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 郭鬼子 解析张作霖为何不给有功的郭松龄升官,以致郭松龄造反?
解析张作霖为何不给有功的郭松龄升官,以致郭松龄造反?
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浅谈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为何不给郭松龄升官,以致郭松龄造反?众所周知,张作霖实际的官职是奉天督军省长,却也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努力,东北四省(黑龙江、吉林、奉天、热河)似乎已经不满足张大帅的胃口,他所图甚大,眼光甚远。
野心与用人张作霖一直都有入主中原之心,成为那至高无上的大总统,否则也不会有两次直奉大战。杨宇霆的战略计划正是迎合了张作霖的野心,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积蓄力量,以图天下。
杨宇霆可谓是一个极其聪明之人,他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是个留洋派,也是个实力派,在东北的势力划分为“士官派”。张作霖虽然出身于草莽,可他十分看重人才,也十分善于看人,在他的手下,杨宇霆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师徒与父子这个时期,可谓是中国人才倍出。东北的那些上过军校的军官里,不仅有个杨宇霆,还有个郭松龄。郭松龄毕业于陆军讲武堂,属于“陆大派”。他的主张是发展东北,抗拒日本。他的主张本没有错,张作霖当然也想这么做,只是郭松龄反对奉军入关,反对内战。
正在念军校的少年张学良初次自己的教官就欣赏不已,便想积极拉拢。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张学良对于郭松龄,可谓是倾心倾囊,能给的都给了,十分信任。否则也不会有那句“我即茂宸,茂宸即我”,名义上是张学良的军队,实则就是郭松龄的。
张学良如此用人,自然是大忌,其父张作霖也曾提醒,要两派皆用,不能只偏袒一派,只要哪一派冒头,就一定要抬举另一派,这是帝王的平衡之术。无奈虎父生出犬子,良言未能入耳。
第二次直奉大战第一次直奉大战的失利,大帅张作霖没有气馁,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良军队,提拔军校生,使用新装备,一雪前耻。在细心地准备之下,奉军浩浩荡荡入关,一举击败吴佩孚的直军,奉军正式入主中原,张作霖也达到了人生巅峰,成为海陆大元帅,即国家元首。
为何如此论功行赏?胜利之后,自然就是论功行赏,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可以看出功劳最大的郭松龄没有得到一省的督军,那个在他眼里只会使用阴谋诡计的杨宇霆却成为了安徽的一省大员,他十分气愤。
似乎在表面看来,郭松龄的造反,源头是张作霖的不公平,真是如此吗?客凌溯看来未必!
张作霖曾多次提醒张学良,用人不能这么用,完全的信任有时候并非是好事,当然,这只存在于你对对方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
张作霖信任杨宇霆,而杨宇霆等人在张作霖的眼里只能是手下,并非是兄弟,这是帝王与臣子的关系,是自己的亲信,重用和行赏也是正常。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亲信,而父亲张作霖并不看好郭松龄,因为张作霖讨厌这个参加过“革命”的人,当然,张作霖是个守旧派,这只是他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郭松龄这个人不可信,靠不住。显然,大帅的眼光比儿子张学良毒辣,郭松龄果然造反了!郭松林确实有自己所谓的信仰,但更多的是心里不平衡。
精良的装备与优秀的士兵结果是势不可挡为了把儿子推上去,张作霖可谓是费尽了心机,他把最精良的装备都给了张学良,可后来便宜了造反的郭松龄,差一点让张作霖烧了自己的大帅府。气得张作霖大骂:“小六子混蛋!”(注:小六子是张学良小名)
期间,郭松龄借机诱骗张作霖五虎将中爱兵如子的姜登选并杀之,此事一直被人诟病,也令人不齿。
后来张学良凭借自己的“本事”打败了自己的老师郭松龄,这才平息了本次造反,却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客凌溯的看法和总结①郭之心胸狭隘、妻子的挑唆

②张学良的稚嫩,轻信于人
③张作霖过于信任杨宇霆,未给郭松龄适当好处(次要原因)
郭之夫人是造反的最大推手,是整个事件的“参谋长”,郭之失败,与之有最大责任。所谓理想与信念,更多则是幌子,无非是没有得到封官进爵。郭之心胸,确实不适合做帅。当然,郭之优点也甚多,一生清廉,严谨治军,此人做阵前大将,也是一军之幸。
郭之倒戈,是导致后来东北军失东北因素之一。东北军实力折损太多,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当然,“不抵抗将军”才是最大的罪臣。试想,倘若郭松玲隐忍等待,未来的东北是否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