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 史密斯 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拥抱《道德情操论》,过极致丰富的人生
怎样才叫美好的人生?很多宗教、哲学和现代励志书籍都有志一同地在探讨这个疑问,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向来虚无缥缈,莫衷一是。美好的人生意味快乐吗?或者说,它和财富与专业成就有关?而在这当中,美德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美好的人生代表要当个好人吗?这意味你要热心助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两百五十年前,一名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就曾在一本书里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并不特别吸睛,它叫《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希望透过这本书来解释道德感的来源,并说明为何即使坚持礼节和美德可能导致自身利益受伤害,一般人却还是愿意以礼节和美德来作为行事准则。这本书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和我们现在所谓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内容充满了斯密对于友谊、财富的追求、快乐的追寻和美德等议题的评论。斯密透过这本书,循序渐进地向读者说明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以及要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
这本书在他那个年代可说是成就斐然,但如今《道德情操论》几乎已完全被世人遗忘,因斯密第二本书的过人成就而相形失色。他的第二本书就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国富论:关于国富的本质及原因之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这本书为亚当.斯密赢得了永垂不朽的名声,经济学专业领域也因此诞生。虽然现在也已经很少人会阅读《国富论》,但它仍是一本经典名著,这一点绝对无庸置疑。既然读《国富论》的人不多,那么,会读斯密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的人,想当然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甚至完全没听过。
在我个人职业生涯历程的早期阶段,也未曾读过这本书。要一个经济学家坦白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你应该以为我理所当然读过自己的专业领域始祖所撰写的两本重要著作,但其实我原本对《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真的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最近,情况才改观。事实上,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几乎从未听过任何人提及亚当.斯密这一本较不出名的书,毕竟它的书名很容易让人看了就打退堂鼓,而且,它听起来根本就和经济学没有太大关系。
后来,一个在乔治梅森大学(Gee Mason University)任职的朋友丹.克兰(Dan Klein)建议我在我每星期的播客(podcast)节目《聊经济》(EconTalk)里就这本书的内容访问他,我也欣然同意(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敦促自己认真读这本书)。从那之后,我和《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关系才产生变化。其实,我早在三十年前就买过这本书,因为当年的我认为,身为一个经济学家,当然要拥有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写的两本书。就这样,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打开第一页,开始拜读。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本性上一定还是会坚持某些节操,这些节操会促使他关注其他人的命运,并认定旁人的快乐对他是必要的,尽管除了因见到他人快乐而感受到的欢愉,他并无法从中获得其他任何好处。
以现代标准来说,一个由四十二个英文单字组成的句子实在是太过冗长。我一连读了两次亚当.斯密的这个开场句,才搞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一个人非常自私,他还是会在乎别人是否快乐。这段描述确实很有道理。我继续读著,读完第二页和第三页后,我忍不住阖上这本书。我得再次坦白,我完全不懂亚当.斯密在说些什么。
这本书看起来根本就没头没尾的。《道德情操论》不像《国富论》那么讨人喜欢,它打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充斥枯燥乏味的论述。当下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妙,或许我不该贸然同意丹进行这场访谈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否搞懂这本书究竟是在探讨些什么,完了,我最后一定会自取其辱。这么一想,我开始有点想要求丹取消这个访谈计画。
不过,我后来还是强迫自己重新拿起这本书,满心期待这次能有一点进展。幸好我终于开始抓到一点感觉,有点搞懂斯密想要表达什么了。第三次尝试后,我竟深受吸引。我把它「扛」到女儿的英式足球赛,趁著女儿不在场上的时间,埋首在这本书里。接下来,我开始在晚餐时间对着太太和孩子们大声唸出本书内容的节录,希望他们也能对亚当.斯密的待人处事概念产生兴趣。
最后,我甚至在每一页的所有空白处,加注满满的星号和感叹词,用来注记我所欣赏的段落。等到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开怀到简直想爬到屋顶上大声呐喊:「这是本奇书,是被埋没的珍宝,你们一定要读它!」
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人的方式,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亚当.斯密让我注意到自己过去未曾仔细留意的人际互动模式。他提出了许多有关看待金钱、野心、名气和道德的不朽建议;他告诉读者如何找到快乐、如何看待物质上的成就和失败;他也描述了走向美德和善良的道路是什么模样,并解释为何这条道路值得我们去追寻。
亚当.斯密帮助我了解为何惠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和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会那么不快乐,也让我搞懂为何她们的逝去,会让那么多人悲伤不已。他让我了解为何我那么钟爱自己的iPad 和iPhone、为何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困难有助于平抚我们的心灵、以及为何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可怕的想法,但却鲜少采取真正可怕的行动。他还帮助我了解为何一般人会崇拜政治人物,以及道德感是透过什么途径,逐渐成为这个复杂世界的固有环节。
而即使亚当.斯密身为资本主义之父,还针对不同国家为何各有贫富,写了史上最著名(甚至最卓越)的一本书(译注:指《国富论》),但他却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以世间罕见的雄辩笔锋,论述人类希望借由追求金钱来得到快乐的种种作为终将徒劳无功。
你要如何在这两个亚当.斯密之间找到一致性?让资本主义和利己观念广受推崇的最大功臣,绝对非亚当.斯密莫属,但他在《道德情操论》里提出的论述,却和那两个概念彼此冲突。我将在本书的结尾试着解开这个迷惑。
斯密了解极端唯物主义(materialism)可能带来的空虚,也深知人类有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的可能,另外,他也了解「始料未及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危险、名气和权势的致命吸引力、人类理智的极限,以及把我们的生活搞得那么复杂但有时又极为有序的无形源头。总之,《道德情操论》是一本观察人类行为动机的书。另外,斯密也像发红利般,顺带透过字里行间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过一个真正美好的人生。
一般人应该早就对斯密个人的详细生平耳熟能详。他一七二三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小镇克尔卡迪(Kircaldy)。父亲在他出生后几个月便不幸过世。十四岁时,斯密就已经上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接下来又到牛津大学求学,之后,他回到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讲学,并在一七五一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是担任逻辑学教授,后来则担任道德哲学教授。他母亲和一个终生未婚的阿姨后来也搬到格拉斯哥大学免费提供的宿舍和他同住。一七六三年时,他离开学术界,从事一个收入较为优渥的职务︱去担任年轻又多金的巴克鲁奇公爵(Duke of Buccleuch)的家教。

这次的转职对时值四十岁的斯密来说,想必是相当剧烈的生活转变,这份工作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有两年半的时间,他随着这个男孩在法国及瑞士游历,过程中结识了当时欧洲几个最伟大的知识份子,包括伏尔泰(Voltaire)、法兰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和安.罗伯特.亚克.杜尔哥(Anne-Robert-Jacques Turgot)。从欧洲返回后十年间,他先后待在克尔卡迪和伦敦撰写《国富论》一书。
一七七八年时,斯密从伦敦搬回爱丁堡,和他母亲及几个表兄弟同住。那一年,他获聘为苏格兰五名海关委员之一,任务是领导一个查缉走私和课征税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关税)的文官机构。这又是他人生中另一个矛盾:斯密虽堪称政治经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拥护者,但他却把最后几年的生命,投注于减少私运商品流动和协助政府征收进口商税金等事务上。
除了到欧洲游历的那几年,斯密似乎一直都过著多数人眼中乏善可陈的平淡生活。他当过讲师、教授、家教,而这三个职务向来被视为脱离所谓「现实」的职务。
乔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写道:「他的一生中,除了母亲,他的生命里没有任何一个重要的女性;从这个层面和其他层面来看,生活里的迷人诱惑和激情,对他来说都只是文学作品罢了。」熊彼得或许有点夸大,不过,斯密从未结婚。他在一七九○年过世,享年六十七岁。
以上就是斯密外在的生活。那他内在的精神生活又是如何?斯密过世后并没有留下任何日志或日记,因为他要求摧毁所有私人的文件。除了少数例外,他的多数书信都相当简洁俐落,即使是写给他最要好的朋友──伟大的哲学家兼同乡好友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信也一样。斯密的人生经历看似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那么透彻地看破人际互动的深沉意义,甚至还能从中归纳出任何独到高见?
我们当然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道德情操论》这本巨著。这本书最初是在一七五九年出版,共历经六次修订,最后一版是在一七九○年发行,也就是斯密过世那一年,他在过世前大幅修改了这一个版本的文字。故就某种意义来说,《道德情操论》可以说是斯密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
我想我知道他为何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回头修订这本书,当时他已经没有在从事积极的学术研究,而一旦你开始思考人类的动机和人性的光明及黑暗面──也就是福克纳(Faulkner)所谓的「人类内心的冲突」──就很难再思考其他任何事。当一个人尝试着了解他的邻居并进而探索自我,他一定不会变老。因为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就能透过每天和朋友、家人、同事及陌生人的互动,获得一连串耐人寻味且值得探索的新知。
开始阅读《道德情操论》后,你将了解道德观和人生的意义,也会发现,从十八世纪迄今,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太多改变。你将了解到,一个够明智的人真的有办法跨越时空,到两个多世纪以后的现代,引起你我的注意、教导我们认识某部分的自己,并搞懂什么才是重要的。
更让人欢喜的是,斯密的文笔真的很棒。他善于使用反讽、有趣的描述方式,而且总是辩才无碍。当他以最流利的笔锋警告世人不要过度沉迷于口袋里那些花稍的小玩意儿时,你会感觉到他好像是在训诫你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祕密的智慧之源,有点像发现城里的名人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译注:电影中蝙蝠侠的真名)不为人知的祕密,而且还发现他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比公开的角色更有趣。
究竟为何那么少人读过《道德情操论》?尽管它是斯密的重要著作,但这本谈论如何追求快乐、良善和自我认识的人生指南书实在太过古老,它的文字表达方式也有点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这泄漏了它来自十八世纪。更糟的是,斯密也不是以直接了当的说教方式来传达他的观点,而是用迂回的方式对人循循善诱。而且他还偶尔会在书里重述更早曾提到的某些概念,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某个段落似曾相识。总之,对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
在斯密那个年代,很多作家发展出自己的人类动机理论,而他是在和那些作家斗智的过程中,以撰写学术论文的模式写下这本书。当时的多数作者──如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法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和斯多葛学派(Stoics)等作家──早已被多数现代人遗忘,当然,他们对人性的独到见解也因此遗落在漫长的历史轨迹里。斯密花了非常多篇幅解释为何他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比其他竞争者的观点更胜一筹。所以,它读起来并不那么像一般的励志书籍。
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人阅读《道德情操论》。目前市面上还有一个不错的版本在流通,而且订价相当合理,另外,你也可以在EconLib网站上免费阅读整本书。斯密诗歌般的文笔,为《道德情操论》增添了不少魅力。他是个伟大的文体家,而这应该是他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
不过,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人类可能觉得这些古老的议论文很让人头痛,并因此而打退堂鼓,因为他的文句通常很冗长,而且,若非经过一些练习,现代人的大脑实在难以理解那些句子的结构。所以,若想读这本书,需要很多时间和耐性。不过,如果你有点忙,不太有时间阅读所有原文,我可以帮上一点忙,我能帮你更快速理解斯密的独到见解和他某些最让人赞叹的文笔。
我另一个任务是要探讨一旦把斯密的概念套用到现代,能不能对一般人产生一点帮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我敢说你一定也是这么想),但不同的人其实都有很多共通点,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相同的优势和弱点。
所以,当斯密让我认识了某部分的自己时,我也等于认识了某一部分的你。这有助于我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而且也能让你了解应该要如何对待我才比较恰当。不仅如此,斯密也试着要厘清什么事能让我们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即使到现代,这些概念还是非常有用,值得我们去了解。
但要如何把斯密的教诲转化为一般人较容易吸收的形式?这个问题让我头痛不已。标准的策略应当是依循斯密原著的叙事文体。不过,他并不是以一种线性的叙事文体来写这本书,而且,现代读者不会对他的很多思虑和主题感兴趣。所以,我撷取了斯密某些最重要的独到见解,再以一种我认为比原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重新架构那些见解。
另外,只要可行,我也会直接引用斯密的原文──尽管篇幅有限,但我尽力引用了《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的多数文句。不过,我在必要时把这些文句稍加切割,并附上一段话来解释那些文句,毕竟斯密是活在一七五九年且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他的文字里经常藏有一些隐喻,文体也较为特殊。另外,除了我特别言明的部分,其他多数引用文字都是来自《道德情操论》一书。我偶尔会用方括弧︹像这样︺来解释其中的古代文字或片语。
你可能会纳闷,一本谈论道德及人性的十八世纪古书,究竟和经济学(也就是斯密最著名的遗教)有什么关系?当今的行为经济学家(behavioral economist)同时涉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这的确和斯密所涉猎的领域非常类似。不过,二十一世纪的多数经济学家还会试图预测利率、向政府提出有助于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建议,期许能减轻失业造成的痛苦或是预测下一季的国民生产毛额(GDP)等。有时候,经济学家还会解释股票为何上涨或下跌。
问题是,他们对这些事其实都不特别在行,而且,究竟哪些政策才能促进经济成长,不同经济学家的见解通常也都莫衷一是。这种种现象促使非经济学界人士认定,经济学多半只和金钱有关,而且认为经济学家的未来预测总不怎么可靠,也不太有推动经济引擎的能力。
遗憾的是,媒体和大众期待经济学家做的事,可能是我们最不在行的事。一般人认定经济体系就像某种巨大的时钟或机器,人类可以在一定精准度内,控制并操纵它的内部结构,而且,一般人也以为会经济学家有能力精准回答这个想像出来的经济体系里的各种问题。但我的所属专业领域(译注:即经济学领域)不仅未能预见到大衰退期(Great Recession)的到来,也未能针对如何走出大衰退归纳出一致的解决方案,更未能精准预测到经济复苏的途径,这种种失败,应该足以让所有经济学家变得谦卑。
不过,经济学其实很有用,只是它真正的用途和一般人期望的用途不太相符罢了。每次跟别人说我是经济学家,他们的反应通常都是:「哇,那报税时应该要找你,一定很有帮助!」或「哇,你一定非常了解股票市场!」我的老天!我总是得一再向别人解释,我既不是会计师,也不是股票营业员。不过,我倒是透过经济学搞懂一个很有用的知识:如果股票营业员跟你说哪一支股票会涨到天上去,一定要对他的建议抱持怀疑的态度。帮助你回避亏损的忠言听起来当然不可能比承诺让你赚几百万元的说词更令人雀跃,但它终究是非常宝贵的。
不过,我要表达的真正重点是,经济学的内涵远比金钱更重要。经济学能帮助你了解金钱不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物。它让人领略到,一旦你做出选择,代表你也放弃了某个事物。而且,经济学能帮助你搞懂复杂的情况(plexity),看透各种看似不相关的行为和人如何可能纠结在一起。而《道德情操论》里,就充斥着以上所述和其他类似的独到见解。
金钱确实很美好,但知道如何处理金钱会更美好。一个学生曾告诉我,她的某个教授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过极致丰富的人生(get the most out of life)。你们当中某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震惊,认为这个说法非常荒唐,即便是主修经济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人生本来就是要不断地选择。「过极致丰富的人生」就是指每次都要做出聪明且良好的选择。而「做选择」(了解「选择某一条路,就代表不走另一条路」,而且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和其他人的选择产生什么样的交互作用等)就是经济学的精髓。
所以,如果你想做出良好的选择,就必须先了解自己和周遭的所有人。若你想过极致丰富的人生,说不定搞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提出的观点,比理解他在《国富论》里的见解更加重要。好,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摘自脸谱出版/路斯.罗伯兹《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作者:路斯.罗伯兹
出版社:脸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