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长卿新年作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2-04-21 10:37:16 1027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送李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及注释

翻译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刘长卿新年作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注释1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2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3师:军队。4旧业:在家乡的产业。5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6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7轻生:不畏死亡。8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9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鉴赏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吒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诗词作品:送李中丞之襄州╱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词作者:【唐代刘长卿诗词归类:【送别】、【同情】、【以景衬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