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生命起源是水吗
生命起源是水吗
生命起源是水吗
最初的生命诞生于海洋,所以现在胎儿还在羊水中长大,而羊水是咸的
生命起源是什么
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定义
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生命。否则,我们无法探讨生命的起源。
今日世界上探讨生命的科学家虽然不能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但起码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打开google搜索引擎,键入“生命”、“生命研究”、“生命起源”、“生命探索”等字样,我们会进入一个生命探索的广阔领域,我们可以领略生命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遗憾的是,所有的生命科学家们都在生命的表象上做文章,没有一个人了解生命的本质,惟有美国洛斯.阿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克里斯.兰顿博士开创的“人工生命”探索领域有一星半点的智慧在闪烁,比如“生命的本质在于形式而并不在于具体的物质”等认识突破了固有思维的限制,超前迈出了认识生命的一小步。
到底什么是生命?
2、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载体,就象一个人,他戴的手表,开的汽车,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这个生命的一种附加物,装饰品,我们要认识他,不能从他的附加物和装饰品上去认识。再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从他的年龄、相貌、形体、健康状况等表象上去认识他,因为这些东西只是生命载体的一种物质结构。
要理解反物质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全靠我们灵觉上的感知,只有灵觉异常灵敏,才能“看”得出来,灵觉迟钝,无论如何是无法感知的,但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办法认识它,我举一个例子,希望能启发大家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向远隔千山万水之外的美国华盛顿的朋友发一封传真件,我发的同时朋友的传真机在接收,他接收到的内容与我发的内容一模一样,我的笔迹,字的大小和行距间隔原封不动地从他的传真机里复制了出来,但我传真的原件仍然在我处,我把它作为垃圾扔进了字纸篓,为什么把传真原件扔掉呢?因为它已完成了使命,它的信息(灵魂)已经到达了华盛顿的朋友处。
我们现在来分析,我传真的原件没有去华盛顿,但我的朋友却原封不动地收到了我的传真件,仅仅纸张(信息的载体)有了变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我的传真机把我所传真的信息通过光电原理变成了一束电波信号,通过电缆到达通讯站,通讯站通过通讯发射台把这个信号“发射”到通讯卫星上,再由另一通讯接受机接受并把这个信号通过电缆送到我朋友的传真机中,朋友的传真机把我发的信息再还原成文字或图象,这样,我的传真原件的“灵魂”就到达了我朋友的手中。
在这里,我们着重要强调的是这束电波信号,电波信号是一种物质,不是反物质,但这束电波信号是有结构的,不论是波长也好,频率也罢,它有不同于其它信号的特征——结构,如果这个结构带有意识,那么,它就是反物质结构。
当微观世界的粒子趋向无限小的时候,它就再不以粒子的形态存在或运动,它就变成了一种“弦”,再进一步,就叫“超弦”,“超弦”就是一种反物质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本质在于反物质结构,而不在于生命的载体——物质。
生命的本质是无形的,谁能说出生命有什么形态、颜色和重量吗?当我们说人是生命,狗是生命,草木是生命,昆虫是生命,细菌是生命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谈论生命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谈论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表现形式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而生命的本质却是单一的。
生命是有灵性的,无灵性的生命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他的肉体表现出了能动的灵性,能与他人说话交流,能吃能喝,眼睛能忽闪,但当他“死”了,他的肉体就失去了灵性,一旦失去了灵性,我们能再说他的尸体是一个人吗?当然不能。
由此推出,当肉体(物质)有灵性时他就是一个生命,当肉体(物质)没有了灵性时它就是一具尸体。
由此推出,当一个石头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到它没有了灵性时,它只是一个物质元素的集合体。
由此推出,当一棵树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失去灵性时,它只是一个木头。
由此推出,当一辆汽车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失去灵性时,它只是一堆废铁。
由此推出,当一个塑像具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没有了灵性时,它只是一堆干泥、或一堆石膏、或一堆金属而已。
......
任何物质的东西,它有可能是一个生命,也有可能只是一个物质元素的集合体,关键取决于它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内是否具有灵性。
生命是一种反物质结构,而不是一种物质结构,任何物质都有结构,不论从夸克的角度说,从电子的角度说,还是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说,凡是物质它必然有一种结构,或者叫粒子排列顺序,但是,物质的结构并不表明这个物质就是生命。喝水的杯子有结构,但它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命,除非它拥有了灵性。
什么是反物质结构?我在“宇宙篇”讲到负宇宙时,简要排列了反物质,比如时间、空间、思维、意识、心念、精神、信念、规律、秩序、咒语、法、灵魂等等就是反物质,反物质有结构吗?有。巫术使用的咒语就是一种结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祈祷语就是一种结构,佛教徒从心里或嘴里念出的经文就是一种结构,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一种结构,宇宙的秩序、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也是一种结构。反物质都有特定的结构,但这不是说,反物质都是生命,只有拥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才是生命。
植物人是不是一个生命?答:“植物人不是一个生命,除非带灵性的反物质结构再返回到他的肉体中。”
进入了梦乡的沉睡的人是不是生命?答:“进入了梦乡沉睡的人不是一个生命,除非他的意识立刻返回他的肉体。”
有些人或许接受不了,“他明明还有呼吸,心脏还在跳,体温也存在,怎能说他不是一个生命?”
他确实不是一个生命。如果一个汽车在继续发动着,灯也在亮着,温度也存在,水也在循环着,油仍在燃烧着,我们能说这部车是一个生命吗?放在炉子上的一壶水在沸腾着,在冒着热汽,还能烫人,我们能说这壶水是一个生命吗?看电影电视时我们看到画面上的人在说话、在奔跑、在吃喝、在玩乐,我们能说他们是生命吗?一条大河在流淌、在奔腾、在呼啸,我们能说它是生命吗?月亮绕着地球在飞速旋转,在牵拉着地球,我们能说月亮也是一个生命吗?
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是生命,有可能不是生命,是否是生命,关键取决于它在那时那刻是否拥有带灵性的反物质结构。
以上我们是讲生命的本质,就象是在谈电脑的软件一样,一个软件程序,必须进入电脑硬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无法施展其程序。
我们仅仅讲生命的本质,大家不好理解,好象我在谈虚无缥缈的虚幻景象,那么,我把生命的涵义降一个层次,从生命的表象上来分析和解释。
拥有佛眼的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的定义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定义涵括了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态。卵生、胎生、湿生的生命形态地球上随处可以看到,好理解,化生的生命是哪些呢?凡是有水,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自然形成的生命都属于化生范畴,数目庞大的微生物都是化生的,各式各类菌类都是化生的;有色生命就是指一切有形体的生命,我们看见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有色生命,那么,什么是无色生命?就是没有形体的所有生命,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见的所有生命,比如天界的生命、极乐界的生命、阴间的生命、冰冻层和火炼层的生命等;有想的生命指一切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无想的生命指一切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比如除花卉和结果实类植物之外的所有植物及几乎所有宝石类就是无自我意识的生命;非有想生命指表面上看没有任何意识,而实际上有很高智慧的生命,如大地、海洋、雷电、风云雨雪等等;非无想生命是宇宙中的高级生命,是把人类的一千年看作一个瞬间的生命,主要指高层空间的天仙佛等。当然还有一个非非无无想生命,或者称非有非无想生命,那就是宇宙的最高生命——上帝。
全面地分析生命形态是需要上百年时间的,现在我以人为例来谈谈生命。
生命是1+1=1
生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无形灵体,另一部分是有形物体。
无形灵体主要指意识、思维、精神、灵感、心念等,我们统称为灵魂。
有形物体主要指灵魂所依附的躯体,比如人的肉体。
人是一个生命,因为人有意识、思维、精神、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也有灵魂依附的躯体,如五官七窍、五脏六腑、躯干四肢、皮肤毛发、神经血液等。
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
人若把手放到沸腾的开水中意识不到烫,刺扎到肉中意识不到痛,蹲在冰库中意识不到冷,吃饭时意识不到酸辣香甜,三天不吃饭意识不到饥饿,危险来临时思维不到躲避,不知什么是恨、什么是爱,对周围变化没有反应,没有恐惧和害怕,这样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但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医学上所说的植物人虽然说是人,但他的灵魂飘离开了躯体,在空间隧道中漫游着,由于肌体的失调,他的灵魂无法有效地附着在肉体上,他的思维和意识也就无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其身体的某一个穴位按摩,或在耳边轻轻呼唤,有时候在肌体变化的瞬间就能把他遥远的灵魂引回来,最终让植物人变成正常人。
灵魂一旦离开了躯体,躯体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要灵魂仍然留在躯体中,躯体永远不会死亡,即使你把一个人的心脏挖了出来,或把他的血全部放光,甚至把他的头砍下来,他的生命仍然存在,他并没有死亡。
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比干丞相被妲己设计挖出了心脏,他当时没死,其原因是他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还存在,也就是说他的灵魂仍然附着在他的躯体中,所以他仍旧可以说话走路,但当他听到化身为卖无心菜的妲己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时,登时气绝身亡,为什么呢?因为妲己的话封锁了他的思维,迫使他的灵魂离体而去,灵魂离去了,躯体也就死亡了。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对一个监狱中被判了死刑的人说:“你被判了死刑,现在必须立刻执行,我们对你采取的办法是让你流血而死,希望你配合。”接着他们让死囚躺到床上,蒙上了他的眼睛,让一只手臂掉在床边,床边放了一个盆子,然后他们用小刀背使劲在囚犯的手腕处一划,并开始向放在床边的盆子滴水,清脆的滴水声不断地进入了囚犯的耳朵,十几分钟后连贯不断的水滴声逐渐消失,只剩下滴答滴答声,随之水滴声完全消失,随着水滴声的消失,他们发现囚犯已经完全死亡。
是什么让囚犯死亡了呢?他的手腕并没有割破,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流出啊!
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他的常规思维:“我被判了死刑,肯定必死无疑,我的血已经放完了,人无血液必死无疑,我该死了。”其结果他确实死了。
中国“非典”期间,搜狐网报道了这么一件事,为了找出非典病毒的来源,有关部门去广东考察饮食为主的饭店餐馆,对其中的一个动物商贩进行了追踪调查。一次这名商贩从市场上购到了许多蛇,他把蛇卖给餐馆后,由于相互熟悉,当时又无其它事可做,就帮助厨师杀蛇,处理完毕,最后收拾蛇头时,突然被一个蛇头咬住了指头,尽管医疗后他的生命无大碍,但其被咬的指头却成了残疾。
我们在这里不探讨非典病毒的来源和商贩的指头,我们关心的是那个已被剪去了蛇身的蛇头为什么“死亡”半天后还能“报仇雪恨”,咬住商贩的指头?
它在身已不存的情况下,仍能“报仇雪恨”,主要原因是它的意识和心理活动还存在,它并没有死。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灵魂不离开躯体,即使把躯体大卸八块,碎尸万段,其生命仍然存在,仍然未死。
佛教徒供奉佛牙,人们上祖坟烧香磕头,一般人只把这种事当作表达景仰、表达哀思的习惯活动,而智慧的人们知道,佛牙就是佛的全身,就象一面穿衣镜,即使把它碎成千万片,从任何一片中你都能看到自己,对祖先烧香磕头,就是怕他老人家若灵魂仍在躯体上,若不继续孝敬,一来良心情感上过意不去,二来怕祖先诅咒,受到不良报应。
埃及金字塔非常神秘,其中的一个神秘是,凡是与埃及古代统治者陵墓有过接触的人,不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或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挖了法老坟墓,或搅扰了法老安宁,均要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主要是暴毙,四十几位考古学家先后突然死亡,开罗博物馆馆长由于与埃及古坟以及木乃伊打过交道而突然猝死。探索图坦卡蒙陵墓获得成功的卡莫洛尔突患重病而亡,搜寻古墓的考古学家埃默里突然全身瘫痪,旋既丧命,杜米切恩教授仅仅因为钻进陵墓去临摹铭文而暴卒。
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在于法老的灵魂根本就没有离开他的躯体,法老们深信,到一定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复活,所以哪儿都不去,他们日夜在等待着、守卫着,这时候若有人胆敢打搅他们,毫无疑问,要受到惩罚。
所有盗墓的人,若一旦遇上灵魂还未离开其躯体者的坟墓,其后果是大部分盗墓者将会暴病而亡,有的会家破人亡。
我们再来看许多电影故事中的镜头,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有些人明明已被打死,可在关键时刻,他们又能奋起一搏,致对手于死地,同时自己也倒地而亡,为什么呢?其原因与蛇头突然咬人同理。
癌症、白血病、爱滋病、非典病毒等病症首先杀死的是人的思维和意识,其次才导致肉体的死亡,原因是人们的意识和思维中“知道”,一旦患了这种“绝症”,生还的希望很渺茫,所以自我意识先崩溃了,自我意识防线的崩溃,必然导致肉体的全面衰弱和失调,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死亡的意识,最后只有死亡。
现代人有条件的都喜欢定期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防患于未然”吗,实不知这种做法有非常危险的一面,检查后一切良好还好,万一查出点什么问题,或者说查出了“绝症”咋办?这叫做“自掘坟墓”。实际上,人的肌体有自我防范和抵御各种疾病的功能,许多的病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你一旦把它当回事,它就要不屈不挠地与你纠缠到底。
有这么个事例,中国一家医院,由于不慎,曾经把两个患者的检查报告单放错了地方,把甲的放在了乙的病理报告档案中,把乙的放在了甲的病例报告档案中,不巧的是,那个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病的人由于好奇心作怪,偷偷地窜到病例报告存放处找着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不看还好,一看头晕目眩、凉了半截,看完后他有气无力地挣扎着走回病房,从此一蹶不振,因为病理报告单中写着“癌症晚期”。
同时,那个真正患癌症晚期病人的妹妹,为了想尽早知道自己哥哥病症的轻重程度,也悄悄地遛到病理报告存放处,找着他哥哥的病理报告一看,心花怒放,因为报告单上写着“正常”,欣喜之余她偷出报告单,拿给哥哥一看,这一看,改写了病理理疗的历史,本来已气息奄奄、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人一下坐了起来,说:“这些医生们真是瞎胡闹,骗人住院白花钱,走,咱们回家去!”就象一个强壮的人一样,拉起妹妹,连声招呼也不打,兴高采烈地蹦出了医院。
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的作用如此之大,说明了生命的死亡首先是灵魂的死亡,躯体的死亡是由自身的代表灵魂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的死亡导致的。羞死、吓死、气死的人就是被自己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杀死的。一个不怕羞的人永远不会被羞死,一个胆量很大的人永远不会被吓死,一个度量很大、心胸宽阔的人永远不会被气死。
赛斯说:“生理病症是来自内在自我的信息,这表明我们正在犯这种或那种心理错误。”
事实的确如此,当我们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不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也会随之出现功能紊乱和失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需要修炼的原因。
若论人这个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国道家首屈一指,一个求道的人最容易摆脱世俗的牵绊,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待生命,当他们的修炼使意识、思维、心理活动认识到灵魂若不灭、生命就不止的时候,就可以成仙了。
佛家对生命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楼,他们意识到构成灵魂的意识、思维、精神、心理活动等虽然没有躯体这个载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生命,但灵魂可以继续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形成另一个新的生命,修炼到高深层次时灵魂可以直达极乐界,彻底摆脱常人思维束缚,去享受最高境界的生命快乐。
在这里顺便谈一点,最高层次的修炼是意识思维的修炼,那种把目标放在出特异功能上的修炼是低层次的修炼,佛教高僧从来就没把特异功能当回事。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耶稣、释迦牟尼只考虑普度众生,结果都获得了无上神通。
我在后记中写到:“不胜寒,赛人间,巴丽奇亚无限天。扬起一捧沙,绿树千千万。”
“扬起一捧沙,绿树千千万。”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一种神通,但要获得这种特异功能或神通,谈何容易!
《西游记》被普通人看作是一部瞎编的神话小说,其实不然,作者吴承恩其实就是从印度来中国面壁九年的达摩高僧,鉴于当时人们很难根据佛经书籍理解佛理,又要度化后世人们,他就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故事的形式宏扬佛法,将深奥的佛理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之中。普通人看《西游记》是神话,可在达摩看来是真实。
我在此引出《西游记》,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当你修炼到高深层次时,就能理解生命的多层涵义,就能明白意识思维对生命的巨大作用。
整部《西游记》都是在点化人类,“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释迦捻花,迦叶微笑,”只有达到心灵感应的水平时才能同频共振,才能“微笑”。
《西游记》中的美猴王为了学道远涉天涯、云游海角,最后到达南瞻部洲(就是仙岛群岛洲)的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最后获得长生秘诀,并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腾云驾雾的特异功能,整个过程都是对人类的点化。
首先点化我们,要想升华生命的含义,就得抛却尘缘。让美猴王诞生于石头,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中淡化家庭亲情,无拘无束,才有希望向生命的高层空间发展,若整天考虑如何精忠报国、光宗耀祖及其他俗务,只能永远在原地踏步。
其次点化我们,一旦决心求道,必需不辞艰辛,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它东西南北风,就象释迦牟尼那样,一旦坐到了菩提树下,若不能悟出真理,誓不再起,非此,无他途。
再接着点化我们,地球上并没有结人生果的树,那么,五庄观在哪儿呢?肯定不在人间,这就教化我们必须把思维的视野拓展到浩淼的宇宙中,超越时空所限,进入另外的空间中,到天外之天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悟空的师傅想让悟空学“术”、“流”、“动”门中的学问,悟空问:“这些学问能使人长生不老吗?”答曰:“不能。”悟空连声说:“不学!不学!不学!”
这就点化我们,高深的学问不在“术”、“流”、“动”中,这里的“术”、“流”、“动”,实际上是特异功能的不同层次,如果我们把思维意识局限在“术”中,将永远到达不了生命的彼岸。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真正修炼的是什么呢?
修炼的是思维、意识、精神、心理活动等属于灵魂的学问,当你掌握了生命灵魂的奥秘后,不要说七十二般变化,就是万般变化也非难事,腾云驾雾、上天入地不是幻想。
一说到“腾云驾雾”,人们就把它看成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实际上你只要不限制自己的意识,放开思维,就会发现这是另外时空中非常普遍的生命现象。
看看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再想想登上月球的人迈出的步子,再假设月球比现在的月球小一倍、小两倍、小三倍、直至小到象足球场大小的一个球体,人会不会飞起来呢?或者假设地球的大小不变,而重量只是一万公斤,地球上的你能否腾云驾雾呢?
再假想你自己的体重不是70公斤,而是20公斤、10公斤、1公斤、1克、直至轻如鸿毛的时候,可否腾云驾雾呢?
要知道构成生命的灵体(灵魂)是没有重量的。
没有灵体(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物体同样也没有生命。
生命是1+1=1,不是1=1,或0+1=1,灵体可以单独存在,物体也可以单独存在,当灵体和物体单独存在时,它们就不叫生命,惟有二者的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就象氢原子和氧原子,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产生水,也似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云团,只有相遇,才能产生雷鸣闪电。
灵魂必须附着于其他物体上才能发挥作用,灵魂不仅能附着在象人和其他动物的肉体上,也可以附着在植物上、附着在山石、房屋、雷电、河流、池塘、汽车、电视或任何工具上。
《圣经》中有大量的事例,许多先知就是被高层空间的灵魂附体后说出了常人无法思议、难以理解的预言;耶稣治好了许多被邪灵附体的人,古今中外有难以记数的被灵魂附体(有人称为被鬼缠身)的记载和事例,赛斯就是附着在一个美国妇女的身上而向世人传达有关生命的信息的。
总之,生命是1+1=1,没有灵体的肉体只能是一具尸体,我们无法把一具僵尸看作一个生命,同样,没有肉体的灵体只能是一个魂,我们无法把一个看不见影子的波看作一个生命。
认识了什么是生命后,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生命的起源。
关于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学界有许多解说,比如说生命起源于脂类分子;生命起源于RNA;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生命起源于金星;生命起源于深海烟囱;生命来自地球火山;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带水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生命起源;还有陆相起源说,自然而然发生说等等。
太阳系是45亿年前诞生的,太阳系诞生的过程倾注了上帝、神、仙的大量智慧和“心血”,太阳系中首先诞生的是地球,尽管天文学家说太阳的历史比地球长,但这不表示太阳系首先有太阳。
我们知道宇宙中有“黑洞”,有科学家说“黑洞”是两个或多个天体相互从“身旁”“飞”过时相互的引力引起的磁场旋涡,就象台风和龙卷风一样。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黑洞”是高能量物质的集合体,能量越大越无形,能量越小越成形,“大象无形”,我们现在把这个“黑洞”比喻为盖着的一堆面团,厨师根据需要,从这堆面团中揪下一块做自己计划要做的食物,“黑洞”就是盖着的面团,地球就是从“黑洞”这堆面团上揪下的一块,而上帝和上帝的助手——神就是揪面团的“厨师”。
地球诞生后,从其它地方“运”来了太阳,为了让地球能持续地绕着太阳旋转,就附加了太阳系的其它星体,所以说,整个太阳系就是为地球服务的,地球上有人类,但太阳系的其它星球上绝对不会有人类的存在。
太阳系基本定位后,神派遣了上亿天使(天仙)来改造地球,地球上的水、大气层首先设计创造了出来,水、大气、阳光、土壤的结合使地球上诞生了大量的化生的微生物和湿生的草,接着天仙们就开始建造“金字塔”(不是现在埃及的金字塔,而是分布在北纬和南纬30度线上现存在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洋底的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就是地球生命的实验室,因为金字塔能有效地聚集特殊的能量,并能加速生命的成长过程。
天仙们在金字塔中设计制造了今日地球上的大部分昆虫、所有树木花卉和食草动物,并用“飞碟”把这些生命运送到地球各处,整个过程大约进行了十几亿年的时光,在制造动植物的过程中,天仙们发现,要使动植物遍满地球,必须要把水引到陆地上,所以就开矿办冶炼厂,在太空中建造了一个“太空站”,利用地球上的金属建造了我们今日看到的月球,有了月球,地球就“活”了,不仅有了潮起潮落、风云雨雪,还为地球的夜晚带来了光明。
经过十几亿年时光的创造,地球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繁华似锦的乐园,几乎就是万年界的复制品,天仙们(实际上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高级智慧人)对自己创造的地球非常满意,不愿意离开地球,但这种状况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天仙们不得不撤离地球,为了保护秘密,就将所有金字塔沉入到了洋底,美丽的大西洲从此失去了踪影。
至于其它昆虫、食肉动物、恐龙和人类的来历请看《生命禅院》“人类篇”。
结论是,除化生和湿生的生命外,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是一种一种地设计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进化来的,就象地球上我们使用的所有现代化工具那样,都是一个个由人设计创造出来的,虽然独轮车、自行车、农用架子车、马车、小轿车、卡车都有相似形,但都需要由人来进一步设计制造,马车永远是马车,不会自行进化成卡车,蜗牛永远是蜗牛,不会自行进化成耕牛,猴子永远是猴子,不会自行进化成人。
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着的器官,也就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
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很早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近几十年来,人们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 就,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科学的推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目前,这种关于生命起源是通过化学进化过程的说法已经为广大学者所承认,并认为这个化学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根据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开始进行的。当时,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低,但内部温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动极为频繁,从火山内部喷出的气体,形成了原始大气(下图)。一般认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象图
(左)原始大气(右)有机物形成
(NH3)、水蒸气(H2O)、氢(H2),此外还有硫化氢(H2S)和氰化氢(HCN)。这些气体在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一系列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地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
关于这方面的推测,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1935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下图)。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水 米勒实验的装置
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如嘌识、嘧啶、核糖,脱氧核糖,脂肪酸等。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是怎样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学者认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现在,已经有人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制造出了类似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虽然这些物质与现在的蛋白质和核酸相比,还有一定差别 ,并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过程是否如此,还不能肯定,但是,这已经为人们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线索;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这些有机高分子的物质是可能的。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根据推测,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在海洋里越积越多,浓度不断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如水分的蒸发,粘土的吸附作用),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经过浓缩而分离出来,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面包有最原始的界膜,与周围的原始海洋环境分隔开,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即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已经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原始的物质交换活动了。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过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由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进入到生命出现之后的生物进化阶段。
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但是绝大多数实验只是集中在第一阶段,有些阶段还仅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因此,在对于生命起源,问题还必须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种)。这些工作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个人觉得可能有这个原因。
宇宙是平衡的,如果一边存在熵增大,那么一定存在熵减小的时候或东西,这样整个宇宙的熵会保持不变。宇宙确实在朝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但是这不能说明一切。
我们知道,所有孤立的系统,在没有外界干预时他们都会熵是不变的(大概是这样,本人物理不是很好。)如果把宇宙也理解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那就成立了,有熵增大,就一定有熵减小。
另外,我记得,除了熵,还有另一个影响因素,好像是温度。比如说,一个孤立的系统,熵的虽然不变,但是如果里面存在的是空气,我们不断把它们加热,那他们的混乱程度会增加,但是温度升高了,所以熵不是决定了一切。
我们每天都要摄入能量,因为本身事物就趋向于熵增大的方向进行,摄入能量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保持自己的秩序和系统的完整。
可以说生命的出现是熵减小的过程,但是生命存在的同时熵确实也在不断地增大,只是我们通过其它方面去补充能量让熵保持保持正常,这也是一个平衡。当人死了,不再摄入能量,熵就只能增大,不能再减小,所以人也就不再存在了。
这个应该还是能帮到楼主一点吧,望楼主同意采纳,谢谢!
熊猫的生命起源是什么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学名本来叫“猫熊”,但当时人们念字还是从右往左读,结果“猫熊”成了“熊猫”。现在大家也就将错就错了。熊猫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始熊猫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岭大熊猫已被认定为是大熊猫的一个亚种。
生命起源理论的生命起源学说
前两种为非科学的假说:第一种属于人类早期对生命起源的蒙昧认识,第二种属于逻辑上的诡辩。后两种属于科学上的理性探究。
1.宗教创造论(或神造说)
创造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比如上帝、阿尔修斯。在《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创造论的质疑者认为神造说的根源是类比于人的制造能力,以及对概率论的错误应用。比如某宗教徒用手表自我形成的概率为零必然有造表者来证明人是被创造的。他们认为这种推理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不懂得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现象(如雪花、沙丘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形成某种规则的形状,这显然不是被某高级主体有意制造的,而且也不能用概率论来推断)。生命体的最根本特征是自组织的,不是被制造的
事实上,但这种观点并不能否认创造论的合理性。雪花,沙丘的特点在于重复性,也就是说,自组织可以形成复杂的有序结构,但这些结构却不能包含大量的信息,而只能是有规律的序列。而蛋白质,遗传物质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是自然过程无能为力的。就好比如果一本书上写满了同一个字,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本书背后有任何智能。但是如果一本书写了有意义的,并且绝妙至极的篇章(难道生命不是这样吗?),我们无法否认,这本书是被创造的。事实上,一个仅有1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正确无误排列的概率也只有10^-100左右,这样的概率,在整个宇宙的历史上都不大可能发生。何况我们需要把许多这样的分子聚在一起,然后形成正确的遗传物质,并且形成遗传物质和蛋白质之间正确的编码以及复制方式,然后用精妙的细胞膜将这些分子包裹起来。很难想象,什么样的自然过程哪怕有遥远的可能能够形成这样绝妙的结构。这样看来除了创造论似乎很难有其它合理的解释,难怪生命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
2.宇宙生命论(或生命外来论)
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宇宙”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间的其他星球,即“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这一假说认为,宇宙太空中的“生命胚种”可以随着陨石或其他途径跌落在地球表面,即成为最初的生命起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自然状况下是没有保存生命的条件的,因为没有氧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又充满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射线等,因此任何“生命胚体”是不可能保存的。这个假说实际上把生命起源的问题推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了,同时这个假说对于“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的问题,仍是无法解释的。
3.自然发生
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如中国古代所谓“肉腐出虫,鱼枯生蠹”。中世纪有人认为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19世纪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Pasteur) (1821)—1895)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巴斯德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他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生物学,化学的研究结果更加彻底地否认了自然发生论的可能性,生命的创造只能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以及细胞的分裂过程来实现。我们在生活中所直观观察到的生命“自生”现象,全部都是某种不易发现的复制过程在起作用。
4.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很多学者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氢气、氨气和水蒸气等物,其中并没有氧气等,当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后,发现其中产生了些氨基酸,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因此他认为生命从无到有的理论将可以确立了,证明生命是进化而来的。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所使用的能量大小,不同气体的配合等。虽然都产生了氨基酸、糖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因为他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是原始的大气层,所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米勒本身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生命起源相距仍很遥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米勒实验)。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着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
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该理论也并非被所有人所接受。其质疑者认为,仅仅能够证明蛋白质大分子可以自然形成便宣称生命可以如此自发产生,就好比给猴子一台打印机,就宣称它可以写出一本红楼梦。形成一个大分子固然简单,但是形成含有生命信息的DNA,蛋白质需要这些有机小分子以一种非常非常特别的方式组合。就好比用打字机打出一本完全随机的书固然简单,写出一本红楼梦却难上加难。仅仅依赖于随机过程,形成有效生命分子的概率可以小到在1亿个宇宙的年龄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太可能发生。生命的信息是怎样被创造的?在很长时间中,该理论的支持者都没有对这一质疑给出有效的解答。
但是,最近的研究指出,ATP在生命的信息起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a)它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终端;(b)推动了一系列的生化循环(如卡尔文循环等)和元素重组;(c)它通过自身的转化与缩合将生命过程信息化——筛选出用4种碱基编码20多个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子系统,构建了一套遗传信息的保存、复制、转录和翻译以及多肽链的生产体系;(d)演绎出蛋白质与核酸互为因果的反馈体系,并通过自然选择,筛选出对细胞内同步发生的生化反应进行管控的体系与规则,并最终建立起了生命的传递机制——遗传。
如果从能量的普适性以及现代生化系统的结构特征来看,生命最有可能始于光合系统的演化(生命的光养起源假说)。支持这一观点的一个重要分子证据就是细胞色素(一类以铁卟啉或血红素为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这是一个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之中的电子载体,而血红素可能就是从光合色素——叶绿素衍生而来的(现存生物中两者生物合成途径亦十分相似),只是叶绿素含有镁卟啉环,它可能由卟啉环与长链脂肪酸(可能来自膜)加合而成。叶绿素与细胞色素的血红素辅基之间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如下图所示。在从镁卟啉到铁卟啉的转变中发生了去环化作用(红色标记位置)。从进化上来看,膜耦联的叶绿素分子可能由磷脂与卟啉环加合而成。带箭头的蓝色虚线表示可能的演化方向。
生命起源是必然还是偶然。
必然的。
这其实已不只是个生物学问题,而是个哲学问题。我们知道宇宙在不断发展,发展中又遵循了某种规律,而生物的出现便是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物是能主动生存、不断自我更新的区别于无机环境的有机体,自从生命诞生之日起,地球的变化速度,乃至宇宙的变化速度也随之加快。毕竟在渺茫黑暗的太空中,宇宙因生物而美丽。
而且,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还是个未知数,人类目前能做到的只是调查离地球很近的其他星球。许多人一直坚信:在宇宙之中定有其他生命存在。
人类的生命起源是什么?
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进化的基本路线是单细胞动物,多细胞,软体,有骨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在分类学上,现代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哺乳纲、灵长目。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最相似。但是,人类也具有类人猿所没有的特征:如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还有复杂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等等。那么,人类与类人猿具有怎样的关系?人类是怎样起源的呢?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①,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如图)。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经过一番激烈的学术和 宗教的大动荡、大争论后,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在以后的岁月里,古生物学家通 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人类起源说。他们认 为,人类是古猿经过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在万物更迭交替变化中逐渐进化而来的。 这一理论,从其他学科,比如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现代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 中寻找到了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人们推测地球生物进化的总模式是: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马克思十分 欣赏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认为,在由猿到人的进化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古猿早在3000多万年以前 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体形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 在1400万一1000万年前,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谓的“南方 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00万年以前。我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 化而来的。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 向演化。根据化石发现,现在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以前,这时的猿人会制 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30—700毫升,会狩猎。晚期猿人化石发现较多, 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利基猿 人,都是这个时期的化石代表。这时的猿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较 多样化,有用于狩猎和劈裂兽骨的砍砸器,用来剖剥兽皮和切割兽肉的刮削器。最 有进步意义的是,此时的猿人已经懂得了使用火,并知道如何长期保存火种。猿人 阶段一般认为到大约30万年前结束。 第二阶段是占人阶段,或称早期智人阶段。我国已经发现的马坝人(广东)、 资阳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这一时期发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征是 脑量进一步增大,已经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比猿人复杂得多,其打制的石器 也比猿人规整,有石球和各种尖状的石器,能人工生火,开始有埋葬的习俗 并且 不知是为了遮羞还是为了保温,已经开始穿所谓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体。并且在 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体质也开始了分化,出现明显差异。古人生活于大约20万 一5万年前。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以前,新人化石在 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 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且出现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会制造装饰品,进行绘画、 雕刻等艺术活动。大约在皿万年以前,已经出现了磨制石器。新人又称克鲁马努人, 这是因为1868年,在法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的山洞里发现了5具骨架,这些骨架与 现代人已经很难区分,但比现代人高大。据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约在3.1万—4万年 以前,被认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国发现的柳江人(广西)、山顶洞人(北京) 化石也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