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江口的崇明岛为什么会游移

火烧 2016-11-13 12:00:41 1049
在长江的入海处,有一个崇明岛。它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总的说来,它的面积是越来越大了。比如在北岸的江堤外,在七八年中竟长出了七八里的海滩,平均每年向外长一里。与此同时,岛的南岸则以平均每年0.1里的速度向后退缩,例如,合隆港及以东的一段地区的海岸,在1955

在长江的入海处,有一个崇明岛。它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总的说来,它的面积是越来越大了。比如在北岸的江堤外,在七八年中竟长出了七八里的海滩,平均每年向外长一里。与此同时,岛的南岸则以平均每年0.1里的速度向后退缩,例如,合隆港及以东的一段地区的海岸,在1955年就坍了50多米。崇明县城在明代万历11年(公元1583年)距南岸有40里,而现在距南岸(南门港)只有1里了。看来,现在的崇明岛在向北“游移”。

人们不禁要问:崇明岛为什么会“游移”呢?

先说说崇明岛是怎样形成的。原来崇明岛曾经是长江口外的浅海。长江从上游带来了大量的泥沙,由于流速在河口突然减慢,泥沙就在这里逐渐沉积下来,直到唐代初期(公元618〜626年间形成了东、西两个沙洲,并露出水面。当时在西沙设立了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以后,由于江流的冲刷,东、西两个沙洲逐渐坍没了。但是,崇明岛的历史并未就此完结。在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之间,沙洲重新露出水面,并且一再“游移”,县城就迁了五次。直到明代万历11年(1583年〉,崇明岛才基本稳定在今天的位置。


沙岛的“游移”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沙岛“游移”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主流的摇摆所造成的。从崇明岛的历史可以看到,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期间,由于长江主流在崇明岛北面的北泓[hóng]道,因而北岸冲刷、坍塌,南岸外涨,岛向南游移。十八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流改从岛的南面出海,岛的北岸因江流微弱,泥沙容易沉积,特别是东南风大的时候,海潮的倒灌又带来大量泥沙,使北岸的泥沙愈堆愈多,沙滩迅速伸张,崇明岛又向北“游移”了。

有人认为,照这样长此下去,崇明岛一再向北“游移”,它就很有可能与长江北岸的江苏省海门、启东相连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