十一年,子考公酋立。

(二君、二代)又四年考公卒,弟炀公熙立。

(三君、二代)

据史记记载,焬公在位六年卒,子宰继位,是为幽公(四君三代)。

幽公十四年,其弟氵费杀幽公夺位,是为魏公(五君三代)。

魏公在位五十年卒,子擢即位,是为历公(六君四代)。

历公在位三十七年卒,鲁国人立其弟具即位,是为献公。

(七君四代)。

献公在位三十二年卒,子濞即位,是为真公(八君五代)。

公元前856——前827年,周宣王元年,鲁真公卒,即位29年。

传弟敖即位,是为武公(九君、五代)

公元前826——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卒,即位十年,传子戏即位,是为懿公(十君、六代)。

公元前815——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鲁懿公被兄子伯御攻杀,懿公即位九年,伯御自立为君。

(十一君、七代)

公元前806——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宣王征鲁,杀伯御,伯御即位十一年,以懿公弟称为君,是为孝公。

(十二君、六代)

公元前795——前769年,周平王二年,孝公即位二十七年卒,子惠公费湟即位。

(十三君,七代)

公元前768——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鲁惠公卒,即位四十六年,太子年幼,庶子息姑即位,是为隐公。

(十四君、八代)鲁隐公元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而终于鲁哀公十四年,此书为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

鲁隐公五年,《春秋》云,九月“螟”,是我国螟害最早记载。

公元前722——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鲁大夫翬杀国君隐公,隐公即位十一年,隐公弟允即位,是为桓公。

(十五君、八代)鲁桓公五年。

《春秋》云,“秋螽”,是我国蝗灾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711——前694年,周庄王三年,齐襄公杀鲁桓公,桓公即位十八年,桓公子同即位,是为庄公。

(十六君、九代)

公元前693——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卒,即位三十二年。

庆父拥立庶子启方,是为闵公。

(十七君、十代)

公元前661——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鲁庆父杀闵公,即位二年,僖公申立。

(十八君、十代)

公元前659——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鲁僖公卒,即位三十三年,鲁文公即位(十九君、十一代)

公元前626——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鲁文公卒,即位十八年,子宣公倭即位,(二十君、十二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中国田亩税开始。

公元前608——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卒,即位十八年。

子成公黑肱即位。

(二十一君、十三代)

公元前590——前573年,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卒,即位十八年。

鲁襄公即位。

(二十二君、十四代)鲁襄公十一年,鲁国作三军,“三桓”三分公室,所取税收制度各有不同。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72——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卒,即位三十一年,鲁昭公即位(二十三君、十五代)

公元前541——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卒于乾侯,即位三十二年,弟宋鲁定公即位(二十四君、十五代)

公元前509——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卒,即位十五年。

子将鲁哀公即位。

(二十五君、十六代)鲁衰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整理六经典籍,设私学,教弟子三千人,公元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岁。

公元前494——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狩猎获麟,鲁史《春秋》编年记事止。

春秋时代终。

公元前480——前467年,战国开始,公元前471年,鲁哀公南朝越王勾践。

公元前470年,鲁哀公归自越,与三桓为仇。

公元前467年,周贞王二年,鲁哀公卒,即位三十八年。

其子宁即位,是为悼公。

(二十六君、十七代)

公元前466——前429年,周考王十二年,鲁悼公卒,即位三十八年,子嘉鲁元公即位(二十七君、十八代)。

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巧匠鲁班约卒于此年。

公元前428——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鲁元公卒,即位二十二年,子显鲁穆公即位。

(二十八君、十九代)

公元前406——前315年。

周赧(南)王元年,鲁穆公卒,史记记载: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卒,子奋鲁共公即位,(二十八君二十代)。

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屯鲁康公即位,(二十九君二十一代)。

康公在位九年卒,子晏鲁景公即位,(三十君二十二代)。

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卒,子叔鲁平公即位,(三十一君二十三代)。

平公在位二十二年卒,子贾鲁文公即位(三十二君二十四代)。

公元前314——前274年。

周赧王四十二年。

鲁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卒,子鲁顷公即位(三十三君、二十五代)。

公元前256,周赧王五十九年鲁顷公即位十八年,被楚考烈王灭鲁,迁鲁举于莒,周赧王卒,周统绝。

周相传824年。

鲁国传784年。

(从伯禽至顷公鲁灭)

顷公被贬后,鲁国姬姓贵族终止,以国为氏。

因此顷公为鲁氏鼻祖。

这次溯源从公元前2720年轩辕之时起到公元前1080年,文王受命到公元前1060年,武王姬发即位,姬旦封周公,从公元前1040年伯禽授封鲁止为1680年,伯禽封鲁至顷公,公元前256年,鲁国灭,为784年,历经25代,从公元前256年顷公起至公元1352年,辚(卒)、轸二公止,约1607年,历经65代,从伯禽起至荆门辚、轸二公,共经历2391年,共90代,加上轩辕至周公20代1680年共追溯源流4071年,共110代。

源于彤鱼氏 炎帝彤鱼氏一支,由彤鱼和太阳组成。

炎帝以火和太阳为图腾,实行大山天齐纪历,如鱼下“日”所示:“日”下一横为水平,两侧的太极印为日升降轨迹;日上一横为地平,中央为天齐建木,以此观测太阳运行。

彤鱼氏是炎帝的一个分支,所以在鱼下铭日,以示所出。

彤鱼氏先民主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间甘肃大地湾——陕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带。

彤鱼氏分支有鱼凫氏和(弓+鱼)氏。

彤鱼氏观日灵台名“鲁”,后人以地为姓。

源于鲜卑族 出自东晋时期北方乌桓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鉴》记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氏。

”乌桓族,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民族同为东胡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之一,民族语言与鲜卑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

东胡部落联盟强盛时,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为其重要成员。

乌丸之名,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丸、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近有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

另有学者认为乌桓族、鲜卑民族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乌桓族的先世,据史籍《后汉书·乌桓族传》中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

”王沈在《魏书》中也有相同看法,认为乌桓族与鲜卑民族同出自东胡。

乌桓族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之前,曾被战国时期的魏国史家称为“赤夷”。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与乌桓人有关。

在乌桓族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

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族来讲至关重要。

丁谦指出:“乌桓族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

”隋、唐以后,乌桓族这个古代民族逐渐在历史中消失,被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远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族人从五郡塞外南迁时,便与广大的汉民族和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各部、鲜卑民族、羌民族、氐民族等其他民族错居杂处。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乌桓民族形成了许多汉化的姓氏,主要有鲁氏、郝氏、审氏、桓氏、乌氏、渐氏、王氏(原乌丸氏、乌桓氏)、薄氏(原薄奚氏)、展氏(原辗迟氏)、库氏(原库褥官氏、库褥管氏)等。

随着乌桓民族的汉化融合过程,该支由乌桓族人形成的鲁氏,成为汉族鲁氏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河北、陕西鲁氏之主源之一。

源于蒙古族 出自金、元、明时期蒙古绰罗斯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1.蒙古族绰罗斯·卓多穆:为古老的蒙古绰罗斯部后部大人(专职掌管后勤、运输、畜牧生产和妇女儿童的生活等),在金国时期成为女真所辖卓鲁部,后在元朝时期形成为卓多穆氏。

明朝时期,有女真族引其为姓氏者,满语为Jodomu Hala,与女真绰罗氏同源,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境地)。

蒙古族、满族卓多穆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

2.蒙古族绰罗斯·巩卜失加:为元朝时期驻守甘肃平番县一带地区的蒙古族绰罗斯部人,世代为地方执政长官,明朝时期称其为“土司”。

绰罗斯·巩卜失加的父亲为元朝末期著名的武定王、平章政事绰罗斯·脱欢。

元朝灭亡后,在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脱欢率诸子部落投诚,明太祖朱元璋授其长子绰罗斯·巩卜失加为百夫长,俾统所部居庄浪,以功升百户。

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绰罗斯·巩卜失加殉职于“阿鲁台之难”(明朝初期明军与蒙古瓦剌部的战役),传子绰罗斯·失加,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

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

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明王朝以鲁经的曾孙鲁印昌出任青海西宁副总兵。

当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河西地区时,鲁印昌散家财享士卒,提兵至西大通,与李自成起义军的贺锦部遭遇,鲁印昌挥兵奋战,部卒殆尽,全军战殁于阵。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鲁印昌之子鲁宏率部归附满清政权,袭指挥使,锡之敕印。

鲁宏逝世时,嫡子鲁帝臣年幼,由其族人鲁大诰代理地方事务。

吴三桂叛乱之时,鲁宏之妻汪氏曾主动捐献军粮四百石。

鲁宏的曾孙鲁璠,在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回族起义军攻围兰州城时,亲率土番兵三百人赴援,战于乱古堆坪。

在与回族义军战斗中,因兵无后继,寡不敌众,鲁璠身负重伤,他裹创力战,竟突围归营。

乾隆大帝闻知此事后,特旨赠加一等职衔、花翎。

后盐茶回民再次起义,鲁璠领土番兵防守兰州城。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回族人张格尔在沙俄唆使下进犯甘肃边境,扬威将军长龄进讨,鲁璠之子鲁纪勋奉檄购办驼只、运军粮。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清军进剿安集延,仍承办驼只。

鲁纪勋娶额驸阿拉善亲王之女,此后鲁氏一族习尚奢豪,盛极而衰。

鲁纪勋嫡孙鲁如皋承袭祖爵,在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鲁如皋助军饷以攻太平天国。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甘肃省城修建钱局,鲁如皋又捐本管山场木植数万株,加二品顶戴、花翎。

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青海地区回族民众再次起义,鲁如皋率本部参与镇压,以功加副将衔。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西宁肃清,鲁如皋功加提督衔、誉勇巴图鲁。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如皋逝世,其子鲁焘年幼,由母亲和硕特氏掌管地方事务。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农历4月,鲁焘嗣职。

蒙古族绰罗斯家族鲁氏一祖自鲁焘以上,世袭掌印甘肃番部土司指挥使,驻扎甘肃庄浪,分守连城。

鲁镛,与鲁鉴同族。

明朝时期以官舍随征,授总旗。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诰随鲁希圣等归附满清政府,仍授前职。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鲁瞻泰袭。

自鲁泰以上,世居甘肃古城,袭土指挥使。

鲁福,鲁鉴次子,跟从鲁鉴征讨,屡立战功。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培祚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鲁应选袭职。

世居甘肃西大通峡口,袭土指挥同知。

3.蒙古族绰罗斯·把只罕:绰罗斯·把只罕氏绰罗斯·脱欢的第三子。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绰罗斯·把只罕随父亲归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指挥佥事,后随同侄子鲁失加(绰罗斯·失加)一起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鲁氏。

数传至鲁典,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绰罗斯·把只罕先于绰罗斯·巩卜失加家族归附满清政府。

清陕西总督孟乔芳嘉其功,委署甘肃镇海营参将,随大军征剿。

再数传至鲁绪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义,鲁绪周率所部御贼,阵亡,其子鲁熹袭职。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鲁熹之子鲁服西袭职。

自鲁服西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佥事。

鲁之鼎,与鲁典同族。

明时朝时期世袭土指挥副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鲁维礼袭职。

自维礼以上,世居甘肃大营湾,袭土指挥副使。

鲁国英,与鲁典同族。

明正千户。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大诚投诚,随鲁典剿甘、凉回民起义,力战阵亡。

其子鲁景成,仍袭正千户世职。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鲁福山袭职,世居甘肃古城。

鲁三奇,与鲁典同族。

明世袭副千户。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鲁三奇随同族鲁典归附。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鲁政袭职,世居甘肃马军堡。

鲁察伯,与鲁典同族。

明朝时期实授百户。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归附满清政府。

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其子鲁襄仍袭实授百户。

由蒙古族绰罗斯·失加被明帝赐改的汉姓鲁氏,为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地区蒙古族鲁氏的主源。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在金国时期为孛术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

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博氏、范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都噜氏,亦称杜鲁穆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黑龙江地区。

据俄国学者史禄国调查,这个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都氏、杜氏等。

⑶.满族瑚噜氏,满语为Huru Hala,汉义“阜地、鸟背、龟背”,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胡氏、於氏(注意:不能写作“于”)等。

⑷.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鲁氏、石氏、穆氏、萧氏等。

源于回族 出自宋、元朝时期西域来华定居之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鲁氏,取自经名“安拉迪尼”(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

宋、元两朝时期,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族人很多,如元朝中期的伯笃·鲁丁,原为答失蛮人(即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为了考取进士,便取汉姓为鲁氏,字至道,史称鲁至道。

鲁至道后来历任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礼部侍郎、秘书太监、漳州路总管,特别是对广西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利于元朝时期岭南地区文化教育活动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广西桂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元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

在元朝时期,为读书求仕而取汉姓“鲁”为氏者甚众,如真定、济南路监榷课税使鲁坤原为大食国人,吏部尚书鲁企贤原为康里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鲁得之原为安息人等等。

源于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佤族木依库氏,源出巴饶克氏族,即佤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今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地区。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巴饶克氏族部落首领的子孙随孟连土司姓氏汉化过程分别以三子之名为汉姓,其一即为鲁氏,系由当地汉族最高执政长官所赐改。

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鲁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

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

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

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

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

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鲁道茂:元季自江宁府东城迁居句容县南门鲁墓村。

江苏句容鲁氏始祖。

鲁昂:号照轩,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岁(1243年)生,官殿中侍御使。

世乱远引由山东来益上流落业二里九岗山五公村口,自号九峰老翁,享九十四岁。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7)年丙子岁卒。

为资江鲁氏始祖。

其御史宅躀并窖金轶事历载邑乘至今。

鲁炳公: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居澧南松山(今湖南澧水流域)。

其子应福,应寿及子孙散居各地。

是为澧洲鲁氏之始祖也。

鲁至道:西域答失蛮人,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中进士,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到广西任肃政廉访副使。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由礼部侍郎迁秘书太监。

其后担任过一些其他的职务,如赣州路达鲁花赤、建州路达鲁花赤等。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任职广西,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任漳州路总管,享年约六十余岁。

是为广西、云南回族鲁氏始祖。

鲁失加: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姓为鲁氏,累署庄浪卫指挥同知,其后裔鲁鉴、鲁麟、鲁经三世,皆为明朝名将,是为甘肃蒙古族鲁氏始祖。

鲁明远;待考,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龙河村(现界岭村)鲁家冲 古时的鲁国,拥有较大的封地,包括现在的山东滋县及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公元前二五六年,鲁为楚所灭,子孙被迫迁居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后此地被齐国所占,鲁姓开始在山东大地缓慢繁衍。

如战国末期的著名学者鲁仲连即为齐国人,后义不仕秦。

秦汉之际,鲁姓开始向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关中迁徙。

王莽篡权时,有扶风平陵人鲁匡在朝中任职,号为“智囊”,其子在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其孙鲁恭为东汉名相,恭之弟鲁丕任侍中高职,由于此支扶风鲁姓历代显贵,族大人众,于是形成了鲁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扶风郡。

东汉中期以后,鲁姓开始向河南新蔡一带迁衍,后昌盛壮大为鲁姓新蔡郡望。

并以新蔡为中心,向安徽、江苏的北部缓慢迁衍。

东汉末年,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人鲁肃为避战乱,举

家先迁曲阿,后渡江定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其子鲁淑,孙鲁睦均为将于东吴,三家归晋后,子孙散居江南各处。

西晋时,著名学者鲁胜为代郡(今山西省阳高)人,鲁褒为南阳人。

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至隋唐以前,鲁姓已广布江东一带。

唐代前期,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鲁姓得以平稳发展,除继续繁衍播迁于江南一带外,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都得以发展。

宋元之际,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一带的鲁姓为避兵火南迁入闽粤,西迁入湖广。

元末起义军四起,后为争皇权互相攻伐,致使两江、两湖、两河、皖鲁之地成为杀人战场,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凄凉景象。

于是明初洪武年间,鲁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江苏、湖南等地。

清中叶以前,山东鲁姓发展迅速,并随闯关东之风潮到东北谋生,亦有临海之鲁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