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收益是流动负债吗 “递延收益”这个科目,最后转到哪
“递延收益”这个科目,最后转到哪

“递延收益”这个科目,最后转到哪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个科目最后要转到“营业外收入”的。
按财会[2012]13号文,税控装置的费用抵减增值税时,却是冲减“管理费用”的。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什么时候结转到哪个科目
就政府补助中用到这个科目吧,在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计入当期损益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递延收益最后转销的金额问题
你说的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但题目中的答案是可以讲出道理来的。
递延收益的分摊是自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递延收益的分摊应当与固定资产的折旧同期进行,所以你说月底才做账实务中没问题,但与要求是不符的。
尤其是考试中,涉及到类似情况的,都是做完计提折旧的分录,立即做递延收益分摊的分录。所以考试中一定要注意,有些实务中的习惯不要带到考试中。
“递延收益”的科目是什么意思?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_百度百科
:baike.baidu./link?url=rZmdSxvy2oJ1VtW_VosJtGS2ArdVNoqTXskY-0hP9DtjV1RG0JCLXXnIdsucmCh4lJoCfew2NDQi-GIWrVlnK_
有关递延收益
递延收益,是你收到一笔钱后,暂时步确认收入,而是挂账。简单来讲:会计分录就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递延收益属于权益,当然是负债了。
递延收益问题?
如果补贴是为了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就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一下子给多了,有一部分是弥补以后可能发生的损失,就计入递延。
关于递延收益
收到补助的分录是正确的,次月分录是不对的。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
如果对应累计折旧,相当于政府补助始终没有影响损益,而且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会出现问题,在折旧期限内折旧的金额被冲掉后,报废时残值金额会出现错误。
递延收益的计算
2006年1月1日贷款分录
借:银行存款500万
贷:长期借款500万
2007年1月15日收到贴息
借:银行存款12万
贷:递延收益12万
2007年7月1日收到贴息
借:银行存款18万
贷:递延收益18万
此处的政府补助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该在未来该工程摊销期限内,按照直线法随着工程的折旧而摊销.
忘记提利息了..
2006年12月31日
借:在建工程30万
贷:应付利息30万
2007年7月1日
借:在建工程15万
贷:应付利息15万
这里有个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问题
因为你是10年摊销,那么每年的摊销金额=30万/10年=3万.每个月应该摊销金额=3万/12=2500元.
这个题的递延收益如何计算?
你把题目说清楚,2年处置的话,折旧应该是96万,怎么会是144万?什么提折旧方式?
这种题的基本思路是:300万在5年内平均分摊,若是不到5年就处置,将剩余的递延收益直接全转入营业外收入即可.
300-180=120,当然是120了.
递延收益科目是什么,企业是否能用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在租赁业务核算中的体现及运用
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中,出租方在核算中增设了“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该科目核算企业由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而尚未收到的融资收益总额。该科目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出租人在出租资产时,应当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并记入“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和“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2.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出租人每期收到的租金包括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确认为各期的融资收入。出租人每期收到租金时,按收到的租金数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收入金额,借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融资收入”科目。
3.未担保余值损失的确认与恢复。期末,如果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损失,借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如果已确认的未担保余值损失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借记“未担保余值”科目,贷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4.在售后租回业务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在售后租回业务中,承租人应设定“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科目,用以核算在售后租回交易中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租赁资产按高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主营业务收入”、“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等科目;租赁资产按低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时,借记“银行存款”、“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分摊递延收益时,如果租赁资产是按高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的,应借记“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科目,贷记“制造费用———折旧费”、“营业费用———折旧费”、“管理费用———折旧费”等科目;如果租赁资产是按低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的,应借记“制造费用———折旧费”、“营业费用———折旧费”、“管理费用———折旧费”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科目。
递延收益在收入业务核算中的体现及运用
在2001年财政部修订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涉及递延收益核算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申请入会费和会员费收入。这方面的收入应以所提供服务的性质为依据。如果所收费用只限于取得会员资格,而所有其他服务或商品都要另行收费,则在款项收回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时确认为收入。如果所收费用能使会员在会员期内得到各种服务或出版物,或者以低于非会员所负担的价格购买商品或劳务,则该项收费应在整个受益期内分期确认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尚未确认的收入在“递延收益”科目核算。如某公司网站于2003年元月份向会员收取会员费,按照协议向会员提供2003年全年的资料查询服务。则:该公司在收到会员费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每月末摊销确认收入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2.特许权费收入。特许权费收入包括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装置和其他有形资产及专门技术等方面的收入。其中属于提供初始及后续服务的部分,在提供服务时确认为收入;属于提供装置和其他有形资产的部分,应在这些资产的所有权转移时,确认为收入。未确认收入的特许权费收入,应在收到时记入“递延收益”科目。
3.高尔夫球场果岭券收入。“果岭券”是高尔夫球场会员消费时的有价凭证。高尔夫球场如果一次性售给会员若干张“果岭券”,由会员分次消费的,在收到款项时,应借记“现金”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待提供服务收回“果岭券”时,将应确认的果岭券收入转为当期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合同期满,未消费的“果岭券”应全部确认为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4.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如果商品的售价包括可区分在售后一定期限内的服务费的,企业应在商品销售实现时,按售价扣除该项服务费后的余额确认为商品销售收入。扣除的服务费递延至提供服务的期间内确认为收入。
企业销售商品时,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确认的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确认的递延收入,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在以后各期结转递延收入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