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停五百年 此朝明明可以五百年,却因一个“人种”进来,只维持三百年
此朝明明可以五百年,却因一个“人种”进来,只维持三百年
清朝是一个鼎盛的朝代,虽然对清朝非议颇多,但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中央集权的政权抗过三百年的不多,清朝算是一个。在乾隆时期,小农业经济达到巅峰,同时,衰败的影子也如影相随。当时国内起义很多,在盛世的面孔下,隐隐透露着腐朽的味道。对于中国人而言,人们唯一愿意相信的是,西方人的入侵让清朝覆灭了。但其实,理清历史的思路,我们会发现,即使没有西方人的干预,清朝气数也不会太长。很多人认为,毁灭大清的人种是西洋人,也就是白种人。因为白种人的疯狂介入,让大清轰然倒塌。如果白种人没入侵,那么大清即使盛世不在,也会维持下去,甚至,维持到今天。
如果没有洋人入侵,大清还能活多少年呢?

提起鼎盛王朝的衰落,我们想到一个词——腐败。没有一个朝代能够彻底杜绝腐败,即使严刑峻法也不行,因为你整顿吏治的时候面对的不是某个腐败的官员,而是他们背后整体的人性。人性贪欲无止境,多了还想再多,只要有利可图就会铤而走险。乾隆时期最大的贪污犯是和珅,但乾隆没处决他,反而留给嘉庆帝处决。一来这是官场微妙的关系学,一个大臣,能够有把柄抓在皇帝手里,是钳制他,让他乖乖当奴隶、当狗最好的选择,二来留给嘉庆帝处理,也是提升他威望的一个筹码。这个筹码有点大,压上的是整个大清的江山。因为乾隆纵容贪污,让朝廷官员以贪污为风气,他们像一个个肥大的蛀虫,蛀空了大清的半壁江山。大清仅仅毁灭于腐败吗?对于大清而言,还有更多的问题,腐败,只是其中之一。大清的统治者是女真族,他们对汉人不仅有敌意,而且有戒心。即使最终任用汉臣,也放不下内心的隔阂,同样的,汉臣也放不下对大清的隔阂。彼此戒备,就会难以合作,而朝廷不能一视同仁,那么叛乱就会发生。结党营私会成为风气,民间起义也风起云涌。
宗教问题是危及一个朝代根基的问题,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宗教往往是得民心的。当朝廷越来越引起民众的怨恨,宗教就越来越吸引民众的期望。嘉靖皇帝曾经出过天理教闯入宫门的事,听起来骇人听闻,在当时还挺丢人的,这是一个皇帝无能的表现。
在这种乱世之下,清朝能维持多久?不会超过200年。
第一,为了镇压白莲教叛乱,大清整整耗费了十六个省的大军,镇压时间长达九年!白银两亿两如流水一样花出去了。对于清朝而言,无论是十六个省的大军,还是国库两亿两白银,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作为支撑大清这座大厦的两个柱子,被掏空了一半,这座大厦肯定摇摇欲坠。
白莲教的起义军其实很落后,既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又没正式编制,也没经过操练什么的。清朝大军比起白莲教还要差点火候,好长时间没骑马了,士兵腿脚都软了……上马都有难度,何况打仗。那帮老爷们连武器都扛不动了,而且一到战争,立即想立即,战斗力非常弱。老百姓对大清军队非常失望,还编出很多段子笑话他们。
第二,清朝后期的经济问题。清朝后期,国库已经空了,所以他们就搜刮官员,官员搜刮百姓,最终国库空虚的压力让百姓背着。而且清朝官僚机构臃肿,卖官鬻爵,很多草包上位,上位只有一个目的——捞钱。那些饭桶拼命的捞钱想把买官的钱赚回来,他们设立了种种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人们连饭都吃不上一口的时候,就会从百姓身上搜刮,百姓压力深重,就干脆造反。
江南地区经济富庶,商人手里也有资金,但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路子扩充自己的资本,只能呆呆的看着钱发愁,经济无法运转,臃肿的国家机器就运转得艰难。
富人的粮食吃不完,百姓经常饿死,土地兼并扩张越来越严重,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
清朝修建圆明园花掉的钱不计其数,国库一直是空虚的。
民怨沸腾,是让王朝覆灭最大的原因。所以清朝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改革。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力挽狂澜,但由于种种原因,竟然半途而废。政府机构都是想抱着自己薪水过日子的官员,没有能臣,没有办实事的,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大清未来希望渺茫。
满清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内在的自卑感。他们占据了汉人的土地,但其实对征服汉人一直没信心,这也是文化意识形态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导致高压政策,高压政策会导致反抗,恶性循环下,清朝的兵力就是再厉害,也经不住一再耗损。
没有洋人,大清能抗多少年?最多二百年。洋人只是诱发性问题,并不是根本原因。就像一个大厦的柱子被蛀虫弄得千疮百孔,一阵狂风刮过,大厦就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