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大金块大多在砂金矿中发现

火烧 2016-11-02 06:16:22 1040
1983年6月8日,湖南省益阳市郊金花湖正在放牧的陈秋圃老汉,突然发现远处的荒地上有一块东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他走过去捡起一看,竟是一块黄澄澄的金块,掂掂分量,足有60多克。消息不胫而走,顷刻间,这不满200平方米的土地上,聚集了许多找金块的人。一个

1983年6月8日,湖南省益阳市郊金花湖正在放牧的陈秋圃老汉,突然发现远处的荒地上有一块东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他走过去捡起一看,竟是一块黄澄澄的金块,掂掂分量,足有60多克。消息不胫而走,顷刻间,这不满200平方米的土地上,聚集了许多找金块的人。一个下午,就拾到金块1500多克,其中最大的一块有200多克。后来,又有人在邻近的地方找到重2168克和1511克的金块。

采到大金块的事,在别的地方也有。1982年有人在黑龙江呼玛县采得一块重3325克的大金块。史料上还曾记载,12世纪的北宋末年,有人挖到一块更大的金块,折合现在的重量为24.5千克。在国外,巴西、苏联、澳大利亚等地也都有在野外找到大金块的记载,其中1872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那块重214.32千克的金块可称为世界之最。


这些被人捡到的大金块都是天然金,又叫狗头金。奇怪的是,它几乎都是在泥砂地里捡到的,人们把这种泥砂地称之为“砂金矿”。

金矿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原生金矿,或叫山金;另一类是次生金矿,即砂金矿。原生金矿是在十分遥远的地质年代里形成,它们有的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有的已和其他矿物结合在一起成为含细微金粒的岩石。因为它们大多产于山上,所以被叫做山金或岩金。砂金则是原生金矿在受到风化、侵蚀以后,从岩石中脱落下来的细微金粒夹杂在泥砂里,被流水冲刷携带到水流速度急剧变缓的低洼地方沉积而成,大多产在河床及河岸阶地里,也产在湖海滨。

那么,砂金在被侵蚀和搬运的过程中,怎么会出现大块的狗头金呢?这要从黄金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来解释。金虽然是一种具有高度化学稳定性的物质,一般不溶于酸和碱,但实际上,在酸、碱,甚至普通水的长期作用下,还是有极微量的金被溶解。特别是当水中有浓度较高的硫酸盐时,就可使黄金的溶解度稍稍提高一些;另外,根据物理学原理,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与该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要比颗粒小的溶解度小一些。所以,水中有大小金粒混杂时,小金粒比大金粒溶解得多,在水中消失得快,水中的金分子会发生逆向迁移,被没有溶解完的大金粒吸附过去,从而使大颗粒金逐渐“长大”,这就是砂金矿中大金粒变成狗头金的全过程。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极为缓慢的,而地球形成至今已有几十亿年,如此漫长的地质年代,足以使少量地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大颗粒砂金,在流水作用下终于“长大”为大块的狗头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