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浣溪沙全诗 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原文: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题解
本篇是怀人之作,怀念旧日相恋的女子。上片写女子未嫁前的可爱和美丽形象。下片写所恋女子嫁给别人,婚后有无尽哀愁,而自己对她倍加思念。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句解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二句刻划出一个顾影自怜的少女形象。桐花,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流行发式。词人笔下的女子极爱美,「争挽」桐花之髻,刻意要将众女子比下去。「两鬓垂」,是临池照影所自见。「小妆」之「小」,不是形容「妆」小,而是形容人的情貌。唐宋词常以「痴小」一词,形容痴情的妙龄女子。「弄影」之「弄」,见出自怜。上句既是「桐花」名髻,下句自不可以不是「小妆」、「清池」。三者皆清丽。「桐花」虽是发式,亦应时令。「桐花」二字,极有影响。清人王士祯《蝶恋花·闺怨》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为时人所激赏,因此获得「王桐花」的美誉。王桐花的灵感,或许来自这里。
出帘踏袜趁蜂儿
出帘,是掀起门帘而出。踏袜,是因爱惜春时,不忍践踏芳草,故著袜而出,以示轻柔。又曹植《洛神赋》用「罗袜生尘」,写女子步态轻盈,言「袜」固胜于「鞋」。趁,有追赶之意。蜂儿,即黄蜂。黄蜂,和粉蝶,都是春花的伴侣,是春天的象征。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
跳脱,即腕钏,是女子戴在腕上的手镯。「添金」之「金」字,是指「跳脱」的质地是金的,「添」字不是说「金」的成色有所增添,而是说腕上添了一双金跳脱。「双腕重」之「重」,自然也是说的金质跳脱份量很足,但「双腕」嵌在「跳脱添金」和「重」之间,是突出著跳脱之人的感觉。此句遣词手法颇讲究,正是周邦彦一贯的作风。「添金」之「添」,自是从无到有,暗示着人物身份发生变化。此句之「重」,与上片「小妆弄影照清池」之「小」、「清」,风神截然不同。上片乃写女子未嫁之前事,下片则写女子出阁之后,故相对于上片之痴小,女子之神情,至下片已是贵气而凝重。然而,富贵不掩其悲。琵琶者,乃女子常用之乐器,往往寄托悲情。文学传统中,昭君出塞也罢,白居易《琵琶行》也罢,都以琵琶表现女子之悲。《琵琶行》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之句,「琵琶拨尽四弦悲」自是从中花出,而「拨尽」二字,实则暗示女子心中有无尽之悲愁。

夜寒谁肯剪春衣
此句说出谜底。原来本篇是怀人之作,上下片之间有今昔之感。上片之痴小女子已嫁作人妇,贵则贵矣,然所嫁非人,陪伴她的自然是无尽的哀愁。而我(女子之旧情人)亦形单影只。夜寒之际,有谁肯为我裁剪春衣呢?今昔对比,徒有万千感慨。愈发觉得女子之好,内心也愈发酸楚。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评解
周邦彦小令能放能收。全词六句,前五句只是白描,末一句才说出谜底来。上下片之间是今昔对比,但却只是不动声色地呈现。展现给读者许许多多的美丽,最后才告诉读者一个悲苦的结局,强烈的反差,真是令人欲不伤悲而不得已。周邦彦多情之人,复以绝妙之手法来展现伤心之事,此真令人心碎之作。 诗词作品: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诗词作者:【宋代】周邦彦诗词归类:【写人】、【怀念】
相关文章
- 苏轼诗是什么? 中外好色诗人排行榜:曹操苏轼白居易与左拉拜伦,一个比一个骚气
-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刘过《浣溪沙(留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翻译 向子諲《浣溪沙(赵总怜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着棋、写字、分茶、弹琴)》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雨霖铃原文 转调蝶恋花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沁园春雪全诗原文 浣溪沙·广陵被召留别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苏轼赏析 曹组《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 浣溪沙苏轼原文 浣溪沙·舟泊東流
- 如梦令李清照词 临江仙·同王侯二公登裴公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浣溪沙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