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am96转向架 世办转向架发展历史

火烧 2022-02-22 17:09:17 1147
世办转向架发展历史 1.转向架的发展历史70年代,四方厂研制了U型结构的206型转向架,浦镇厂研制了H型构架的209转向架。206型转向架采用侧部中梁下凹的U型构架,干摩擦导柱式轴箱定位装置,带横向拉

世办转向架发展历史  

1.转向架的发展历史

70年代,四方厂研制了U型结构的206型转向架,浦镇厂研制了H型构架的209转向架。

206型转向架采用侧部中梁下凹的U型构架,干摩擦导柱式轴箱定位装置,带横向拉杆的小摇动台式摇枕弹簧悬挂装置,双片吊环式单节长摇枕吊杆外侧悬挂以及吊挂式闸瓦基础制动装置等,结构可靠,运行平稳,磨损少,检修方便,1993年开始在中央悬挂部分加装横向油压减振器,加装两端具有弹性节点的纵向牵引拉杆,形成206G型转向架,后加装盘型制动装置,形成 206P型转向架。209转向架是浦镇厂在205转向架的基础上研制的,于1975年开始批量生产。

它采用H型构架,导柱式轴箱定位装置,摇动台式摇枕弹簧悬挂装置,长吊杆,构架外侧悬挂,两高圆弹簧,摇枕弹簧带油压减振器,吊挂式闸瓦基础制动装置等。1980年后,又生产了具有弹性定位套的轴箱定位结构和牵引拉杆装置的209T转向架。

在此基础上,还生产了采用盘型制动的209P转向架。在209T转向架的基础上,浦镇厂又开发了供双层客车使用的 209PK 转向架,其构造速度为 160km/h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改进:采用盘型制动和单元制动缸,取消踏面制动;设空重调整阀;采用空气弹簧和高度调整阀;安装抗侧滚扭杆;保留了摇动台结构。 209PK 转向架( P 代表盘型制动, K 代表空气弹簧)在这段时期内,我国还制造了少量用于公务车的三轴转向架,在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软座,软卧车上采用了 211 等型号的转向架。

1994 年,四方厂、长客厂、浦镇厂相继研制出了 206WP 、206KP 、CW-2 、209HS 转向架,在广深线动力学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了 174km/h ,这些转向架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客车转向架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206KP 、206WP 转向架是四方厂为广深线准高速客车和发电车设计的转向架,二者除中央悬挂部分和构架侧梁局部不同外( 206WP 中央悬挂为无摇动台高圆簧外侧悬挂, 206KP 则为空气弹簧,并加装抗侧滚扭杆),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其构架,摇枕均为焊接结构, U 型侧梁,采用单转臂式轴箱定位,采用盘型制动和踏面复合制动。

四方厂还在 206KP , 206WP 转向架的基础上研制了适用于 160-200km/h 的 SW-160 转向架( SW 代表 Sifang Work ),它主要有以下特点:构架由两片 U 型压型梁改为四块钢板拼焊结构;轴距由 2400mm 增加到 2560mm ;采用空气弹簧;空气弹簧横向间距由 1956mm 增加到 2300mm ,以改善车辆抗侧滚性能。209HS ( HS 指 High Speed )转向架是浦镇厂在 209PK 转向架的基础上研制的,构造速度为 160km/h ,主要有以下改进:轴箱定位结构由弹性摩擦套定位改成无磨耗的橡胶堆定位;摇动台吊杆端部由销孔结构改为无磨耗弹性吊杆结构;改心盘支重为全旁承支重;取消空气弹簧阻尼孔,加装垂直油压减振器;轴箱悬挂系统加装垂直油压减振器;采用钢板焊接型构架以减轻自重;加装电子防滑器等。

CW-1 、CW-2 转向架( CW 代表 Changchun Work )是长客厂在吸收进口英国样车的 T10-1 转向架技术后,设计的两种准高速转向架,其中 CW-1 型中央悬挂采用纲簧和油压减振器,供准高速空调发电车使用; CW-2 型中央悬挂为空气弹簧和可变节流阀,用于其他车种。CW-2 转向架是:构架,摇枕为焊接结构;装用转臂轴箱定位装置和控制杆;全旁承支重;中央悬挂为有摇动台结构;设带橡胶套的中心销轴牵引拉杆横向挡,横向拉杆,横向油压减振器,抗侧滚扭杆;轴箱悬挂系统设垂直油压减振器;基础制动装置为单元盘型制动,设电子防滑器;广泛采用橡胶元件,改善隔振、隔音性能,减小磨耗。

1998 年起,各工厂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高速转向架,例如浦镇厂的 PW-200 转向架,长客厂的 CW-200 转向架,四方厂的 SW-200 、SW-220K 转向架等。PW-200 转向架( PW 代表 Puzhen Work )是在 209HS 转向架的基础上重新研制的,它优化了一系和二系悬挂参数;采用了无磨耗的橡胶堆轴箱弹性定位装置;采用高速轻型轮对;轴颈中心距改为 2000mm ;更换轴箱减振器安装位置;装用带可调阻尼和弹性支承的空气弹簧,采用两端为球铰的纵向拉杆;装用新型盘轴式基础制动装置;优化了结构设计。

SW-200 转向架结构与 SW-160 转向架基本相同,其改进如下:优化了一系、二系悬挂系数;采用轴盘式基础制动装置,适用于 200km/h 的高速列车。该转向架在 1998 年 6 月的郑武线动力学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了 240km/h 。

在这一阶段,长客厂生产了我国第一台 CW-200 型无摇枕转向架。其构架采用4块钢板拼焊,横梁采用无缝钢管,与侧梁连通作为附加空气室,中央悬挂采用无摇枕的空气弹簧悬挂,采用抗蛇行油压减振器,单拉杆牵引,设两个横向油压减振器和抗侧滚装置,其轴箱为转臂式无磨耗定位,并使用油压减振器,基础制动为每轴 3 个盘的轴盘式盘型制动装置。

此后,长客厂又开发了 CW-200KD 、CW-300 等型号的无摇枕转向架。

2.世界历史上桥梁的发展历史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纪)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木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

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就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

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罗马帝国灭亡后数百年,欧洲桥梁建筑进展不大。

11世纪以后,尖拱技术由中东和埃及传到欧洲,欧洲开始出现尖拱桥,如法国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维尼翁桥,为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英国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桥为19孔跨径约 7米尖拱桥。

西班牙在13世纪建了不少拱桥,如托莱多的圣玛丁桥。拱桥除圆拱、割圆拱外,还有椭圆拱和坦拱。

公元1542~1632年法国建造的皮埃尔桥为七孔不等跨椭圆拱,最大跨径约32米。当时椭圆拱曾盛行一时。

1567~1569在佛罗伦萨的圣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桥,其矢高同跨度比为1∶7。11~17世纪建造的桥,有的在桥面两侧设商店,如意大利威尼斯的里亚尔托桥。

石梁桥是石桥的又一形式。中国陕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桥原为石梁桥,建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公元11~12世纪南宋泉州地区先后建造了几十座较大型石梁桥,其中有洛阳桥、安平桥。安平桥(五里桥)原长2500米,362孔,现长2070米,332孔。

英国达特穆尔现存的石板桥,有的已有2000多年。木桥早期木桥多为梁桥,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桥,即为多跨梁式桥。

木梁桥跨径不大,伸臂木桥可以加大跨径。中国 3世纪在甘肃安西与新疆吐鲁番交界处建有伸臂木桥,“长一百五十步”。

公元405~418年在甘肃临夏附近河宽达40丈处建悬臂木桥,桥高达50丈。八字撑木桥和拱式撑架木桥亦可以加大跨径。

16世纪意大利的巴萨诺桥为八字撑木桥。木拱桥出现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杨木拱桥,共有21孔,每孔跨径为36米。

中国在河南开封修建的虹桥,净跨约为20米,亦为木拱桥,建于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国锦川河修建的锦带桥为五孔木拱桥,建于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国僧戴曼公独立禅师帮助修建的。

中国西南地区有用竹篾缆造的竹索桥。著名的竹索桥是四川灌县珠浦桥,桥为8孔,最大跨径约60米,总长330余米,建于宋代以前。

古代桥梁基础,在罗马时代开始采用围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桩成围堰,抽水后在其中修筑桥梁基础和桥墩。1209年建成的英国泰晤士河拱桥,其基础就是用围堰法修筑,但是,那时只能用人工打桩和抽水,基础较浅。

中国11世纪初,著名的洛阳桥在桥址江中先遍抛石块,其上养殖牡蛎二三年后胶固而成筏形基础,是一个创举。扩展资料: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am96转向架 世办转向架发展历史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

3.铁路的世界发展史

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线路。

《辞海》对于铁路的解释是:使用机车牵引车辆组成列车(或以自身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循规行驶的交通线路。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机车牵引列车车辆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

传统方式是钢轮行进,但广义的铁路运输尚包括磁悬浮列车、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或称轨道运输。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列车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滚动,使这上面的人感到更舒适,而且它还能节省能量。

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列车的重量,使列车的载重能力大大提高。

4.说说世界交通的发展历程

纵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侧重点和起主导作用方面考察,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三次革命。

每个阶段以一种或几种运输工具为标志,每次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都使社会文明进程加快。1.水上运输阶段(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20年代) 在原始社会,早期的运输方式是手提手搬、背扛肩挑和头顶,后来发展到绳拖棍撬。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出现了最早的交通工具——筏和独木舟,以后逐渐出现了车。进而出现了最原始的航线和道路。

船和车的发明与使用,使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运输史上的第一次革命。船和车的使用,使得邮递业、客运业、货运业发展起来,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运输的商人,运输业开始萌芽。

车的出现,促进了道路的发展。如我国秦朝时,就修筑了全国统一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向外辐射的“驰道”。

陆上交通发展的同时,水上运输发展尤为迅速,随着人类对河流和海洋的认识深化、造船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的使用、人工运河的开凿,使得内河运输和沿海海洋运输迅速发展,我国商代就掌握了木板造船技术,隋代就开凿了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大运河,盛唐时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地中海地区,古代腓尼基人曾以造船和航海而著称于世。

这个时期船舶主要靠人力拉纤、划撑,以小帆船为主。14世纪以后,出现了以风力为动力的远程三桅帆船。

凭借这些大帆船以及改进了的航海设备和航海技术,欧洲人离开了自己海岸,开辟了新航路,进行了环球航行,发现了新大陆,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

三桅帆船也就成为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的标志。这一时期,水上运输同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陆上运输工具相比,无论从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还是从方便程度上比较,都处于优势地位。

因而称为“水运阶段”。2.铁路运输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 两次交通运输的革命,使得交通运输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运输工具的动力还仅靠畜力、人力和风力。

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蒸汽机相继用于船舶和火车上。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动力的改变,交通运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807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船“克莱蒙特”号在纽约哈德孙河下水。

1825年,从英国斯托克顿到达灵顿的第一条铁路正式通车,标志着运输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到来,也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开始。由于铁路能够高速地、大量地运输旅客和物资,几乎垄断了当时的运输,成了当时最新、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

欧美各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并扩展到亚非拉地区。这一时期,水上运输也发展较快,由于改变了动力,轮船消除了以前航海依赖信风的现象,任何季节都能航行。

3.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19世纪末,在铁路运输发展的同时,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悄然兴起。(1886年德国人本茨发明了真正的汽车)由于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迅速方便,不仅在短途运输方面显示出优越性,而且随着大载重专用货车、各种完善的长途客车和高速公路的出现,在长途运输方面也显示出优越性。

世界航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5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了真正的飞机)。由于航空运输在速度上的优势,不仅在旅客运输方面占重要地位,在货运方面发展也很快。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运输开始崭露头角(19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第一条木制的专供输油的管道),由于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输送方便、有连续性的特点,目前它主要运输的货物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矿砂和煤浆等化工流体。这一阶段,铁路运输、水上运输也有长足的发展,但公路、航空、管道这三种运输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从而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4.综合运输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许多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运输,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进行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之间的分工,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各显其能,开展联运,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的综合运输体系。除了上述五种运输形式,在世界某些地区还存在其他落后或先进的运输方式,但不起主导作用。

以上分析,是基于整个世界交通发展总的方面。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和运输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运输模式。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某种运输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如铁路运输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海洋运输仍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内河运输在欧洲、我国的长江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仍占重要地位。二、现代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1.提高运输效率,运输趋于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高速化就是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它是现代交通运输追求的重要目标,高速公路、。

5.铁路的世界发展史

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线路。

《辞海》对于铁路的解释是:使用机车牵引车辆组成列车(或以自身有动力装置的车辆)、循规行驶的交通线路。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机车牵引列车车辆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

传统方式是钢轮行进,但广义的铁路运输尚包括磁悬浮列车、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或称轨道运输。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列车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滚动,使这上面的人感到更舒适,而且它还能节省能量。

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列车的重量,使列车的载重能力大大提高。

6.【概括指出19世纪初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19世纪20、3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打击和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④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第一国际成立,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团结斗争的新阶段。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突出事件。

⑤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心移向亚洲。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在亚洲激起了强烈的反抗,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