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为何盛赞唐朝宰相马周?
md为何盛赞唐朝宰相马周?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武百官向皇帝“上书言事”。历来喜欢读史的md,对古代“上书”的作用及特点很感兴趣。一部《二十四史》,为md生前所钟爱。翻阅他在书页上评骘人物的批语,可见大政治家的眼光。看《md评点二十四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再三斟酌的是这一点——他缘何如此推崇马周的文章?在读《旧唐书》、《新唐书》的过程中,md对马周上唐太宗书反复阅读,在浓圈密画中留下了不少评点文字,很值得我们回味一番。
马周何许人也?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字宾王,博州茌平(今茌平镇马庄)人。生于山东农家,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却广搜博览,以至满腹经纶。因生性豪放不合于时,浪迹天涯,后到长安给官员当门客。有一回他替主子代写的奏章被唐太宗李世民赏识,遂崭露头角,短期内擢拔为朝廷宰辅。
md对马周这位出身寒微,但却才识超群、深得唐太宗赏识的人物情有独钟。他仔细阅读《旧唐书》、《新唐书》中的《马周传》,对马周的多份“上书”都很留意,尤其对《新唐书》所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一封“上书”密加圈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马周
马周的这封“奇文”,直陈己见,不事虚饰,表达了如下几个主要观点:
其一,劝谏唐太宗节俭治国,力戒奢侈。他从夏、商、周至魏、晋、隋统治天下的时间长短切入,告诫唐太宗应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对当政者“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马周历陈尧、禹及西汉文景二帝节俭之事例,抨击当时朝中滋长的奢靡风气。md在“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处逐字加了套圈,天头上还连画了3个大圈,以示这8个字为其中要旨。马周的文字情理交融,md密加圈点,神交古人,在会心中感慨系之。
其二,劝谏唐太宗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马周指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他说隋朝虽然积蓄大量的仓米、布帛、金银,但这些最终却成为帮助造反者的财物。而今老百姓本无多少积蓄,我们还在强敛暴征,百姓颇有怨言,认为是朝廷不忧民怜民。进而提出“百姓苦乐”决定“国之兴亡”的观点。”这种百姓苦乐决定国家兴亡的观点,md是很赞同的,所以他在此处天头上画了3个圈,又逐字加了旁圈。
其三,劝谏唐太宗高度重视基层政权建设。马周说:“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耳。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md在“必也使百姓安乐”一句下,逐字加了圈画。马周笔锋直指时弊,认为朝廷独重内官,而对刺史、县令等直接临民之官的选拔颇为草率,真正“以德行见称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这种重视基层政权建设的观点,很符合md的政治思维。
马周的“上书”切中要害,唐太宗看后“称善久之”。尽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马周的这封“上书”不及贾谊的《治安策》那样文采斐然、层次分明,但因为言之有物,在平实中见至理,于质朴中显真情,所以md对之赞赏不已,称之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并发挥说:“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苏轼为一代文学大家,其万言书被md说成是“纸上空谈”,可见md对政策建言的要求是切实可行,而非徒然好看而已。

♦ md有生之年因何故没出席三次党代会?
♦ md为何决定新中国定都在北京
♦ md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科科优秀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