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历史和历史学有什么区别 历史学教学的价值内容方法的关系
历史学教学的价值内容方法的关系
浅议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前言:新《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的性质界定为人文学科,意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
在涉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提出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课程目标。
所以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就历史学科教学来看,教学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由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笔者认为,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
3月4日,ht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
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乃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理想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却存在一些令老师困惑的现象:
例1:历史课上,《南京大屠杀》录象正在播放,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与别人谈笑风生,当老师愤怒的加以制止时,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谁爱看这破玩意儿,放点有劲的好不好,……汉奸又怎么样?日本人再打进来,我就当汉奸。
”,这样的回答,竟让从事多年历史教学的我无言以对。

例2:办公室里,一个几年前失去丈夫的母亲,面对自己不学无术,天天惹是生非的儿子,想想自己独自支撑、付出无数艰辛却看不到希望的家,在儿子和老师面前痛哭失声,老师们无不为之动容,可儿子却不耐烦的吼道“哭什么哭,你还会不会别的,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好不好……”,面对如此漠视亲情的学生,竟让做了多年班主任的我不知所措。
例3:电视报道:“三.八妇女节”前一天,许多高校女生过“三.七”女生节,各自用笔和纸许愿期待明天,其中不乏这样的愿望——“天天拣钱包(注:一百元也行),早日嫁富翁”,面对正享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面对这样的价值观,竟让从事多年并热爱教育工作的我倍感失落。
面对理想的道德规范与现实的冲撞,我不禁要问“今天的青少年缺失了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加强什么?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做些什么?”
二、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
“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情感、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在历史课的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点燃青少年立志的热诚,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1、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中华民族屡经艰难困苦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几千年。
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
如孟子“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岳飞精忠报国,豪情《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血溅扬州,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钟鸣狮吼;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等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
在进行这些人物的教学时,教师如能尽量地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使他们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进而联想到:假如我处于祖国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2、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又留下了丰富的嘉言懿行,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诸葛亮治理国家“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不仅能让学生引以为骄傲和自豪,而且以此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民族,战国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兵法;西汉司马迁被处宫刑发奋著成“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得到圆周率数值小数点后第七位等。
加强对这些人物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立志勤学是人材成长必须具有的精神;自强不息,奋勇进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亡的重要原因。
(二)、以史为鉴,使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
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
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能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和大臣们总结隋亡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以古(历史)为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总结了“五四”以后的历史经验,md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解体。
我们要使学生了解历史、认同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三)、以史为鉴,培养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开放意识
1、在历史学习中培养改革发展、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
相反,如果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的史实举不胜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恢复和发展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等,大多带来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的出现,无一不是改革的结果。
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科技创造,尤其是四大发明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文明的发展向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因此,历史文化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养成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材料。
2、在历史学习中树立开放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成就了中华文明今天的丰富多彩与灿烂辉煌。
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
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继承和交融。
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四)、解读历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指点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东西,在历史上都曾经只在人们的理想中存在,都是前人付出了千辛万苦的代价,才使这些理想的东西变成了现实成果,这些曾经的理想化为现实,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后代人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规划出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
理想的实现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目标实现了,就会很自然的提出更多新的目标来。
无数新的课题放在面前,就像无数颗明珠,看我们有没有志气去摘取,这正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以此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人们的理想要符合这个规律才能够实现,无数的历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而正确的理想激发了他们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理想。
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个时代总有使人不够满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这个时代的理想,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名真正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做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融会贯通,让中国及世界各民族漫漫历史中积淀的民族文化精髓,潜移默化为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增强其民族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正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能够形成强大内聚力,并代代传承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资料:://school.myedu.gov/myschool/sanzhong/jsfc/hufengzhen/lunwen/lunw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